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11:41:06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 邓雷 杨红卫 石冠兵/文 吕超峰 任江鹏/图
我要分享:
箕山许由墓
箕山许由寨
祖乃许由,根在箕山
报道组在箕山许由寨采访
“看见那座山没有?山顶是平的,那就是箕山。许由庙、许由寨、许由墓,都在箕山上面。”近日,我们从颍源出发,沿着颍河“顺流而下”到达登封市东华镇时,正在整修颍河河道的工人告诉我们。
“许由”便是我们此行寻访的目标。站在颍河河畔,听着“哗哗”的水流声,看着不远处的箕山,我们不禁在想:
许由为何选择隐居于此?他有着怎样的品质,让后人推崇至今?颍水之畔还有哪些隐居不出的上古高士?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穿过颍河、登上箕山,探寻许由等上古高士的隐逸生活。
颍水之源:许由、卞随等上古隐士“扎堆”
中华文化有多长,隐逸文化就有多长。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隐逸文化如一位深藏不露的隐士,时而悠然自得地在山林间吟咏,时而又在市井中留下一抹淡然的微笑。
翻开《水经注》关于颍水的记载,“三源奇发”的颍水,中源、左源都与上古隐士密切相关。
“求善卷之所在,遇许由于负黍。”《水经注》引用冯敬通《显志赋》的记载,显示颍水中源和右源汇流处有负黍亭,是尧找到许由并准备将帝位禅让给他的地方。
“许由是最早的隐士,被视为‘隐逸鼻祖’,开了中国隐逸文化的先河。”市政协原副主席、许昌学院教授李俊恒说,“许由知足逍遥、不求名利,在后世名声甚隆、备受推崇。他不仅影响了许昌地名,而且深刻影响了许昌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心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而《显志赋》提到的另一个人——善卷,是上古时代与许由齐名的隐逸文化代表人物。善卷,又名善绻、单卷,是尧舜时期的主要高士之一。尧、舜都想将帝位禅让给善卷,先后被他拒绝。为避免尧、舜禅让帝位的“纠缠”,善卷多次变换隐居地,过着“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生活。
据考古资料显示,负黍亭位于登封市大金店镇南城子村,是伊、洛、汝、颍诸水河谷之间的交通枢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重镇,战国时期,郑、韩、楚曾反复争夺负黍城。历经千百年的风吹雨打,昔日的军事重镇如今只留下残存的夯土城垣,但关于隐士的传说一直流传。
“左水出少室南溪,东合颍水,故作者互举二山,言水所发也。《吕氏春秋》曰:卞随耻受汤让,自投此水而死。”《水经注》关于颍水左源的记载,则与另一位上古时期的隐士卞随相关。
相传,夏朝末年,商汤与伊尹联合讨伐夏桀,大功告成后想把天下让给卞随,卞随推辞不受,并投于颍水自杀而死。这一故事《吕氏春秋》作了详细的记载:“汤遂与伊尹谋夏伐桀,克元,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代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询我,吾不忍数闻也。’乃自投于颍水而死。”
如今,颍河三源仍在,清水依然流淌,养育着两岸勤劳朴实的人民,但古代圣贤早已消散于历史的尘埃之中,留下充满智慧的思想光芒照耀后来人的人生。
箕山之巅:许由躲名避利“逃”到这里
箕山因形似簸箕而得名,相传是许由隐居之地、墓葬之处。
据《文选·应璩书》引《古史考》记载:(许由)相传为尧时人。隐于沛泽,尧闻其贤,欲以天下让之,不受而逃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欲召为九州长,不愿闻,遂洗耳于颍水之滨,死后葬箕山。
循着史料记载,我们驱车登上箕山,探访与许由相关的遗址遗迹:由红石堆砌而成的寨墙横亘,木门上方写着“许由寨”三个大字;沿着寨墙向西,有一座庙宇——许由庙,庙门口的木瓜树硕果累累,大殿前的柏树直耸入云……
许由庙门口的石碑显示:2009年,许由传说被列入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许由墓(含庙、石寨)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提及许由,箕山周边的群众更是颇感自豪地告诉我们,许由长期生活在箕山,躬耕田野、自食其力,并和当地民众密切交往,留下了洗耳泉、弃瓢崖、饮牛坑、箕荫避暑处、隐士沟等丰富的遗迹和传说。
相传,许由自幼农田躬耕、不营世利,讲道义、守规矩,别人都是追名逐利,只有他是“躲名避利”。尧年老的时候,听说许由清高有贤能,便派人求贤,想把帝位让给他。但许由说:“匹夫结志,固如盘石,采山饮河,以求陶冶情操,非求禄位;纵情游闲,以求安然无惧,非贪天下。”尧仍不放弃,甚至登门拜访。许由仍旧推辞,甚至连夜逃往箕山颍水旁。后来,尧又让许由做九州长官,许由实在不想听,便到颍水边清洗耳朵,这就是“许由洗耳”的由来。
许由更是庄子力推的榜样。在《庄子》一书中,三十三篇有七篇说到许由。许由成为庄子笔下崇尚自然、真率通透、超越名利、逍遥天地间的贤士。其中,庄子在《逍遥游》中专门提到了尧和许由的故事:“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然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余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据《杂道书》《洛史》等史籍记载:“尧聘许由坛禅于黄城。黄城,许由隐此。”考古资料显示,黄城故城遗址位于登封市君召乡黄城村附近,相传是当年许由部落的栖息地。君召乡另一个村——三过尧村,其村名来历则与尧三次寻访许由均失望而归的故事相关。至今,这里还流传一首民谣:
尧聘许由三不来,许由崖前空徘徊。
三过尧村美名传,黄城空筑禅让台。
良禽择栖箕山顶,阳城西北望阳乾。
河边之争:许由洗耳、巢父牵牛留佳话
我们穿过许由寨的寨门,一路向箕山山顶而去,道路两侧的树枝上挂满了红色绸带,大约是前来拜访许由的群众用来祈福所挂。
登到箕山山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通通石碑,上面刻着“祖乃许由根在箕山”等字样,均为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香港等地许氏宗亲会寻根祭祖纪念碑。
穿过碑林,一路向前,一座略显破败的红石寨门上方写着“箕山许由寨”,无声诉说着这里曾是上古隐士许由的栖息地。走过寨门,坎坷不平的山间石板路两侧柏树林立,弯弯绕绕间,一座大冢、一间小庙出现在我们眼前——这便是许由墓了。
大冢旁的一块石碑背面,刻着“许由墓”的简介:许由墓,墓呈圆形,由山石及黄土堆垒而成,高约5米,直径20米,周长约60米,南侧原有东汉石阙,毁于明代以前,墓周围顺山势建有石寨,山下有许由庙,现存清代大殿一座,明代碑刻一通。
顺着大冢四周的石板路转去,墓冢北侧立有刻着“上古高士许由冢石碑”“重立唐杨植许由庙碣”的石碑。站在这里向山下望去,农田、林木、房屋、厂房尽收眼底。相传,许由墓对面的山羊关有巢父之墓,中间有溪谷相隔,寄予着人们对他们俩“生为知己、死则守望”的美好期盼。
和许由一样,巢父是传说中的高士,因筑巢而居,人称“巢父”。晋代皇甫谧在《高士传》中记载许由和巢父之间的故事: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而逃去,于是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也,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谁能见之?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声,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
许由的故事还是宋金元时期铜镜装饰的重要题材。许昌博物馆藏品“金代许由巢夫故事镜”对许由和巢父的故事也进行了描绘:河边参天大树之下,一人用手掬水洗耳,另一人牵牛与他对话。而类似的铜镜,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及湖南、陕西、吉林等省博物馆都有收藏。他们两人之间的故事,其影响力、传播力由此可见一斑。
许由与巢父关于“隐”的讨论,似乎可以概括为对真“隐”、假“隐”的争执。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文化现象,隐逸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也催生出了隐士的三种境界: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时至今日,关于“隐世”与“出世”的争论依然存在。但无论如何,隐逸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寻找内心宁静的智慧,通过简化生活、亲近自然等方式,超越名利和欲望,恪守自己的本心,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之地。
编辑 李梦源 贾同岭 校对 张良
责编 杨仪 值班编审 杨红卫
附件: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