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岁月镌刻梦想,奋斗谱写华章。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号角声中,我们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75个生日。
风雨兼程,春华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发愤图强,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继续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接续奋斗、砥砺前行,踏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75年里,许昌也始终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怀揣复兴梦想,乘着浩荡东风,掀起了改革攻坚、创新赋能的时代潮,奏响了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奋进曲,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乘风破浪,赓续风华。本报今日起开设《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专栏,生动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许昌各项事业、各个领域的沧桑巨变,回顾峥嵘岁月,重温高光时刻,汲取前行力量,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踔厉奋发、守正创新,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许昌实践汇聚磅礴力量。
初秋的清潩河两岸,草木葱茏、绿意盎然,散步休闲、跑步锻炼、驻足观赏的市民比比皆是,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生态画卷。
人们都说,拥有河流的城市永远是鲜活的。许昌就有一条河穿城而过,这条古老的河流滋润了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它就是清潩河。
“清潩河现在的景色是真的好,我们一出门就能看见美景,住在河边成了一件幸福事儿。”清潩河沿岸居民刘建国说。
在刘建国的印象中,过去的清潩河一度杂草丛生、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从一旁经过都得捂着鼻子,附近百姓苦不堪言。
1998年10月19日,因污浊不堪而沉寂多年的清潩河,一下子变得热闹非凡。当日,由全市干部、职工、学生、驻许部队官兵、公安民警组成的4万建设大军,在长达4500米的清潩河市区河段摆开战场,以他们无私奉献的义务劳动,拉开了清潩河治理暨游园建设的大幕。
1999年3月5日,我市正式启动了清潩河游园绿化工程。正是在这项浩大的工程中,许昌人“撵”走了昔日的“龙须沟”,迎来了美丽的清潩河游园。
“清潩河游园是由我市107家单位分段捐建而成的。按照当时的规划,清潩河游园建设范围北至八龙桥以北300米,南至许扶运河交汇处,全长4500米,总面积1545亩,绿化面积1054.5亩。”市园林绿化中心副主任郭忠磊曾经参与清潩河游园工程建设,他表示,从河道清理到种树添绿,各单位大约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清潩河游园的一期工程建设。
按照当时的规划,清潩河游园绿化分为三大部分:堤顶绿化、堤坡绿化和滩地绿化,以植物造园为主,乔、灌、花、木、藤合理配置,突出大色块绿化特色,建火炬林、樱花林、合欢林、桂花林、桃林、竹园、梅园、杏园、紫薇园、藤本园专类植物园10处,游园内小广场24处,亭廊、景石、体育器材点缀其间,园路曲径通幽。
“彩旗飘飘,机声隆隆,人头攒动,热火朝天。”郭忠磊回想起当时的建设场景,记忆犹新。
清潩河游园绿化工程火热的建设场面吸引和感染了全市人民,许多人都赶到现场观看这一壮观的场面,并主动加入劳动,还有许多市民自发地捐款捐物,为清潩河游园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清潩河游园建好的那一刻起,它便成了许昌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但建好不是终点,清潩河游园又经过了数次提升。
2012年5月,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将清潩河游园的提升改造列入了全市城建重点项目,目的是为市民提供更加宜居的环境。
2014年10月,清潩河景观提升改造工程作为我市三大水利重点项目的重要建设内容,被列入我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工程任务台账。
“清潩河此次提升改造的区域进一步扩大,向北至长葛市与建安区交界处,向南至市区瑞贝卡大道,全线20.3公里。当时,按照‘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规划要求,清潩河景观提升改造还是由全国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上海同济大学的朱勍教授团队对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的。”市水利局副局长张会涛说。
据张会涛介绍,在规划设计中,按照“聚人”“兴文”“理水”的理念,着力将清潩河打造成为“彰显生态文明的绿色画卷、展示文化变迁的历史长河、汇聚城市人气的亮丽风景线。”
2015年6月,提升改造工程完成后,清潩河游园不仅有“颜值”,更有“气质”,成为彰显生态文明的绿色画卷。
清潩河的变化只是我市兴水治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新时期水利工作的宗旨,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协调发展,“大水利、大城建、大文化、大生态、大旅游”同步推进,精心谋划实施三大水利项目,着力打造富有时代特色、彰显传统文化、拥有优美环境的水生态文明城市,从根本上化解了历代许昌人的“缺水之痛”。
清水穿城,绿映堤岸。今天的许昌恍若隔世般地从一座“干渴之城”变为清水绕城的“北方水城”,“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画卷逐次展现,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关链接:《昔日“龙须沟” 今朝“乐游园”》
编辑:王辉 刘靖雯 校对:樊迎喜
责编:贾同岭 终审:杨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