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思想光芒照莲城(13)美景似仙境 随手拍大片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          ——习近平

本报记者 许廷合 牛志勇 谭宜姝 王威 文/图

樱花竞相绽放,鄢陵唐韵樱花园犹如一片花海。

金秋时节,林海深处的鄢陵县唐韵小镇,依旧满目苍翠,绿浪翻涌。

“以前种树只是为了卖树,现在种树就是种风景,生态好了,游客更愿意来!”10月29日,热情地送走又一拨游客,唐韵小镇负责人郑红伟的脸上满是藏不住的笑意,“自打端起‘旅游碗’,吃上‘生态饭’,日子是越过越红火,现在我的这个园子就是个聚宝盆。”

48岁的郑红伟,见证着许昌的生态和发展之变。沿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多年来,我市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之路。作为全国最大的花木销售集散地,如今,鄢陵县花木栽培面积52万亩,一个个精品园林连珠成串,将绿色发展的实践写在中原大地上,写进美丽中国的篇章里。

身着古装的游客在鄢陵唐韵小镇游玩。

逐绿而行 土地变花田林海

鄢陵花木主产区,林木覆盖率超过80%,唐韵园林就掩藏在这片如诗如画的林海间。这里,有郑红伟儿时的记忆,也曾经满是现实的无奈。

“传统农业,往往是靠天吃饭,过去日子过得不行。”想起当年,老郑叹了口气,父辈们一年辛苦到头,地里挣不了几个钱,熟酱豆都是家里难得的美味。

“咱有胳膊有腿,咋就不能把日子过好?”郑红伟的心声,也成了当时大多数鄢陵人的困惑。

借着政策东风,生活迎来转机。20世纪90年代初,当地县委、县政府经过认真梳理,决定立足花木产业优势,在生态绿里寻出路。

“发展花木产业,我们有着先天的优势。”鄢陵县花卉协会副会长李新江语气中带着自豪,鄢陵位于亚热带到北温带的过渡区,是“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驯化基地。当地花木种植始于唐代,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南北花木如不经过驯化,是无法跨界限生存的。”李新江说道。

“率先转产花木,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王中民是鄢陵早期转产花木的农民之一。1998年,他开始转产花木,当时主要种植槐树。几年时间里,花木产业愈发走俏,到2000年时,王中民将家里的地全部种上了花木。

王中民回忆,“最开始,我是拉着架子车种树卖树;很快,我就买了一辆摩托车,在周边乡镇转着跑,当起了花商帮卖树;随着与外面的交往越来越多,家里也买了小轿车,把花木生意做到了四川、浙江、北京等地,走出了一条致富路。现在在我们村,处处可见花木,家家皆有景观。”

花木产业的光明前景,令许多花农都尝到了甜头。看着快速崛起的花木产业,郑红伟高中毕业后没有选择外出打工,而是坚定了在家创业的决心,“种植花木,既美了家乡,又富了日子,这条路肯定能越走越宽。”

从几亩、几十亩到几百亩、上千亩,郑红伟流转的土地越来越多,花木生意也是愈发锦绣。

“鄢陵现在是全国有名的花木之乡。开始我也想不到,曾经靠天吃饭的土地能变成花田林海,种花木居然能种出一个产业来,能让乡亲们当老板、赚大钱。”郑红伟不无感慨地说。

郑红伟查看金丝垂榆的生长情况。

转型求变 卖树升级卖风景

花卉苗木产业是美丽的绿色产业,也是可持续的富民产业。随着花木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怎么把“蛋糕”做得更大,成了郑红伟日夜琢磨的事。

“前些年,我卖过盆景,也承接园林工程,园子里的树多以栾树、槐树等行道树为主。进入新时代以来,城市对工程苗的需求不再是求‘种满’,而是更多的求‘好看’,精品特色花木需求越来越大,驱动着我们必须要不断转型升级。”郑红伟说,“时代在变,树种在变,最关键的是观念要变。”

在适应市场需求中,鄢陵广大花农近年来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增加名贵品种,原来品类杂乱、相对分散的苗木基地逐渐发展为蜡梅园、樱花园、紫荆园等各具风格的精品园林,成为享誉全国的绿色生态“打卡地”。与花木打交道20多年,好琢磨的郑红伟有了新打算:能不能把自己的园子也打造成一个旅游区?

“不能再简单地种植、销售苗木了,得换个干法。”可是,打造旅游景点不是简单地把园子围起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园区设计、塑造园区形象,哪样都得不小的投入。

一项项好政策落地生根,让郑红伟感到机会来了:是时,鄢陵提出“以花木改善生态、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繁荣三产”的发展之路,在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向花木产业重点倾斜,“释放出的政策红利,让我有了‘带头吃螃蟹’的底气。”

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再加上贷款和自筹资金,郑红伟对承包的苗木基地进行改造,2017年办起了第一个旅游景点,取名“唐韵樱花园”。

大到空间区域的划分,小到一花一木的选择,郑红伟一点点学习进步,自己设计并打造出了他想要的花园,“园林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园林的灵魂。于是,我就将中国传统古建筑融入园林设计中,既重现风貌,又重塑功能,让游客来这里能品历史厚重、看生态之美。”

诗情画意,唐韵樱花园引得游客纷至沓来。2021年,郑红伟又趁势而上,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在唐韵樱花园旁边打造了第二个景点——唐韵小镇,目前两个景点规划总面积达到1200亩。“随着园区对外开放,每年到了樱花盛开的时候,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郑红伟说,仅今年国庆假期,园区平均每天接待游客6000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200万元。

和唐韵园林一样,昔日的种植大户王保忠也把转型的目光投向了生态旅游,“我们八棵树生态园是从今年3月开始打造,主要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具有鄢陵特色的研学旅游发展新路径。”

一业兴带来百业旺。“从卖花木转向卖景观,最受益的还是老百姓。”鄢陵县陈化店镇副镇长张学美说,随着全市生态旅游渐入佳境,镇里餐饮、住宿、康养等项目风生水起,2022年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165元,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的特色之路。

鄢陵唐韵小镇内别致的景色。

点绿成金 生态才是“长久饭”

“太美了,随手一拍都是大片儿。”10月23日,在唐韵小镇,来自鄢陵县城的张阿姨自发当起了代言人,“这里就像世外桃源,离县城又近,我和老姐妹经常约着来这里赏花拍照,拍个抖音,发个朋友圈,都是给咱点赞的,别提多美了!”

好生态就能富口袋。“原来卖一棵树苗也就挣几块钱,现在我们依靠建好的10座特色园子,仅每年3月份的樱花节门票收入就有700多万元。”郑红伟说,“去年有一个客户,出价100多万元,打算购买园子里的部分樱树,我没有同意。我觉得风景留下了,游客就来了,旅游产业就发展起来了。现在,我这园子里每个季节都有花朵开放,游客在不同时间走进园内,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从卖树到卖景,依托当地环境优美、平原林海的优势,郑红伟将花木事业做成了富民大产业,成为鄢陵县十里八乡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不只是育景,更重在育人。我们每年为附近村民开出的工资都有七八百万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历经数年的打造,目前我们已让21座晋派、徽派的古建筑在园区里安了家。这不仅给园区增添了亮点,也在实践中带出了木工队伍。”郑红伟深有感触地说,“随着当前以木工文化为特色的精品度假民宿的兴起,我们更能在广阔的市场中大展身手。”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做一方特色。富民的花木产业,不仅带富了一大批敢闯敢做的创业者,也让鄢陵许多年轻人有了在家乡“施展拳脚”的机会。

今年35岁的于鹏飞是一名“创二代”,其父于发科白手起家创立新科梅园。“除了继续走稳传统的发展路子,我正在摸索新的发展方式,像探索线上销售平台搭建、研发全新的品种、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等,让新科梅园的花木业走得更长远。”于鹏飞说道。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鄢陵县咬定绿色发展,走出一条“以花木改善生态、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引领康养”的特色之路,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鄢陵模式”,也成为全国“一县一业”的样板。目前,鄢陵已连续举办了20届花博会,生态产业年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绿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

鄢陵唐韵小镇里的绿植造型活灵活现。

“卖苗木能得一时之利,卖风景才是长久之计。”如今,郑红伟又有了新打算,依托绿色资源,下一步全力打造共富农庄,并加大精品民宿和民俗文化展示馆的建设,以进一步丰富旅游体验,让游客在这里能闻得到花香、记得住乡愁,“俺算是认准了,这碗‘生态饭’才是‘长久饭’!”


编辑:李梦源  杜鹏勃    校对:刘操龙

责编:王   辉                终审:黄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