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化新探索21】夏代的天文和历法

2023-09-04 15:25:32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赵春青

我要分享:

摘要:

农事历书《夏小正》

《史记·夏本纪》载:“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因此有人认为,是孔子及其门生收录并整理出了源于夏朝的农事、历法知识。另据《左传》转引《夏书》记述,在夏代初期仲康时期,当时方宿位置上发生了一次日食,人们惊恐万状,击鼓奔走,以为发生了天灾。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以上记述,说明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人们就认为天象观测跟国家的政务、祭祀活动一样重要,并设置“司天”一职。

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后,“禹时五星聚”的天文推算工程,交给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大学天文系负责,试图推算出这次天象的年代,用以佐证夏纪年。科学家们围绕夏初纪年一二百年的范围内进行搜索,结果发现在公元前1953年2月,果然发生过一次“五星聚合”的天象。相关数据显示,从该年的2月中旬起,每天黎明前,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土星、木星、水星、火星、金星自下而上排成一列,辉煌耀眼。这种奇特的天象延续了近一个月,尤其到了2月26日午夜,五大行星几乎聚合在一起,发出银色的光辉。据此天文学家推断:这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发生的最难得的一次“纬合宿”,即“五星聚合”现象。

考古学上有无天文历法之类的遗迹呢?2003年,在陶寺遗址发现一座大型夯土基址,编号为ⅡFJT1,推测这可能是兼具观象授时与祭祀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后续发掘也表明,ⅡFJT1基址由环形路基和台基组成,背依陶寺中期大城内道南城墙,向东南接出一个大半圆形建筑,总面积约1740平方米。根据实地观测,东1—12号缝中线皆可交会于该点的圆心上,由此判定其功能主要应为观测点。为验证该遗迹的天文观测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共进行了73次实地模拟观测,并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关于这一遗迹的年代,发掘者认为其始建年代为陶寺文化中期(公元前2100~公元前2000年)。果如此,那么,这一观星台在夏代初期还在使用。

关于ⅡFJT1的性质,天文学家大都支持此为观象台的观点,而考古学界,除了发掘者,几乎没有几个人同意把这一由地缝和“观测点”组成的遗迹当成一组天象台。我们认为,考古学家更应该拓宽知识面,学习天文学知识。同时,对于陶寺发现的地缝和“观测点”之类的遗迹当慎重对待,不必作过多地联想。

编辑:刘靖雯      校对:杨伟峰

责编:龚政明      终审:艾胜利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