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河南许昌:舌尖上的“老味道”——一汤一饭充满生活智慧 忆苦思甜感怀幸福生活

摘要: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河南省许昌市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在许昌,面条是寻常百姓家的午饭,汤面、捞面、糊涂面……普普通通的面条也能做出很多花样。吃馍就菜顺之以汤,是许昌人早、晚两餐的常见形式,特别是汤,必不可少。许昌人餐桌上的汤和饭有什么讲究呢?2022613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手擀面做法多样 味道各不同

面条是北方常见的面食,制作方法多种多样,许昌民间却只流行一种:擀。擀出的面条称“手擀面”。

“以前许昌人家里通常备有两根擀面杖,一大一小。小擀面杖长一尺左右,中间鼓、两头尖,常用来做烙馍,擀饺子皮儿、馄饨皮儿等。大擀面杖长二尺开外,直径一寸有余,粗细均匀,专门用来擀面条。” 许昌市民协主席韩晓民说。

面条加工至熟的过程俗称“下面条”,“下”法不同,做出的面条味道和名称也不同。

汤面条俗称“汤面”,做法很简单,把葱花用油、盐、五香粉腌制后备用,水沸时把面条放进锅里煮,即将煮熟时放入青菜。青菜俗称“随锅菜”,时令蔬菜皆可,荆芥和苋菜为佳。最后,把腌制好的葱花倒进去搅均匀,即成清汤面。擀面条时,面案上剩有少许面粉,节约起见,把面粉也放进锅里一起煮,汤很稠,称“浑汤面”。如动荤腥,把肉丝炒一下,加水煮面,则成“炝锅面”。此外,还可以在锅中加入许昌人爱吃的“黑菜”,将手擀面做成黑菜糊涂面,独具风味。

捞面条则是用白水煮面,配上各种臊子。“做捞面条时所说的臊子,就是拌面的莱,江南称‘浇头’,北方称‘臊子’。臊子是捞面条的灵魂,决定着捞面条的味道和档次。”韩晓民说。

许昌盛产红薯 用来做稀饭味道清甜

时至今日,人们的饮食越来越多样化。早餐或晚餐可以选择胡辣汤、大米粥、油茶、豆浆、八宝粥、牛奶等与主食搭配。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许昌人早、晚最常喝的汤就是稀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稻形成‘南米’,麦粟造就‘北面’。南方的粥离不开米,北方的稀饭离不开面。”韩晓民说。

小麦面稀饭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稀饭,虽然简单,也并非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添上水,烧开之前的间隙搅面糊。搅面糊有讲究,碗里放适量面粉,加少量水,先搅成稠糊,续水,再搅成稀糊,如果直接用半碗水搅面糊,面粉便会结成疙瘩,熬成的稀饭成了“疙瘩汤”。

稀饭并非完全是稀汤寡水,熬制稀饭时可任意加人喜欢的食材,比如黄豆、红豆、绿豆、花生、南瓜、红薯等,加人什么,就叫什么稀饭,比如绿豆稀饭、南瓜稀饭等。

韩晓民说,许昌盛产红薯,以前农户习惯将收获的红薯挖窖储存,可保鲜至来年春末夏初。因为红薯极其常见,红薯稀饭也就成了家庭主妇最常做的汤。

新收的红薯不太好吃,存放一段时间,其中的淀粉转化为糖分就甜了。红薯削皮,砍块儿。每个红薯块儿都不规则,熬出的稀饭甜味更浓。

艰苦年代背馍上学 如今花样美食层出不穷

计划经济时代,粮食凭票供应,人们最朴素的愿望是填饱肚子。《许昌县文史资料》曾收录题为《回忆艰苦岁月中的校园生活》一文,作者包书亮回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校园生活。

“学生维持生活主要靠国家每月发放的助学金,当时,根据学生学习的好坏、家庭经济情况,每人每月可享受到4元左右的助学金。学生在伙上就餐,每日大体要花去2角左右,因此,大多数学生是搭不起伙的。为了坚持学习,大多数学生都采用‘上伙’和‘下伙’相结合的方法。‘上伙’就是在学生食堂就餐,‘下伙’就是在伙上把国家供应的粮食标准以粮票的形式领出来,自己到粮店买原粮,回家推石磨磨成面粉,再制成烙馍背到学校吃。”包书亮在文中如此描述他当年在许昌县二中求学时的经历。

当时背馍上学,都是星期日下午到校,带的馍要一直吃到下周六中午。前三天馍还比较新鲜,到了第四天就有些变质了。变质的馍大家也舍不得扔,依然会通过晾晒、开水泡等方式将其吃掉。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不少上了年纪的许昌人都经历过顿顿吃咸菜、杂粮的生活。


时至今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酷暑还是寒冬,超市、菜市场里都能看到各色新鲜蔬菜,米、面等主食也供应充足。人们对饮食的追求早已不再是吃得饱,而是要吃得好,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对比今天的生活,很多老年人难免会忆苦思甜,引发无限感慨!(许昌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毛迎)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