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记者 王婵 通讯员 李俊杰 文/图
唐钧博物馆
2021年仲冬时节,记者慕名来到位于禹州西北部苌庄镇的唐钧博物馆。进入唐钧博物馆,造型别致、有仿古韵味的“三合”大院给记者带来时空交错的感觉,让人产生美丽联想。青灰色格调的色彩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整齐划一的布局让人领略到古典的端庄,炭窑、柴窑和液化气窑炉的错落分布,也让记者看到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织相融的和谐。前院,古瓷片静静地躺在几个瓷窑口里,好像在诉说过去的岁月。拾级而上进入中院,四季常青的藤条把房屋两壁覆盖得严严密密。虽然已是百花凋零的季节,但冬青树把这个古朴的博物馆装点得绿意十足,假山、溪水相映成趣,茂林修竹,曲径通幽。最后面的院子是中国民间最典型的四合院落,北屋高大的二层楼古色古香,东西配房则端庄古朴,博物馆的主体部分的入口则设在这个院子的东西厢房两侧,从左进从右出,如从右门进则从左门出,浑然一体,地下与地上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别有一番创意。
记者从左侧门口进入,下到距地面6米深的博物馆内,开始领略唐钧博物馆里展示的钧瓷历史。
一展室:诉说着窑火的文明
苌庄位于禹州市的西北部,这里山多林密,种类各异的土是得天独厚的瓷土原料。至今在其境内共发现唐代窑址15座,是河南规模最大的唐代古瓷窑群,且都兼烧唐花釉瓷,充分说明禹州是唐代釉瓷的发祥地。第一展室通过对唐花釉瓷的历史背景、工艺特色、唐花瓷器精品的展示,以及对古窑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所揭示的重要遗迹的陈列和复原,展现出禹州苌庄千年来的风雨历程和辉煌成就。
这一展馆有华夏第一都的佐证、汉代禹州陶瓷的发展、殿品鉴赏之唐代苌庄窑花釉瓷、唐代苌庄窑白釉瓷、黄釉瓷、唐代苌庄窑“唐钧”的形成、唐花工艺鉴赏、“唐钧”、唐代苌庄窑器物和装饰、唐代我国制瓷业成就及唐代陶瓷史等十多块展板。通过这些文物的展示,可以了解到禹州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乃至更多的历史知识。
我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禹州是北方陶瓷生产地区的典型代表,在6000多年前已有较为成熟的彩陶生产。瓷器产生以后,禹州市所在区域在唐代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花釉瓷,是众多瓷器品种中耀眼的一朵奇葩。由于花釉瓷所施彩釉在呈色肌理和彩斑的色调上与后来的钧瓷有诸多相同之处,因而被一些当代的研究者认为是钧瓷出现的先导,也被称为“唐钧”。不可否认,花釉瓷为后来钧窑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展室:寻回千年唐钧的风韵
看完第一展室后,随着感应灯光的亮起,记者看到右前方有条一宽宽的通道。脚步移过,一个和一展室装饰风格一样的展室展现在眼前:唐钧宋韵展室。这里展示的有各个时期陶瓷的发展。
禹州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相当成熟的彩陶制作工艺。唐代中期,禹州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之一。苌庄境内的古窑址大致有磨河两岸的上磨河、柏村、下王村、玩花台4处,龙潭村的录河、西尹湾、缸瓷窑、上仙庙、老观岩5处窑址,两河中间地带的后庄、上王沟窑等11处窑址,以及神垕窑和钧台窑生产的各种色釉瓷器。
展示的瓷器造型、釉色、纹饰基本一致,主要有碗、钵、碟、罐、执壶等,尤以碗、钵居多。据唐钧博物馆馆长张贯军介绍,在这些展示的瓷器中,柏村窑和后庄窑有不少黄釉、黑釉碗,深腹、直口、体积较小,器型较厚重。随后,他指着展台上的动物器型介绍说,这是李沟窑和苌庄村烧制出土的瓷器。李沟窑瓷器主要有瘦长黄釉壶、五角纹碗以及小马、小人儿骑马、小龟等。
从展示的大部分器种的釉色来看,主要有黑釉、白釉、黄釉以及各种花瓷釉。这些器种的胎质大多为灰色、浅灰色、少土黄色。黑釉漆黑光亮,也有黑褐釉,造型以钵、壶、罐、瓶为多。白釉均为粗瓷,多泛青、泛黄,造型以碗、盘、瓶居多。黄釉在展台内最多,有的是米黄,有的呈蜡黄或青黄和粟黄,造型有碗、钵、盘、盆、瓶、罐、执壶等。还有一部分黄釉瓷器在釉面上施橘黄斑块、酱黄釉斑块,釉斑与米黄、青黄釉融为一体。
三展室:民俗图中的“活化石”
三展室和一展室、二展室的装饰风格一致,所展示的是唐花钧韵,具体内容有宋代扒村窑的发展,元、明、清时期精品鉴赏,明清时期禹州陶瓷业的发展,唐花钧韵——唐钧工艺突破的影响和技术的传播等。
扒村窑以盛产白地黑花瓷而闻名于世,但扒村窑的白瓷生产量也很大,苌庄窑白瓷的出现为扒村白地黑花瓷的发展带来了先机。所以说,苌庄窑的历史地位不言而喻,花釉瓷的出现开启了钧窑的先声,白釉瓷的生产打开了扒村窑的大门,继苌庄窑以后,钧窑和扒村窑形成唐钧宋韵的璀璨。
该展室展示有白地黑花瓷、白地刻花瓷、翠青地绘黑花、红绿彩、宋三彩、白彩等。扒村窑虽属磁州窑多,但白地黑花与磁州窑风格有所不同,扒村窑的白地黑花有瓶、罐、盆、枕、盘、碗各种器皿,纹饰笔调粗放、简练,任意几笔,在似与不似之间,黑彩浓而醇厚,配以洁白的地子,纹饰更加突出。
扒村窑的装饰内容以人物、动物、文字、草花四大类为主,体裁广泛,从民间故事到诗词歌赋, 从民间俗语到警世格言,从花花草草到奇珍异兽,深入到宋、金、元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宋、金、元时期社会生活的瓷上画卷,是民俗图志中的“活化石”。
顺着灯光,继续向右拐,进入另一个展室。这里展示的是制瓷之道。从瓷土资源、釉的工艺创新、独特的窑炉工等方面阐释窑炉技术的发展历史。
凡是历史上重要的瓷器产区,必然要依托丰饶的原料资源。禹州自唐宋以来,就是我国北方陶瓷生产的主要地区之西部山区,制瓷的原料、燃料极其丰厚,水系发达、源于嵩山的颍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环境,为古代制瓷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釉是附着于瓷器表面的玻璃质薄层,承载了瓷器最重要的美学特征。窑炉是烧制钧瓷的“母体”,古代的钧瓷窑炉主要属于北方地区的馒头窑体系,又在此基础之上有所突破。
1974年在禹州城北关钧台官窑址和2001年在禹州神垕河北地窑址均发现了窑炉新的形式:钧台官窑的双火膛窑炉和神垕河北地的土洞式长形分室式窑炉。它们形制特殊,既不同于北方常见的馒头窑,又不同于南方流行的龙窑,为北方地区烧瓷窑炉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传承制瓷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唐代花瓷发展成就,保护珍贵文物,促进学术交流,传播禹钧文明,是唐钧博物馆创办的根本宗旨,以博物馆为平台展示唐代花瓷的历史文化,为教育、研究、欣赏、征集、保护、传播提供了空间。
这座坐落在山区的唐钧博物馆是钧陶历史的“盆景园”。这里展示的器物,是古老禹州和现代禹州的根,也是中原的枝,更是中国的脉。这里的每一件器物都有我们祖先的故事,都在诉说古老禹州和现代禹州的辉煌。
责任编辑: 龚政明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