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思想光芒照莲城(1)万千“微光”点亮志愿之城

9月23日,许昌雷锋爱心社团志愿者在市区春秋码头为游客提供问询服务。

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习近平

10月5日,车流如织,在素有许昌“东大门”之称的京港澳高速许昌收费站,高举着“许昌欢迎您”的牌子,刘冰和她伙伴们身上的红马甲格外亮眼。

“递一瓶水,送一句问候,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可以让外地游客感受到咱许昌人的热情。”身为许昌雷锋爱心社团团长,刘冰笑称“这个假期有点儿忙”。自2015年成立以来,这个爱心社团似乎有种魔力,吸引了上至已经退休的活力老人、下至中小学生的纷纷加入,队伍也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2500余人,在传递爱心中星火燎原。

“越来越多受助者加入我们,成了施助者,这让我觉得很幸福。”刘冰说,“通过奉献爱心,我们和需要帮助的人一直在给彼此力量和滋养,相互成就。”

许昌雷锋爱心社团的发展壮大,与城市的“文明基因”紧密相连。如今,在许昌,学雷锋、做志愿者,不但是一种传统,而且是一种时尚,全市61.8万名志愿者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让“志愿红”成了汉魏故都最温暖、最亮丽的风景。

10月1日,许昌雷锋爱心社团志愿者在京港澳高速许昌收费站为游客热情服务。

▶一个人的选择——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1日、3日、5日在高速路口,2日、4日在胖东来天使城,6日去看望结对老人……”翻开刘冰的10月份日程表,国庆假期里的每一天,都被志愿服务排得满满当当。

作为一名普通市民,刘冰笑称志愿服务是自己一辈子的“事业”。2012年,因感情破碎而处于人生低谷的刘冰,在郑州工作时被朋友拉着一起去做公益。“那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里面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不幸。在我们即将离开的时候,一个小姑娘流着泪拉住我,喊了一声‘妈妈’。”刘冰说,“这次活动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灰暗的心情。原来,我也能够被人需要,我也可以温暖别人。”

自此之后,工作之余,刘冰经常跟随志愿者一起去特殊教育学校看望孩子,去敬老院陪伴孤寡老人,内心感到十分充实。2015年,回到了许昌的刘冰,决定以“雷锋”为名,把传递爱心进行到底。

其实,决定创办爱心社团带领身边人一起做公益,刘冰的想法很纯粹:“我把雷锋当榜样,所以,我们把社团名字就定成了许昌雷锋爱心社团。”

雷锋,是一个活在父辈们记忆中的凡人英雄。如今60多年过去,“雷锋”这个名字,依旧如温润的春风,在每个人的心中,留下了一道深刻难忘的印记,成为一个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对于66岁的孙文泰来说,与许昌雷锋爱心社团的交往,就像是开启了一个美丽而长久的承诺。他是一位孤寡老人,中年时因一次意外造成双腿瘫痪,生活的苦难也让他一度想放弃人生,“2015年5月是第一次与刘冰接触,以后她再也没忘了我。这些孩子就是‘活雷锋’”。

从接触公益到投身公益,到了今天,无论是向身处困境的人伸出援手,还是力所能及地参与志愿者活动,刘冰一直在扶危助困、热心助人、温暖城市的点滴行动中践行雷锋精神。她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奉献爱心,处处可为。”

也正是在雷锋精神的指引下,新时代许昌儿女行而不辍,不断续写着雷锋精神熠熠生辉的新画卷:在交通路口,有志愿者协助疏导交通,向行动不便的行人伸出援手;在敬老院,有志愿者上门看望慰问,给老人带去温暖;在乡镇社区,有志愿者扶弱帮困助残,让身处困境之中的人们看到希望;在各重大活动中,有志愿者微笑指引,提供帮助,让参加者对活动更加了然……

学习雷锋,争做雷锋,许昌处处见“雷锋”。

9月23日,市区春秋码头,许昌雷锋爱心社团志愿者在爱心冰柜前执勤。

▶一群人的执着——“好人”之花馨香满城

秋天的阳光,很温柔,给古城披上金色的外衣,护城河的水面上也点点金光,一闪一闪的。

“看,这就是咱的爱心冰柜。”在市区护城河春秋码头,许昌雷锋爱心社团成员赵爽指着售票小屋旁边的冰柜介绍,“这也是我们的第61台冰柜,每天免费送出约1200瓶清凉的瓶装水,方便游客和市民取用。”

爱心冰柜的兴起,还要从许昌的文明创建说起。

2001年以来,我市坚持创建为民、利民、惠民、育民,着力在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常态长效上下功夫,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养持续提升。如今,在许昌,“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早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成了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项目。


刘冰

“志愿服务的活力,来源于它的生命张力。我们坚持项目化、专业化、品牌化运作,一方面可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另一方面能够让爱心人士各展所长,让志愿服务精准落地。”刘冰说道。

翻开许昌雷锋爱心社团的“成绩单”,一幅大爱图景跃然眼前:连续8年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已为108名困难家庭大学生捐资32.4万元;连续5年联合爱心商家设置爱心冰柜,为环卫工人、外卖员、值班交警、游客等提供饮用水35万余瓶;利用“每日一善”爱心群,共募集爱心款物价值90余万元,先后举办近600场公益活动……

微光虽渺,万缕成炬。从最初只有3人的爱心群,发展到如今注册志愿者1500余人、流动志愿者1000余人、服务足迹遍布许昌城乡的专业志愿服务组织,刘冰和她的团队用爱心感动了一座城。近年来,许昌雷锋爱心社团先后获得“4个100”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称号,刘冰也成功登上“中国好人榜”。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一城人,当乐善好施、凡人善举成为一个地方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理念时,真善美的文明之花就会在这个地方深深扎根。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在我市的主要路口、景点、车站,满城“志愿红”让来自陕西西安的张先生印象深刻:“对于一座城的印象,最重要的是人;一座城市的温度,也是来自人。许昌景美,人更美,志愿者们服务周到热情,也让人感觉到许昌这座城市的热情!”

湖北游客留言,称赞文明许昌。

▶一座城的芬芳——文明向上城市向前

如果一个志愿者是一滴水,那么一个志愿服务团队是一条水流潺潺的小溪,无数条小溪汇成浩浩荡荡的大河。

目前,与许昌雷锋爱心社团一样,许昌莲城爱心协会、许昌市红十字汉风救援队、襄城县关爱老人志愿者协会、许昌草之根社工中心等5000余个志愿服务团队秉承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常年活跃在许昌的城乡大地上。

“在我们爱心团队里,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其中还有很多特殊的志愿者,比如有的是‘母女档’、有的是‘夫妻档’,还有的是‘全家档’,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上演着‘全家总动员’。”刘冰说。

志愿者李保玲经营了一家小旅馆,虽然生意很忙,但是只要有空,她就会跟随团队下乡帮老人理发。逢年过节,她更会早早安排时间,慰问自己的结对老人。挤时间也要忙公益,李保玲有自己的考量:“自从加入红马甲队伍,我发现做好事真的会上瘾,这份纯粹让我切实体会到了奉献的快乐。”

在李保玲的身上,可以看到许昌志愿者群像的精神内核:友爱互助、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在点滴平凡中,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风尚,这让志愿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回望这几年的志愿路,其实收获最多的还是感动。”刘冰说,“我忘不掉,在乡下帮老人理完发后,老人送过来自己种的菜;忘不掉,疫情期间我们送完物资后,一位大姐连追了三条街给我们送盒饭;更忘不了,看到爱心冰柜里面水不多时自发送水的市民。像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我始终觉得,无论穿不穿红马甲,志愿者,就是许昌人的称谓。

在志愿者精神的滋养下,许昌正成长为一座“志愿者之城”。截至目前,我市实名注册志愿者达61.8万人,志愿者服务时长累计2008.4万小时,人均服务时长达32.5小时,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开展特色志愿服务项目200余个,全市居民对志愿服务的认同率和支持率达98.9%。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带动一座城。在许昌,志愿者精神已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文明之光,内化为城市品格,为城市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如今,许昌已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涌现出“时代楷模”1人、“最美奋斗者”2人、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4人、河南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8人、“中国好人”57人,构成令人赞叹的“许昌现象”,叠加起一座文明城市的新高度。

“‘志愿红’像是一道道光,未必光芒万丈,却始终温暖有光。”刘冰说,“我们还是会继续坚持从自己做起,用一个人的努力带动一群人,用一群人的努力推动一座城,用实际行动让许昌变得更加靓丽、更加文明、更加有温度。”

(许昌日报全媒体记者 许廷合 牛志勇 谭宜姝 王威 文/图)


编辑:杨   仪  杜鹏勃    校对:张   良

责编:贾同岭               终审:黄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