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重臣辛自修出自这个小村庄

2024-03-22 11:23:20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黄增瑞

我要分享:

摘要:

辛秀金展示辛士秀写的《襄半朝史料集》一书。

核心提示

在明朝,襄城县因为出过七位尚书,因此有“襄半朝”之称。其中,第五位是万历年间的刑部尚书、工部尚书辛自修。他15岁中举,22岁中进士,历任阳曲知县、海宁知州、都察院左都御史等官职。本期《人文许昌》,记者来到襄城县紫云镇黄柳东村,探访历史名人辛自修的历史过往。

1.辛家先祖从河北迁至襄城

前几天,气温回暖,在热心市民的带领下,记者从襄城县紫云镇政府出发,顺着一条平整的柏油路向西,闻着山间盛开的花香,来到辛自修的老家黄柳东村。在黄柳书画院,记者见到了辛自修的后人辛秀金。

“从辛自修到现在,我算辛家第十五代人!”68岁的辛秀金说。他们村位于紫云山、九公山与令武山之间,北挨汝河,还有一条泉水河围绕着村庄,可以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辛秀金介绍,他们辛家祖籍在河北省石家庄。元末明初,辛家始祖辛仲良为避战乱,带领家人从河北真定府(如今的石家庄市曲阳县)迁至襄城,他们看好这里群山环抱、依山傍水的优美环境,选择在令武山西边的一个山沟附近安家,繁衍生息。经两代人艰辛经营,这里逐渐成为耕读之家。

“清代,为防止匪患,我们村依托周围的地势,由黄家和柳家牵头打造寨垣,将黄庄、辛庄、柳庄、后李门、张疙瘩五个小村包围在寨墙内,故称黄柳村。”

1979年村级行政划分时,因为黄柳村大、人多,随之被分为黄柳东村、黄柳南村、黄柳西村三个行政村至今。

2.位高权重留美名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冬,当日天降大雪。辛自修就出生在令武山与灵泉山的一条小山沟里,其父辛继先为他取名自修,寄托着家人对他修身养性、躬耕诗书、光杨家族的希望。后来,因这里曾走出多个朝廷官员,也被群众称为“官沟”。

辛秀金说,辛自修没有辜负家人的厚望,他从小天资聪慧,三岁即学诗书,六岁家人请私塾先生管教。11岁时,辛自修对学过的诗词背诵如流。后来,他就试于许州。许州刺史张良看了他写的文章后非常惊奇,当场出了三个考题,辛自修均给出完整答案,张良非常满意。

辛自修12岁那年,参加县学考试成为秀才,入襄城学习。到了15岁,辛自修长相英俊,气宇轩昂,参加河南省组织的乡试中举。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年仅22岁的辛自修参加了礼部组织的会试和殿试,一举成名。

在任浙江海宁县知县时,他组织民众武装查海防、抓倭寇,阻击来犯之敌,稳定了海岸,深得朝廷赞许。数年后,他被选中到京城做官。

在朝廷,辛自修两袖清风、大义凛然、不媚权贵,有直言上谏、弹劾误讹的言官古风。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按明制,京官六年考核一次,为“京察”。地方官每三年考核一次,叫“大计”。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的“京察”,北京由辛自修主持,南京由海瑞主持。二人都想利用这次考核的机会,将上年“大计”的遗留之事处理完毕,进而整治一些贪官的后台。

作为全国最高检察官,他和海瑞一起考察地方官员,二人同心协力,勇斗权奸,惩治了一大批贪官污吏。

他为官清正廉洁,薪俸菲薄,便开垦署内隙地以补不足。有一年,他的一个襄城县老乡到河北保定探望,见辛自修与夫人在府中提水浇灌蔬菜,深受感动。

3.后人著书立传传承辛家美德

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鉴于皇权的无能,辛自修上书朝廷,回到了久违的家乡襄城。

当年农历七月,黄河开封段决口,大量民众受淹。其中,襄城县境内的汝河河水暴涨,河堤决口多处,大水过后,城墙地基期待修复。此时,工部拨给辛自修修建府第的款项到位,他把钱全部捐给当地官府,用于修复城墙。每年灾荒年馑,他总是开舍做饭,救济无依无靠的穷人。

紫云山号称九山十八峰,五湖一条河,河就是柳河。柳河上的一座连接黄柳与马赵村的红石桥,就是辛自修出资,由黄姓大户人家承担建造的。柳河桥用的就是令武山上的红石,为五孔桥、六桥墩。六个桥墩上有六条石龙,惟妙惟肖。

这座桥的模样,村里的不少老年人都记忆犹新。

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万历皇帝连下两道圣旨,重新任命辛自修为南京刑部尚书和工部尚书。但辛自修不愿再重返官场,就以有病在身推辞不就,危局难撑。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4月,辛自修病逝于家中,终年60岁。

“辛自修病逝后,朝廷特派人奔赴襄城县为他修谕祭、封坟墓,赠爵太子太保,赠谥肃敏。”辛秀金说。

随后,万历皇帝又安排官员在灵武山以东为辛自修下葬,并在墓前建青石牌坊,前面有一对高大的麒麟守卫,路两侧设置石人、石马、石狮、石虎等。逢年过节,当地百姓常来祭祀,寄托哀思,传颂辛自修的人生过往。

辛秀金生活在平顶山市的哥哥辛士秀,退休后潜心研究“襄半朝”的历史文化,怀着对辛家先辈人的敬仰,多次到北京、西安、浙江、郑州等地的图书馆或书店,通过查阅明代史书、地方志书、档案资料,走访多位著名史学家,搜集摘抄有关辛自修的大量珍贵史料,历经数年,写出了襄城县历史文化丛书《襄半朝史料集》,并以较大篇幅详细介绍了辛自修的一生,为襄城县和辛氏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食粮。

2009年11月,《襄城名人辛自修传奇故事》被襄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者辛士秀也被命名为“襄城名人辛自修传奇故事”传承人。

过往事,思来者,育新人。为更好地传承辛家躬耕诗书、教书育人的祖训,7年前,辛士秀、辛秀金、黄延义等人在村里创办黄柳书画院,常年免费教授村里或附近村庄的青少年学习书画艺术,培养文艺人才,振励当代,典范后世。

下一步,襄城县紫云镇政府准备深挖当地40余位文化名人的历史,通过建村史馆等方式,将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展现出来,传承下去。

编辑:李翊飒  杜鹏勃     校对:李翊飒

责编:李炎                     终审:杨红卫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