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0 01:29:48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毛迎
我要分享:
画圣吴道子纪念馆和画圣故里的吴道子塑像 资料图片
□ 记者 毛迎
吴姓是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吴姓名人辈出,唐代著名画家、有“画圣”之称的吴道子出生于禹州市鸿畅镇山底吴村。禹州吴姓大族,起自画圣吴道子家族。
吴道子,唐代河南阳翟(今禹州市)人,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代表人物。他的许多故事、传说在今天的禹州广为流传。2011年,吴道子传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姓氏溯源
吴姓人多是黄帝后裔
《禹州姓氏》一书介绍了吴姓的起源:“史料记载,吴姓是始祖黄帝的后代,曾建立吴国。吴被越灭亡后,吴人以国为氏,姓吴。”
吴,是姓,也作地名。相传黄帝正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大部分吴姓从玄嚣这一支传继而来。
绝大多数吴姓人是黄帝后裔,源自姬姓。吴姓的开氏始祖是泰伯。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公元前12世纪,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泰伯为满足父愿,传位给姬昌(周文王),和二弟仲雍从陕西岐山来到今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泰伯在移居地传播中原先进农耕文化,疏河筑城,教化黎民,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获百姓拥戴为首领,建国句吴。泰伯、仲雍这支姬姓以国号吴为姓。泰伯去世,仲雍继位。泰伯无后,仲雍是吴姓的血缘始祖,今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是吴姓的主要发源地。
周文王姬昌之子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周朝后,封仲雍的三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吴。仲雍的十九世孙寿梦建都今江苏省苏州市。
吴国作为周朝的诸侯强国,辉煌了500多年。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大部分吴姓子孙被流放或迁徙到别国。
除此之外,有一部分吴姓人是炎帝大臣吴权之后裔,还有一部分吴姓源于少数民族改姓,主要有苗族、侗族、壮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白族等。我国少数民族中的吴姓尤以苗族最多,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苗族地区。
名人故事
画圣吴道子出自禹州小山村
从禹州市区途经鸿畅镇通往神垕古镇的路边,立着一座高大敦实的牌坊,上书“画圣吴道子故里”几个大字。
顺着牌坊下的柏油小路走到尽头,是一道东西向的山岭。山脚下有一个住着吴姓人家的小村,名为山底吴。这里诞生了一位声名显赫的人物——“画圣”吴道子。
山底吴村位于九龙山首,民谚有“九龙头上出画圣,遍地鳞甲皆先贤”的赞誉。据《禹州姓氏》一书记载,禹州吴姓大族,起自画圣吴道子家族。由于吴道子的出现,家乡一带遂成画乡,吴姓成大族。山底吴村90%以上为吴姓人。
《太平广记》载:“唐吴道子,少孤贫。天授之性,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宋代夏士良所著的《图绘宝鉴》载:“吴道子,少贫,游洛阳,学书于张颠(张旭)、贺知章,不成,因工画,深造妙处,若悟之于性,非积习所能致。”
史籍中描述的吴道子家境贫寒,后来流落到洛阳,跟着书法家张旭、贺知章(兼诗人)学写书法,没有成功,改学绘画,很快入了门,不到20岁已经对绘画很精通了。
相传吴道子很小就没有了父亲,家里很穷。但他喜欢绘画,拿了木棍在地上画,蘸了清水在石板上画,到12岁时,已经画得很好了,可他并不满足,就辞别母亲,来到崆峒山拜师学艺。
崆峒道人把他领到一堵影壁旁,指着一块牛槽般大的蛤蟆石,让他磨石为墨,在墙上描画眼见的世间万物。吴道子画了3年,把蛤蟆石磨成了一个小小的蛤蟆砚,画出的谷穗让鸟雀信以为真地前来扑食。崆峒道人就把蛤蟆砚送给了他,让他出山闯天下。
吴道子便拿着手中的画笔,把天地万物当作绘画的范本,练就了出神入化的绝技。
相传一天晚上,吴道子在观景回来的路上,碰到一位纺线老妇,因家贫买不起灯油照明。吴道子便研磨铺纸开始作画。他将蘸满墨汁的画笔往纸上一甩,纸上立刻出现许多亮晶晶的小点,又用画笔在小点上轻轻涂几下,最后在空白处画个圆圈,便画成了。
吴道子让老妇将画挂在室内,老妇照做。第二天晚上,老妇发现那幅画竟是一片蓝天,上面有数不清的星星在闪光,一轮圆圆的月亮将屋里照得和白天一样亮。从此,一到晚上,画上的星星和月亮便会发出光芒,老妇便对着这星月纺纱。
在禹州,流传着许多与吴道子相关的传说。相传他画的蚰子,一到阴天就会藏起来吱吱叫,人们想知道天气状况,看看蚰子即可。他画的驴会拉磨,他画的蜡烛可以照明,他画的猛虎会出来吓唬歹徒,甚至一个只画了一条腿的和尚会托梦叫苦。可见人们对于“画圣”画技的推崇。这些传说,歌颂了吴道子高超的绘画技艺。
文化传承
重修画圣祠,吴道子传说成“非遗”
吴道子故里山底吴村位于禹州市西南15公里,现有主要景点彩石洞、蛤蟆砚、画圣祠、黄龙潭、饮牛坑、法融寺、祖师庙、吴道子墓等。
画圣祠是纪念吴道子的家庭宗祠,初建于唐朝末年,在历代战火、岁月风雨中日渐损坏,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仅有遗址。20世纪末于原址重新修建。重修的画圣祠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平方米,整体建筑为仿唐样式,由山门、厢房、碑林、大殿、月台等组成。大殿西侧陈列有与吴道子相关的文物。
吴道子墓是20世纪末从四川省资阳市迁回的吴道子衣冠冢。墓地位于文峰山腰间,与画圣祠南北相对,中隔红河和山底吴村。新修的吴道子墓用汉白玉砌成,呈圆形,直径8米、高1.4米,墓前影壁长9米、高4.6米,上刻有吴道子生平事迹。
蛤蟆砚位于山底吴村村口,是吴道子幼年磨墨学画的大砚,因与黄龙潭相邻,又称黄龙潭蛤蟆砚。饮牛坑位于山底吴村后,是吴道子幼年牵牛饮水的水潭。潭呈圆形,直径6米、深2米左右,潭边建有八角小亭。彩石洞位于九龙山上,系一天然山洞,内产彩石。相传当年吴道子曾于洞中取彩石配制颜料。
1999年,吴道子故里旅游线被列为禹州市四大旅游线路之一,同时被列入许昌三国文化旅游线路。河南省旅游局也将画圣祠列入全省重点对外开放单位。2011年12月,吴道子传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我市“非遗”保护部门已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吴道子传说的普查工作。吴道子传说经过收集、整理,已编入《禹州故事卷》《禹县民间文学》。另外,传说集《画圣吴道子的传说》已出版。下一步,在已成立禹州市吴道子文化研究会和书画院的基础上,我市“非遗”保护部门将进一步展开对吴道子传说的研究和宣传。
责任编辑: 龚政明
附件: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