摘要: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在许昌市毓秀路小学有这样一位老师,她在讲台上一站就是28年,坚守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之责。“把爱学生当作教师生涯的起点,把关心学生作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必修课。”这是吴珩的座右铭。从教28年,吴珩一直坚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担任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先后荣获许昌市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40多项省级、市级荣誉,所教班级成绩斐然。
朴素的衣裳、笑起来弯弯如月牙儿的眼睛,眼前的吴珩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淡然、亲切。记者问她当初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她抬起头,眯着眼望着教学楼,陷入回忆。她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这句诗常被用来形容老师。儿时读到这句诗,觉得教师有着神圣的使命,所以暗暗定下目标,长大后要登上三尺讲台,温暖无数孩子的成长路。1993年如愿以偿地进入市毓秀路小学的前身——许昌市十二中小学部,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后,吴珩一直用这句诗要求、激励自己。
从一支粉笔、一根教鞭、写得满满当当的备课本,到一支话筒、一个U盘,28年来,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不断更新。身为老师,不但要不断学习,适应新的要求,而且要善于归纳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在吴珩看来,“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
在工作中,除了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外,她还刻苦学习《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专著,同时结合班级实际总结出有效的管理经验,使学生乐于接受;在班级管理方面,她总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她不仅对班级管理工作兢兢业业,而且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搞活课堂气氛。这种自主探索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乐学、精学、学真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市毓秀路小学重视教师专业成长,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通过教学竞赛、读书沙龙、集中培训等活动,提升师德修养,加快教师成长的步伐。吴珩积极参加各种教改、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她的课获许昌市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一等奖,她撰写的多篇论文在CN刊物上发表,在省级、市级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奖。她主持省级、市级课题并顺利结题,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她曾担负许昌市新课程培训任务,培训近200人次。疫情防控期间,她所授的网课让近千名学生受益。她在专业成长的路上从未停止过探索。
很难想象,一个人把全部精力和热情投入到一项工作中,会产生多大力量。从教28年,吴珩从未因私事或身体不舒服耽误过一节课。大家总是将老师比作园丁。在吴珩看来,教书育人与种树一样,浇水施肥、每日督促、时时挂念、悉心培育,每一天细心耕耘,总会迎来桃李芬芳。婚礼的前一天她还在上课,婚礼后仅在家休息了一个双休日,剖宫产后仅休息不到三个月……这一切不过是因为难割难舍的三尺讲台。她说,学生用激动而兴奋的眼神迎接她,听课时格外专心,看着自己的学生,那种成就感、满足感难以言表。
吴珩坚持践行“崇德向善、实干争先”的毓秀精神和“敬业、爱生、博学、善导”的教风,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楷模,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高质量地做好工作,用全部的爱点燃“红烛的事业”。作为班主任,吴珩处处以身作则,很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她曾进入黑网吧,饱受黑网吧老板的白眼和谩骂,只为了把学生从网吧里拉出来;她带领学生开辟小菜园进行种植管理,和学生一起享受劳动过程;她带学生走进工厂参观学习,了解工人工作的辛苦……
二十八载春秋代序,二十八载步履铿锵。她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擦拭出金灿灿的光芒。“我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了学生,对于自己的孩子,成长的路上总是少了一些陪伴,但我觉得是值得的。”吴珩说,每一个学生都是她的孩子,看着他们成人成才,觉得自己的坚持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责任编辑: 连甲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