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这次真的中!
2021-07-23 08:39:06
来源:
心系河南的 凤凰WEEKLY
作者:
继1小时内往郑州灌进了150个西湖之后,新乡、鹤壁、安阳、焦作等地也接连受灾。网络上,大家都在竭尽全力地转发救灾信息与实用锦囊,而灾区本地的互助与互救故事更是令人泪目———那些本身也是灾民的普通人,不顾自身的安危,拯救了他人的生命。河南,一直以来都是网络笑话里地域黑的重灾区。而这一次,他们表现出来的大爱与无私、忠厚与善良,才映证了“河南人”本来的模样。河南,没赢过一次网络暴力,但也没输过一次民族大义。
积水不断上升,没一会就漫到了小腿的高度,22岁的上班族陈宇和大多数人一样慌了——如果情况继续如此,身高1.83米的自己或许能够挺过去,但是车厢里的儿童和老人一定会被大雨淹没。于是,他把周围的孩子们都扶到了座位上,以争取更多的时间。过了一会儿,水位上升到孩子们的嘴巴附近,他直接把孩子抱了起来,揽在自己的胳膊下面。一直泡在水中,陈宇很难站稳,但他还是努力维持着平衡。事后他回忆说:“万一自己摔倒了,两个孩子都会被淹。”微博网友@奇迹奇缘 说,在最绝望的时刻,她曾给妈妈发消息:妈妈我可能快不行了,我有点害怕。而车厢里却井然有序。在另一节车厢中,乘客们轮流把孩子举过头顶,用全车人的力量守护着生命的微光。车窗被砸开之后,乘客们大喊“让老人、孕妇和小孩子先走”,并搀扶着他们离开;而地铁里,有人刚刚被救援队解救出来,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就转头加入了救援大军,成为了“最美逆行者”。
他们深知团结才能胜利的道理,于是手拉着手,像蚂蚁一样抱成一团,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战略转移。
在个人暂时度过难关后,老乡们选择成为一座座活体路标,为往来的车辆和老乡指出正确的方向。于是,这个男人就打着伞守在井旁,纵使身体湿透也无所畏惧。
为了防止车辆误入危险区域,他们冒着大雨拦在路中央,用稚嫩的童声喊着“不要过”。
在一个水流湍急的路口,穿着紫色雨衣的老者不慎摔倒。身旁的光头大哥丝毫没有迟疑,一把拽住了他,成功在几米内把他定住。某建筑工地由于积水淤泥,有一家三口陷入泥潭,只剩下脑袋还在外面。路过的市民连忙出手相救,保全了一家人的平安。险情中,大家集体向滑倒的人冲去。如果只是一两个人行动,没准反而会有更多的人涉险。但在刹那间做出的集体决策,保证了所有人的平安。
他们的双手化作坚韧无比的麻绳,拉起了一个个落水的同胞。
他们的身体化作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抵挡着浪潮的袭击。在灾难面前,河南人并没有变成一滩散沙,而是瞬间凝聚在了一起。郑州一家饭店彻夜开门留灯,让市民们在这里避雨,还提供热水、食物及生活所需。被帮助的市民想要录视频感谢,店主还觉得没必要,“这是我应该做的”。
不止餐饮业如此。一夜之间,百家酒店成为了避难所,提供免费的吃住,给老乡们有一个安身之处。全城的超市都没有坐地起价,反而允许市民赊账,先填饱肚子再说。对于储备矿泉水的安排也是井然有序,每人限购两瓶,保证了物资安全。还有的超市免费提供姜茶、卫生巾等物资,给予女性们一份关爱。就连电影院也献出了爱心:一家影城开放了所有影厅,让上千名群众在此处过夜。面对记者,影城经理表示:“只是做了应该做的,看到大家在地铁站无助的眼神,冻得发抖,所以我们就做了。”当然,也有浑水摸鱼的。一家地产公司赫然打出“入住高地,让风雨只是风景”的楼盘广告。但是透过水灾,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大部分的河南企业,都选择摒弃对金钱的追逐,与河南人民风雨同舟。在刷屏的各种救援信息里,有一个文档很特别——《待救援人员信息》。文档创建第1个小时,作者 @Manto 敲下了第一行字,求救人员信息、救援人员信息;他们记录了待产孕妇、一天没喝水没喝奶的小宝宝得到救助的经过,还记录了各种救援队信息、城市里可充电的地点、
这份救命文档有多个志愿者维护,而它的创建者,却很难联系。最终,腾讯文档的工作人员多方寻找,才联系上了创建者 @Manto。她是一名身在上海,从河南走出去的大学生。从“骗子”到“偷井盖”,老乡们被迫接受了太多本不属于他们的称号。
这些刻板印象经过网民和媒体的重复播报,早已成为一种迷思。但是,在这次水灾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温情的动人故事,以及故事背后一个个善良淳朴的河南老乡。他们互帮互助、舍身为人,向我们展示了河南的力量,河南人的力量!
降雨还在持续,挑战也在继续。
洪水无情,但在大自然的狂怒面前,人们的守望相助,和洪水中逆流而上的故事,也带给我们无尽的力量。或许,只有一个词能够概括河南人,那就是——中(zhóng)!如果有些苦难是避不开的,庆幸还有这样可爱的人们,帮我们扳回一城。
许昌日报iPhone版下载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Android版下载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数字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