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之源:考叔纯孝美名传

2024-11-21 09:33:28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邓雷 杨红卫 石冠兵/文 吕超峰 任江鹏/图

我要分享:

摘要:

▲远眺颍河

▲颍考叔墓

▲记者在颍考叔墓内采访

城颍遗址

颍水春耕

颍考叔祠

掘地见母插画

“颍考叔在你们许昌被害了,公孙子都把他射死的。”听说我们从许昌到郑州市登封市寻找“颍源”,62岁的登封市石道乡西窑村村民王金六说。

从地理层面来说,颍河的水之源是“三源奇发”;从历史文化来说,颍河的名之源,则是王金六所提及的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颍考叔。

那么,颍河真的是因为颍考叔得名吗?近日,我们先后前往登封市、襄城县,寻找“颍源”的名之源。

颍水春耕:颍谷封人勤政爱民留佳话

《水经注》记载:《春秋》颍考叔为其(颍谷)封人。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郑国有一大夫,名叫颍考叔,担任过颍谷封人的官职。相传,后人为纪念颍考叔,就把源自颍谷的河流称为“颍水”。

但颍河因颍考叔得名的说法,似乎在逻辑上有些说不通。从颍考叔的名字结构看,本名应为“考叔”,因其担任“颍谷封人”管理颍地而得名“颍考叔”。

究竟是颍水得名在先,还是颍考叔得名在先?这样的考证就留给历史文化专家吧。

而在我们走访中,无论是登封还是襄城的老百姓,都认为颍河因颍考叔得名。“颍河从这儿开始,一直流到了安徽。为啥叫颍河?老辈人都说,是为了纪念颍考叔。”提及颍河、颍考叔,王金六这样说。

王金六说话间,旁边的农田里,村民正在平整土地,静等天气转凉,种植小麦。虽说是深秋,但恍惚间,似乎有一幅“颍水春耕”的画面映入眼帘。

颍水春耕与嵩门待月、少室晴雪并称登封古八景,在民间传说中与颍考叔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嵩山附近的老百姓只知道一年种一季庄稼,加上山地瘠薄,粮食产量有限,生活非常贫困。颍考叔到来后,一直想着怎么样一年内种出两季庄稼,使郑国民富国强。通过看地形、查土壤、观气候,颍考叔证实颍谷一带土地十分肥沃,耕种条件很好,就在这里建起一座宅院,定居下来,开荒扩耕。

每到初春时节,颍考叔就会开始耕种,并情不自禁唱起“耕耘乐”。周围的农夫听到颍考叔唱歌,也就跟着唱了起来。霎时间,颍水河畔歌声四起,农民扬鞭驱犊、南耕北耘,形成一幅美妙的“春耕图”,因此被称作“颍水春耕”。

正因为颍考叔勤政爱民的德行,在他死后,无论是登封市还是襄城县的人们,都悲痛万分,为他修盖庙、祠,代代祭祀,世世纪念。

掘地见母:成就颍考叔纯孝之名

真正让颍考叔声名流传至今、赞誉不断的,是他关于“孝”的德行和智慧。编年体史书《左传》开篇之作《郑伯克段于鄢》,其中就记载了颍考叔的故事。

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名寤生,因出生时难产,导致母亲武姜很不喜欢他,而他的弟弟共叔段却长得一表人才,深受母亲宠爱。寤生因是长子,所以被立为太子。武姜数次向丈夫郑武公提起改立共叔段为太子,但郑武公以长幼有序为理由,一直没有答应。

郑庄公继位后,武姜暗地帮助共叔段阴谋袭郑国都城夺取君位,被郑庄公识破阴谋并平定了叔段之乱,将武姜迁出后宫,安置在颍地居住,并发誓说:“不到黄泉,绝不相见。”

颍考叔给郑庄公进贡一只猫头鹰,并说它是忘了娘恩、黑百颠倒的不孝之鸟,请郑庄公发落;还在郑庄公请他吃饭的时候故意留下肉来不吃,包回家去孝敬娘亲,以此感动郑庄公。郑庄公后悔莫及,颍考叔又提出“掘地及泉隧而相见”的办法,使郑庄公在隧道里会见母亲,恢复了当初的母子关系。郑庄公进入隧道后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这就是“其乐融融”“黄泉见母”两个成语的来历。

讲完这个故事后,《左传·隐公元年》发了一番感慨:“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施及庄公。诗曰:孝子无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颍考叔的纯孝之名,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但郑庄公掘地见母处究竟在哪儿,也存在争议。有人说,位于登封市君召乡黄城村,也有人说位于襄城县颍桥回族镇。

在襄城县文史爱好者、《颍河散记》一书作者邓军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位于颍桥回族镇西北的城颍遗址。《辞海》载:“城颍,古邑名,春秋郑地,今河南襄城东北。”这一论述与《郑伯克段于鄢》中“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记载相互印证,似乎可以证明掘地见母处就在这里。

同时,城颍遗址周边有古寨,因形如莲花得名“莲花寨”,传说是郑庄公囚母处。如今,莲花寨寨墙早已不存,变成了平整的田地,静静等着村民耕种小麦;附近有一高台,相传郑庄公在这里翘首以望,企盼与母亲相见,被当地百姓称作“望娘台”。莲花

寨不远处还有阴司沟,长七八百米、深四五米,桥上立有“春秋郑庄公掘地见母处”的石碑,记述着已经消散于历史尘烟中的那段往事。

暗箭难防:“春秋第一美男子”的人性之恶

颍考叔不仅是一名善谋政事的文官,还是一名骁勇善战的武将。在郑国攻打许国的战斗中,颍考叔手执蝥弧大旗攻上许国城墙,却不想被自己人公孙阏射死。

说起颍考叔之死,那是一个彰显人性之恶的悲伤故事。《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辀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公孙阏即公孙子都,是郑庄公的宠臣,被誉为“春秋第一美男子”。关于公孙子都的美貌,《孟子·告子上》中说:“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把孟子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不知道子都长相美貌的,都是瞎子。

可是,公孙子都虽然长得美貌,但内心非常狭隘。因为颍考叔与他争夺大旗,公孙子都已经内生怨恨,等到颍考叔手执大旗登上许国城墙,他心里更加嫉妒,便抽出箭来,对准颍考叔就是一箭,“考叔坠城而死”。成语“暗箭伤人”“暗箭难防”即源于此事。

在邓军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位于颍桥回族镇的颍考叔祠。祠内建筑的匾额红漆脱落,有些已看不清上面的字样。颍考叔殿前的石碑上,书写着“皇清乾隆七年重修考叔祠大殿”,石碑北面记载着颍考叔的事迹,以及苏轼省亲返京途中拜颍考叔祠的诗作《颍大夫庙》:“人情难强回,天性可微感。世人争曲直,苦语费摇撼。大夫言何柔,暴主意自惨。荒祠傍孤冢,古隧有残坎。千年帷茅焦,世亦贵其胆。不解此微言,脱衣徒勇敢。”

颍考叔祠内现存清代戏楼一座,门前有阴刻楹联一副:“梨园伎美标千秋烈妇孝子,乐府功高扬百世忠臣义士”。据邓军介绍,曾经戏楼上唱的最多的曲目是《火焚子都》,讲述的是公孙子都射杀颍考叔后,被颍考叔冤魂附体,向郑庄公等自述射杀颍考叔的情由后自刎身亡的故事。

紧邻颍考叔祠北面,有一座大冢,千百年来被人称作“颍考叔墓”。秋日的阳光下,大冢被野生的构树掩盖,裸露的巨大青石墓门,墓室内磨平的汉砖,以及残存的斑驳壁画,似乎都讲述着墓主人煊赫的身份。据邓军介绍,颍考叔墓之前更大,古代一任接一任县官前来祭奠、封土,大冢越封越大。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因为群众拉土积肥,大冢被挖了许多,但主墓室、双耳室等还基本保持了原貌。

“传说附近还有子都坟。颍考叔是冢,子都是坟,从称呼上都能看出人们对两个人的褒贬。这也反映了千百年来人们最朴素的善恶观、是非观。”邓军说。

时光荏苒,转瞬千年。颍考叔早已故去,甚至与其相关的遗址遗迹也早已消散于历史的尘烟之中。但关于他勤政爱民、纯孝感人的故事和传说传颂千古、历久弥新,在后人的心田扎根发芽、传承弘扬,凝聚成颍川文化的根脉之一。



编辑:杨仪 张鹏       校对:艾文

责编:贾同岭        终审:刘俊民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