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岗周旧事之三·纺织业催生出鄢陵首富

2022-07-08 10:58:47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我要分享:

摘要:

纺织业催生出鄢陵首富 - 许昌晨报数字报                   岗周村口的景观石。

 岗周谢培智公碑上部分

记者 黄增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百姓,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数百年来,淳朴、勤劳的岗周人在这片丰腴的沃土上繁衍生息,他们有的人从军报效祖国,有的在学校教书育人,他们都为岗周的发展史留下浓重的一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岗周村传统的手工纺织业负有盛名,催生出鄢陵的首富谢干臣等人,至今让村民难忘。

鄢陵的首富是岗周人

宋、元、明、清时期,鄢陵县行政建置一直归开封府管辖。当时鄢陵的花卉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歌之咏花、居之饰花、客之赠花,家家种花,成为当地一种生活习俗且代代相传。因此,鄢陵在历史上曾被誉为“开封府的后花园”。

受地域影响,鄢陵文化带有明显的豫东文化色彩。

明成化年间,鄢陵境内三道河附近,群众大量栽培中药材“红花”。其花柱粗壮,花色紫红,质纯毛长,为印染的原料。

民国时期,鄢陵的刺绣、纺织、刻印等工艺技术还一直在当地传承。当时的印染行业多为手工操作,他们采用植物叶子的色素,如石榴皮、红花等做染料。

在岗周村,群众很早就掌握了印染技艺,妇女将槐米捣碎后与自己纺织的粗布混染。当地人从上海、开封等地带回化工染料,促进了民间印染工艺的发展。印染与纺织,曾被群众当成谋生养家的手艺之一。

“民国时期,我们村的生意做到了县城,在东西大街上还有商号,其中鄢陵首富谢干臣就是我们村的人。”今年76岁的李敬甫自豪地说。民国时期,谢干臣在鄢陵富甲一方,他在开封、鄢陵、杞县等地从事纺织品生意,逐渐积累财富,成为岗周谢氏家族第一位富有之人。

富裕后,谢干臣遂在鄢陵县城中心建谢家大院一处,为三层楼阁,木质建筑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甚是好看,人们俗称谢家花园,大概位置在如今的乾明寺塔东南,靠近旧鼓楼市场西侧。

家家户户织头巾

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全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奖的鄢陵人葛国祯说,他刚记事时,在农村,人们穿的衣服都是家人自己用棉花纺织成线,而后织成布匹,再由妇女剪裁而成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妇女大都会制作衣服,用的就是那种老粗布。”葛国祯说,纯白色的布料看着不雅,群众就将一种发黄的胶泥用水泡开,而后将布放进水里染,就变成了泛黄的颜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鄢陵县依托岗周村纺织业的传统技艺,在县城建了纺织厂,利用棉花生产加工布匹。今年78岁的曹留河说,他的哥哥曾在鄢陵县纺织厂当过多年的会计。

历史上,棉纺织业也是鄢陵县传统优势产业之一。

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一定会记得那个年代的农村,妇女外出时大都在头上围上一条不同颜色的头巾。

另外,家里来了陌生人,或者女子到公众场合,一般都要把头巾包裹得严严实实,甚至把脸颊和额头、下巴都要裹住。在相对陌生的场合,大姑娘、小媳妇儿比较害羞,遮蔽是掩饰自己内心的窘迫。

大老爷们儿的头上也会系一条四周是蓝边,中间为纯白色的毛巾。这样既可以遮阳防尘,在夏季还可以擦汗,白头巾一度成为当时的“流行色”。今天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

“那时候,我们村各家各户都使用织布机生产头巾,一条卖两块钱,利润有一半。”李敬甫回忆,村民生产的头巾自产自销,有的走街串巷叫卖,有的运到许昌市的纺织品批发市场,由收购商收购,销往全国。

20世纪80年代,纺织业有了飞速发展,民间印染也被机织印染代替。岗周村的传统印染和纺织品生产被市场淘汰。

至今,在岗周村,一些村民的家里仍然保留着织布机的零部件。

在外的大学生写家谱留住乡愁

不大的岗周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这都需要有热衷于此的人去挖掘书写。

2021年,疫情防控期间,“被困”在老家、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遗传学的谢全刚,作为谢氏第九代人,利用数月的时间,在村里通过人物访谈等形式,写出了《谢氏家谱》的初稿。

7月2日,记者联系到谢全刚。他说自己大学毕业后,到甘肃张掖河西学院任教,目前在上海复旦大学读博。

“家谱是追本溯源、铭记祖德、载录家族迁徙历史、记忆家族人物经历、提高宗族认知度、激励后代奋发图强的最好载体。”谢全刚说,家谱为传承家族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信息。但百余年来,他未见有关岗周谢氏家谱的记载,为谢氏后人了解家族历史留下了诸多遗憾。为此,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把岗周谢氏的历史梳理清楚。

经过认真梳理,谢全刚发现,就岗周村的谢氏而言,自清乾隆年间,他们的谢氏始祖从河北谢村(只乐镇)迁往大东村,给地主富农当“长工”。在大东村生活时,谢氏始祖一根扁担挑三个娃(三兄弟),他们靠勤劳、聪明,在当地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并通过买地的形式,定居在岗周村,迄今已有200余年历史,繁衍至第九代。

谢氏家人都遵循祖训教诲,先后涌现出在外经商的鄢陵首富谢干臣,以及教育界人士,还有从军、从政的人。

“目前,我们谢氏的家谱还不完善,有些资料还需要进一步补充。”谢全刚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谢氏家谱》一定会印刷出版。

下一步,岗周村准备通过搜集农耕、农具,以及人们生活的老物件,建设岗周村史馆。通过建设村史馆,打开一扇了解村庄历史的窗口,留下村里的发展痕迹,让村庄优秀的本土文化得以根植。

这些,我们都期待着!

责任编辑: 龚政明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