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孙江锋)3月13日上午,我市举行“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我们在行动”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场发布会。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税务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营商环境建设及惠企政策落实工作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兵介绍,近年来,许昌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以市场主体满意为“金标准”,全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市场主体达到46.34万户,同比增长8.9%;18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勃发生机,47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掀起创新浪潮,民营经济领跑全省。
“减”上破题,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我市实现了2115项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2087项政务服务事项“不见面审批”,1324项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可办”;在全省率先实现网上申请“水电气暖信报装一件事”材料零提交。创新推出涵盖公积金、社保等六大领域的28个高频“智能秒办”事项;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电子印章“一章多用”;推出全省首个“办事不找关系”专区;与22省180余市(县)实现“跨省通办”;提供免费邮寄7136件。成功入选“国家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和向基层延伸”试点,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城市。
“优”上发力,营造宽松舒适的市场环境。在许昌开办企业更便捷,企业设立登记等9个事项全部纳入“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一次办妥、半日办结”;在全省率先停止收取工程建设项目投标保证金;消防设计审查等事项审批用时压缩至1个工作日;为企业拓展上游原料供给来源、打通下游产品销售渠道牵线搭桥,实现交易额近3.8亿元;搭建银企合作平台,2023年开展规模以上对接324场,对2538个融资主体授信494.2亿元,对2426个融资主体放款369.09亿元。
“护”上着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我市成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全天候、智能化”便民惠企平台,实现“12348”法律咨询热线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互联互通。出台助企护企司法措施30条,依法护航企业发展;在建筑领域设立“一体化”解纷中心,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强化专业化审判、集约化执行,审结一审涉企案件2.35万件,追回账款11.2亿元;培育“执破融合”品牌,审结破产案件97件,盘活资产43.6亿元,清理债务173.4亿元。推行行政处罚决定书和信用修复告知书“两书同达”,修复3256家企业信用,有效帮助市场主体重塑信用。
“助”上用功,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广“胖东来式”服务。魏都、建安城管部门帮助残疾瓜农安排摊位,为外地瓜农提供过夜场所;人大、政协办公区停车场节假日免费开放停车;文旅部门积极挖掘文旅消费潜力,仅春节期间就接待游客817.6万人次;交警部门全程护航、保障交通畅通等做法,赢得了网友“山东看淄博,河南看许昌”的高度赞誉。创建“吐槽大会”制度。召开5期营商环境“吐槽大会”,解决市场主体各类问题73条。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聘请人大代表等30名社会代表为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社会监督力度持续加大。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落实省“1+3”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提升政务服务质效,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实现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全覆盖,全面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度、满意度。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强力整治多头执法、“一刀切”执法等行政执法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我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开展政企良性互动,用好营商环境“吐槽大会”,开展政府部门“走出去”、企业代表“请进来”等活动,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快信用许昌建设,推广信用承诺制,在40个以上领域推进以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违规证明,为市场主体减负;以“胖东来”为诚信标杆,广泛宣传诚实守信先进典型,形成崇尚诚信、守信践诺的良好氛围。
编辑:郭剑 吕科 校对:孙辉
责编:贾同岭 终审:黄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