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习近平
□本报记者 孙江锋 李旭光 黄增瑞文/图
金秋正酝酿丰收的馨香,正是奋发读书的好时节。
10月27日,许昌市东城区许昌学院附属中学的教学楼里,上课铃响,教室里传来悦耳的读书声。九年级的数学老师艾秀梅站在讲台上,手拿粉笔,徒手在黑板上画圆,开始了新的一堂课。
“因为‘艾’,所以爱。因为我姓艾,所以人生的大半辈子和‘爱’的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艾秀梅说。
人民教师,无上光荣。他们提灯引路,传递不尽薪火。他们心怀大爱,托举无边梦想。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的进程中,许昌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接续实施基础教育三年攻坚和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广大“最美教师们”坚守三尺讲台,奉献教育,创新教学,用大爱托起学生成才梦想,奋力开创了全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坚守讲台:扎根教育35年的追梦老师
今年55岁的艾秀梅老师,与教育结缘一生。1988年,她从许昌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建安区陈曹乡一中任教,2009年艾秀梅被选调到许昌学院附属中学任教。她的教育事业,一干就是35年。
对于教育,艾秀梅有着深刻的理解。“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教育不仅可以改变个人和家庭的未来,还可以推动社会进步。”艾秀梅说。
成长于建安区陈曹乡偏远乡村的艾秀梅,从小就对上学有着深切的渴望。
“我家里兄妹6个,只有我和妹妹上了学,所以能够坐在安静的教室里上课求学,不仅是自己的梦想,更承载全家人的寄托。”艾秀梅说。
煤油灯是艾秀梅求学时代的温暖记忆。
“那个时候电少,晚上经常停电,所以上晚自习和回家做作业,就需要点煤油灯。灯随人走,是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常态。”艾秀梅说。
在那样艰难困苦的年代里,煤油灯伴随着艾秀梅的成长,也温暖着当年每个人的记忆,那种微弱灯光下依旧投入学习的艰难历程,是如今生活在明亮白炽灯下的孩子们永远不曾拥有过的记忆。
对于乡村的孩子来说,上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上学是最好的出路。艾秀梅至今还记得当年班主任到家里送录取通知书的场景。
“我刚从地里干完活回来,想躺床上午休下。隐约听到有搬凳子的声音,家里人还说快给老师切西瓜。当我意识到可能是老师来家里后,我猜想是来送通知书的。”艾秀梅说。
1985年,艾秀梅考上了许昌师范学校。而那个年代考上师范学校的难度,不亚于今天的研究生考试。
“那时候国家为了解决中小学师资短缺问题,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优秀的学生入读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选派到各地中小学担任教师,简称‘中师生’,我就属于‘中师生’。”艾秀梅介绍说。
1988年艾秀梅毕业后,被分派到建安区陈曹乡一中任教。从此艾秀梅便扎根教育事业。
从选择上师范的那一刻起,艾秀梅就把教育当成一生的事业。“从偏远乡村走出来,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每当站在讲台上,我就觉得肩膀上责任重大。”艾秀梅说。
艾秀梅
青蓝结对:“师带徒”薪火相传育桃李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从教35年来,艾秀梅心系学生,怀揣“教育无小事,学生的事就是最大的事”信念,坚持“用诚心去工作,用爱心去育人”的理念,做到教书有法,育人有方。
“古人常说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艾秀梅说。
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面对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每次接手新的班级,艾秀梅的第一节课,从来不是讲课,而是提前到。
“接手新班级的第一堂课,我会提前几分钟到教室,观察每个学生的状态。通过观察,能对学生大致做分类,然后通过后续课堂上及考试成绩的表现,进行细化分类。这样就知道哪些学生需要重点照顾,在后续教学中做出教学上的改变。”艾秀梅说。
对教育的奉献,就是艾秀梅的力量源泉。凭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优异的成绩,艾秀梅多次获得河南省优秀辅导员、全国初中化学竞赛园丁奖等奖项,2022年被评为许昌最美教师,2023年荣获“首届许昌市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青蓝结对,薪火相传。”为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许昌学院附属中学开展了“青蓝工程”,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师徒结对,快速提高教学水平。
“我来学校的第一节课,就是在艾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艾老师把积累多年的经验传授给我们青年教师,让我们能快速转变角色,提高业务水平,是我们青年教师的引路人。”许昌学院附属中学教师李晓锦说。
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
在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计划中,我市坚持多措并举优化师资。通过公开招聘、考核招聘、“城市特岗计划”等方式,2020年以来累计招聘公办中小学校教师5201名。
建立从校级骨干到中原名师的9级攀升梯级,累计培育各级各类名师、骨干教师1.6万余人。其中,省、市级名师和骨干教师4885人,中原名师8人,省特级教师43人,2名教师入选中原英才计划。加强“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累计成立“三名”工作室226个。
艾秀梅辅导学生学习
前行逐梦: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
作为一名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师,艾秀梅对近年来我市教育事业的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你看,现在许昌的中小学、幼儿园越来越多,校园环境也越来越好,教师队伍迅速成长,青年优秀教师、名师越来越多,教师的工资待遇也在逐年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显著增强。”艾秀梅说。
在许昌高中八一路校区里,高一新生们一张张稚气的面庞,在宽畅整洁的教室里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等待他们的,将是三年全新的高中生活。许昌高中北校区由许昌学院老校区改建而来,改建后拥有实验楼1栋、教学楼2栋、图书馆1栋、餐厅1栋、学生公寓楼4栋,设置有32个班,可容纳1600名学生。
作为我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第一批学校的新东街小学,于2016年建成投用,学校占地面积49亩,建筑面积11500平方米。2020年新东街学校小学部正式成为许昌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让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优势互补,同频共振,也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重点高中有了新校区,教学规模扩大了;小学建在家门口,孩子能就近入学了,这些变化,都得益于我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按照“软硬并重、双轮驱动”思路,接续实施基础教育三年攻坚和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市、县两级拿出130亿元谋划实施496个攻坚项目,建成投用中小学、幼儿园428个,新增学位超24万个,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基本解决。
“作为许昌的一名‘教育人’,我觉得幸福指数还是很高的。全市尊师重教的氛围愈加浓厚,我还想在教育事业上多干几年,让知识在孩子们心中扎根,为推动咱们许昌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艾秀梅说。
市南关村学校教育集团瑞祥路校区举办运动会
扫码观看视频和图文
编辑:王辉 刘靖雯 校对:孙辉
责编:贾同岭 终审:黄双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