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惠民大篷车开到家门口(四)

戏曲大篷车:让居民在家门口过足戏瘾

“板车剧团”正在舞台上演出。本报记者 许廷合 摄

夏日傍晚,暮色四合,在鄢陵县彭店镇谢坊村,戏台还没搭好,有很多人就早早过来占一个好位置。67岁的村民赵建新搬着板凳来到村头,“‘板车剧团’的戏,怎么听都听不够。”

此刻在舞台上忙碌着的就是鄢陵县豫剧一团。20世纪60年代,剧团演员们拉着自制的木板车当流动舞台,自排节目、自造道具,上山下乡为群众送戏,被群众称为“板车剧团”。60多年来,他们坚守农村文化阵地,坚持“上山上到顶,下乡下到底”,成为活跃在乡村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

“当时我们的口号就是‘走起来红一线,停下来红一片’,白天拉着板车给群众送戏时,沿途看到生产场景就自发停下来,向生产大队打听好人好事,现编现演给予表扬,往往锣鼓一响,大家都围拢上来纷纷叫好;在正常的演出之余,大家也比着为群众做好事,比如给演出地的群众捎去火柴、肥皂等日用品,并自发帮助群众打扫卫生,给老人挑水、劈柴、洗衣服;碰到卧病在床的,直接送戏进门,自带乐器到病人床榻前献唱。”作为20世纪70年代的当家花旦,今年已78岁的杨凤娥谈起“板车剧团”的历史,眼睛流露出别样的光芒。

杨凤娥介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唱戏深受群众喜欢,剧团的档期也很紧俏。剧团到村里唱戏,往往由村里派人接送。在向解放军学习、向雷锋学习的热潮中,剧团认为让群众接送就是给群众添麻烦,被群众拉着也感觉浑身别扭,于是决定拉着自制的木板车当流动舞台,义务为群众演戏。

就这样,伴随着改革的春风,虽然剧团下乡的工具车不断升级——从开始的架子车、板车升级到后来的货车、流动舞台车,但“上山上到顶,下乡下到底”的“板车精神”却代代相传。

“我经历过剧团最困苦的时期是在2000年左右,团里几乎没有经费,一连四五个月没工资。”鄢陵县豫剧一团团长贾鄢华说,“但不管生存环境如何变化,送戏下乡从来没断过。最困难的时候像我就是蹬三轮、卖菜来养家糊口,但只要剧团有通知说下乡,我就立马把菜处理掉,当天赶回团里排练。”

在贾鄢华看来,剧团如今焕发新生,既离不开政府“真金白银”的帮扶,也离不开剧团上下一心的努力。

随着近年来“舞台艺术送农民”等政策东风,“板车剧团”狠抓演出质量,相继排演了《沈理救主》《少年甘罗》《焦裕禄在彭店》《彩礼情缘》《割肝救母》等十几部脍炙人口的新剧目,并与时俱进把舞台“搬”进了直播间,高峰时有2万多人来直播间捧场喝彩。

就在去年,剧团全年演出633场,公益演出113场,在山西一连演了5个多月。今年,剧团已先后在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安徽5个省开展了演出,截至目前已演出300多场。

“虽然我们没有明星的闪耀,没有显赫的大奖,但在广大农村,我们有着可亲可敬的观众,戏就是他们的精神食粮。他们的掌声质朴、热烈,是对我们最好的褒奖。”贾鄢华说,“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上山上到顶,下乡下到底’的‘板车精神’永不褪色。”


编辑:赵欣  杜鹏勃     校对:赵欣

责编:李炎              终审:黄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