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5 09:20:27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张铮 袁一鸣
我要分享:
每年开学季,文具用品都会拥有5分钟“高光”时刻,频频登上热搜,创意文具更是层出不穷。
说起古代的文房用具,除了人们熟知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外,还有很多辅助文具,如笔筒、笔架、墨盒、水滴、镇尺、仿圈等,可谓琳琅满目,品种繁多。仿圈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品种。
8月22日,记者走入襄城县颍桥回族镇北街村中共颍桥区委旧址,在那里的人文颍桥展览馆里看到一个老物件——铜仿圈。随着开学季的到来,让我们通过这个铜仿圈,一起来了解下古人的“文具盒”里都有啥。
铜仿圈
仿圈是临帖所用的实用工具
当日,记者走入中共颍桥区委旧址,发现人文颍桥展览馆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里边有不少从村民那里征集的老物件,它们见证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在一个长方形的器具前,记者停下了脚步。“这是干什么用的?”面对记者的询问,襄城县地方史志编纂室主任宋惊涛告诉记者,这个叫铜仿圈,不过民间都称它为铜字规。
“这是古人学习写字时用来压纸,同时能规范字体大小的用具,兼有镇尺和直尺的作用。”宋惊涛说,颍桥回族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是郑庄公掘地见母发生地、孝道文化起源地和古代燕赵通往荆襄黔川的必经之地,这里孕育了不少历史名人。
这个穿越岁月的铜仿圈,静静地“躺”在展柜里。
“中国古代的仿圈有木、铜、银等材质,其中金属仿圈更为普遍。仿圈是临帖所用的实用工具。”宋惊涛打开了话匣子,向记者讲述着仿圈的故事。
据了解,仿圈兴起大约在清代,早期只是铜制的框架,既无字也无雕刻,清末民初始有铸刻文字、刻绘图画的。仿圈有长方形、圆形、矩形,也有折叠式的。仿圈多用于儿童刚开始临帖习字之时。当然,仿圈也不乏一些珍贵材质所制,如玉石、象牙、铜胎掐丝珐琅等,此当为王公贵胄、官宦名流之物。
“古人写字时将仿圈放置在宣纸上,然后在圈内写字,这样可以控制字体的大小,并合理规划字与字之间的布局。”宋惊涛说,借助这个小工具,读书人从小就能书写工整的书法。
从清代到民国,许多文人墨客参与到铜墨盒、铜镇尺等文房用品的设计和制作中,为这些文具增添了许多文化内涵。仅铜仿圈这一小类就有好多种,如长方形的刻梅纹、卷草纹,正圆形的铸刻山水画、诗文,可折叠的铸刻清供图……
仿圈的内涵
“练习书法最基本的就是要有规矩,许多书法家无论风格有什么变化,都能从中看出其童蒙时期的书法基本功。”宋惊涛说。
其实,仿圈背后的故事,也折射出古人的规矩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神话传说中,女娲持“规”,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创天地;伏羲持“矩”,画八卦,通神明之德,解万物之情。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伏羲女娲图》绢画,蕴藏着宇宙运行自有规则、人之行为亦需规矩的深刻内涵。
而关于规矩解释,有如下典故。
先秦《诗·小雅·沔水序》郑玄笺:“规者,正圆之器也。”意为“规”是校正圆形的用具。
西汉《淮南子·时则训》:“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至此,“规”已不再单纯指工具,而是兼具法令制度之意。
东汉《说文解字》:“规,有法度也。”此意适用范围极广,意指无论是规律、规范、规则,还是规定,都与法度、准则有关。
规矩是规范、法则,也是标准、尺度。在华夏大地漫漫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规矩意识”一直根植于人民的生活之中。从根本上而言,这是一种底线思维,防范着风险诱惑,规范着人民的一言一行。
不管是写字还是做人,铜仿圈就像一个“框架”,不让人们“出圈”。
古人的文房用品可谓丰富至极
古代文人对“文房用品”都有着特殊的感情,除了常见的笔、墨、纸、砚以外,古代学生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小文具,现代人不好好开挖脑洞,绝对想不到其用途。
文房四宝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书工具。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
水盂作为文房用具,是功不可没的。但凡研墨,便会用到水盂。又因其小巧雅致,最能体现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和文人情怀,所以古代文人对水盂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死后还要用之殉葬。
毛笔洗净之后,需要以笔尖朝上的方式竖置,这样笔头上的水液便自动流下,笔头中心逐渐干爽,也就不会沤烂,因此,至晚从汉晋时代起,就有各种形式的“笔插”,专用于倒插毛笔。
还有看起来跟弧形筒一样的臂搁,它可是古代学生的写作业神器。因为古人的书写习惯是从右向左,他们的“校服”袖子又那么大,墨水又不是速干的,这样从右到左写上几行,那“校服袖子”岂不是要常年黑漆漆?古人就发明了“臂搁”这种写作业神器。
字写得再好,也难免有写错的时候。于是古代学生也拥有“修正胶带”。在古代学生还是用竹简时,他们的“修正胶带”是一把书刀。这种书刀通常是用铁片做成的小刀,刀把上有圆环,可以随身挂着,一旦写错了字,就将其取下来,用书刀把错字刮掉,然后再重新写。
此外,古人的开学装备箱里还有“褡裢”“包袱”等款式的书包,它们的成本低廉,制作简单、轻便,但缺点是装在里面的书籍容易起皱变形。
千百年来,这些文房用品承载着生命的活力,它们是历史文人精神的物化载体。因为有了它们,所以文人是雀跃的也是沉静的。
编辑:刘靖雯 校对:杨伟峰
责编:龚政明 终审:刘俊民
附件: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