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打造特殊教育“许昌实践”助力“折翼天使”逐梦飞翔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世界或没有声音,或没有影像,或不能站立行走……如果说他们是“折翼天使”,那么特殊教育就是助力他们翱翔的翅膀。

近年来,我市着眼特殊儿童健康成长发展,立足许昌实际,依托许昌市社会福利院,按照“体系更加健全、保障更加有力、服务更加专业”的总要求,持续推动特殊教育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让全市更多特殊儿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特殊儿童成长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

养教同步探索特殊教育新路径

“七夕,比心,宝贝真棒!”5月20日,在市社会福利院第一拥抱室,5岁的男孩七夕与小伙伴一起开心玩耍,欢笑声此起彼伏,护理员拿起手机记录孩子们幸福的笑脸。

2019年8月7日,七夕节,市社会福利院收入一名1.7公斤的婴儿,给他取名许七夕。护理员24小时悉心呵护许七夕,并对他进行穿衣、系扣、叠被、整理书包等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让他从小形成独立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许七夕顺利进入培智学校早教班接受启蒙教育。

“培智学校是市社会福利院于2020年12月在全省儿童福利机构中首开先河设立的学校,旨在将发育迟缓的儿童全部纳入特殊教育引导范畴,实现适龄儿童学籍管理、均等义务教育‘全覆盖’。”市社会福利院党支部书记、院长侯丹说,培智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公办教育,设置初中部和小学部,将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纳入全市特殊教育发展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开设融合班9个,在开展特殊教育工作的同时,通过每周召开联席会议,加强养护、医疗、教育等部门交流,以“最有益于儿童发展”为原则,不断评估探索儿童全面发展新路径。

“像许七夕一样纳入培智学校学籍管理的学生还有100余名,有的是唐氏综合征患者,有的肢体重残。虽然他们的先天条件并不优越,但是我们努力让每一名孩子在自己独特的领域闪闪发光。”侯丹说,对于程度相对较好的儿童,他们适当开展户外娱乐实践活动,组织孩子们游公园、逛超市、看电影、参观红色纪念馆等,增加生活阅历、拓宽认知面,最大限度提升孩子们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促进其与社会融合。

康教融合涵养特殊教育新动能

“我的梦想是带着妈妈和弟弟、妹妹,走遍、看遍我所读过书里的所有地方,用画笔记录下每一个幸福瞬间……”5月21日,志刚(化名)满怀深情地诉说对市社会福利院大家庭的喜爱。

很多人不会想到,20年前,这名阳光开朗的男孩是“跪着”来到市社会福利院的。档案记录显示,他当时的诊断报告上写着:“双下肢畸形,双腿关节屈曲拉伸,右脚马蹄畸形,双手高度痉挛……”

幸运的是,在省民政厅的协调下,在民政部针对孤残儿童设立的“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定点医院里,包括志刚在内的286名儿童得到了有效的康复治疗。

“我们针对不同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智力发育水平、接受能力,将生活技能培训、体能训练、职业培训、文化课程等融入特殊儿童康教课程体系,注重儿童缺陷补偿和能力开发,先后开设作业治疗、言语治疗、感觉统合训练等康教课程,并增设智力障碍康训项目。”侯丹说,对于不具备正常就学条件的孤残儿童,他们将特殊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合理制定教学内容和目标,分阶段开设烘焙、洗车、插花、整理收纳等实用课程,培养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劳动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对于具备正常就学条件的孩子,他们积极协调教育部门帮助其到公办学校就近入学,接受良好教育。目前,7名孩子在公办学校学习,其中2名孩子考入重点高中。

与志刚一样幸运的还有一群积极向上的残疾健儿,他们由培智学校培养并积极向体育、残联等部门推荐,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综合化的训练,以体能锻炼促进身体机能康复,为顺利融入社会大家庭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市社会福利院还积极整合资源,联合本地爱心企业,引入手工创业特色项目,妥善安置成年后的孤残儿童就业,并协调住建部门为其安排廉租房,尽可能营造支持性环境,使他们顺利走向社会、回馈社会。截至2023年年底,我市共有286名儿童顺利回归家庭,10名孩子被大中专院校录取,12名孩子被妥善安置就业,7名孩子被纳入廉租房保障范围,1名毕业于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的孩子顺利找到工作。

延伸服务拓宽特殊教育新领域

“我很想念李老师。每周五放学后,李老师都准时在家里等我,给我带好吃的、陪我玩、教我写字,我觉得李老师像妈妈一样……”近日,一名单亲家庭的困境儿童将“送教上门”的老师写进了自己的作文里。

2023年1月以来,我市率先将市社会福利院纳入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依托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特色品牌项目,延伸“送教(送康)上门”服务,为适龄儿童接受均等义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截至目前,有25名非机构内困境儿童直接受益。

在“送教(送康)上门”工作中,市社会福利院不仅选派有特教老师、康复师,还有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专业师资力量,将关爱和陪伴送到困境儿童最需要的地方。

延伸服务领域,是提质升级的必然,也是转型发展的需要。“我们利用特殊教育、康复、社工等专业优势,将业务拓展到非机构内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社区贫困家庭留守儿童等,保障更多有需求的特殊儿童同等享受规范、多元、优质的康教资源,帮助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缓解生活和心理压力,让兜底救助保障更加精准、层次更加多元、服务更有温度。”侯丹说。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探索特殊教育新路径,持续健全特殊教育体系,打造特殊教育‘许昌实践’,为我市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贡献民政力量。”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编辑:李咏梅 张鹏   校对:张文正

责编:贾同岭       终审:刘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