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在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实践中,禹州市将以强产业、稳就业、抓保障为抓手进行示范『解题』——

促农民稳定增收 当共同富裕样板

3月26日,禹州市磨街乡关庙村的千亩连翘正值盛花期,满目金黄的花海吸引周边群众纷纷前来打卡。

“连翘浑身是宝,花开可以赏景,叶子和花朵能制茶,果实能入药。目前,我们村种植连翘1700余亩,预计每亩年产值3000元以上。”望着长势喜人的连翘,关庙村党支部书记刘新正介绍,该村通过种植连翘,不仅鼓了村民的口袋,还带火了乡村旅游。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关庙村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仅是禹州市探索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今年,禹州市将以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为统揽,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主攻方向,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禹州市市长陈涛说。

产业兴旺是共同富裕的根基。怎样让农业有奔头、农民能增收?禹州市将在3个方面发力:在培育“一村一品”上,重点围绕中药材、红薯、小杂粮、烟叶、特色林果等“土特产”,培育壮大一批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全面推动中药材集约化、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培育中药材种植特色乡镇5个、特色村30个和标准化种植基地20个,确保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申报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在壮大经营主体上,实施龙头企业规模扩张和带动能力提升计划,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持续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提质扩面,建立完善“双绑”机制,力争2024年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5家以上、省级家庭农场2家、市级家庭农场5家;在延伸产业链条上,谋划建设中药材、农副产品、“三粉”加工等产业项目12个,全力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增值大文章,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把农产品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为扭住稳就业这一共同富裕的关键,禹州市持续开展“春风行动”,对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政策咨询、技能提升、创业指导等就业服务,确保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500人以上;大力开展脱贫人口就业帮扶示范点创建活动,对自主创业者、个体经营者和小微企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支持,合理设置县、乡、村三级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深入开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对脱贫家庭青壮年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返乡回流人口等分类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拓宽增收就业渠道。

抓保障,兜牢共同富裕底线。一方面,政策落实提标扩面。落细落实兜底保障补助提标政策,重点排查家庭中有重病、重残人员的低保边缘易致贫户、脱贫监测对象,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纳入农村低保、特困救助和临时救助范围。扎实开展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工作, 定期开展涉农补贴、补助、奖补等各类资金落实情况核查,确保“应救尽救、应补尽补”。另一方面,精准帮扶用心用情。运用“四下基层”和“联乡帮村”机制,督促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定期进村入户,对脱贫户和监测对象量身制定帮扶计划,实现精准帮扶;引导社会组织、爱心人士,通过设立直播带货基地等方式,开展消费帮扶活动,切实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鼓励民营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带动脱贫村、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稳定增收,让老百姓的口袋越来越鼓、获得感越来越强。

日月其迈,时岁盛新;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下一步,我们将铆足干劲、砥砺前行,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探索禹州路径、作出禹州贡献。”陈涛说。

辑:杨仪 刘靖雯   校对:张文正

责编:贾同岭      终审:刘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