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国”绵延七百年

2024-12-02 09:57:38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邓雷 杨红卫 石冠兵 吕超峰 任江鹏

我要分享:

摘要:

许文叔雕像

在许昌市区景福路附近,有一块空地被一栋栋高楼大厦围合,显得格外“违和”。门口的石碑“告诉”我们,这里是许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许文叔墓园。

初冬时节,墓园外的银杏树叶已经泛黄。我们穿过铁栅栏门,墓园内的土地因为雨后略显泥泞,但周边群众种植的蔬菜因此更加青翠欲滴,彰显着勃勃生机。

墓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雕像,以及其后那座庞大的墓丘。它们静静伫立,凝结着历史的沧桑,见证着后世的繁荣。

我们走近去看,墓碑上“始祖许公文叔之墓”的石刻,清晰地告诉我们,墓的主人便是许国开国君主许文叔。对于这位许国开国君主,虽然我们无法穿越历史的隧道,去近距离感受他的风采,但是可以从留传的史料记载中,探寻他的文治武功以及许国700年的兴衰起伏。

文叔建国:

唯一可确定为男爵的周代诸侯国

说起许姓来源,除了许由的传说之外,还有另一种说法:许姓是神农氏的后代。《姓纂》中记载:“姜姓,炎帝之子孙,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为楚所灭,子孙分散,以国为氏。”

许文叔雕像底座上刻着的简介对此也进行了说明:“文叔(前1155年-前1093年),系炎帝裔孙,周朝授封为许国国君,世袭许国,在位42年,深受国人爱戴,世称许文叔……后世族人尊文叔公为开国始祖。”而关于许氏源于许由、许文叔,登封箕山许由庙大殿门口楹联也是佐证:“居颍川建许国根叶堪寻自许由至文叔源流可溯”。

据大量历史文献记载,距今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周武王为了巩固新建立的王权,先后分封71个诸侯国“以藩屏周”。《春秋世族谱》有云:“许国,姜姓,与齐同祖,尧四岳伯夷之后也。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于许,以为太岳胤,今颍川许昌是也。”

文叔,其实是谥号,并非本名。关于许文叔的真实姓名,《汉书·地理志》颍川郡许本注作“许大叔”,《清华简》作“吕丁”“宗丁”,《逸周书·世俘》作“吕他(吕佗)”,《说文》又作“甫侯(吕侯)”。

在诸多文史资料中,《清华简》中的《封许之命》,作为周成王分封许国的文书,标志着许国的开端,可谓是许昌第一份历史档案。据《封许之命》记载,吕丁在周文王时“司明刑”,即主掌法律,随后“扞辅武王”,参与了伐纣的战事,立有大功。

同时,根据《封许之命》的记载,封许典礼十分隆重:周成王赏赐给吕丁的礼品有30多种,既有鼎、簋、盘、鉴、彝等青铜器,也有苍珪、香酒、车辆和马匹。值得一提的是,礼单中没有兵器。按照礼仪制度,这意味着许国不承担武装征伐的任务。而作为至今唯一可确定为男爵的周代诸侯国,许国级别最低,辖域不过百里,但作为“中原之中”,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在位42年后,许文叔卒,葬于许国城外,即今天的东城区半截河街道许庄社区(原桑树许村)。自文叔建国,700余年的许国史就此开启,一个“许”字也串起了许昌至今3000多年的历史。

许穆夫人AI制图 吕科

许穆夫人:

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首位女爱国诗人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同其他时代一样,许国悲怆的历史中,也涌现出了许穆夫人这位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爱国诗人。

许穆夫人(约公元前690年—前610年),春秋时卫国朝歌人,是卫宣公庶子卫昭伯与宣姜之女,卫国君主卫懿公的妹妹。她自幼貌美多姿、能歌擅诗,许、齐两国都派使者前来求婚,通过通婚联姻表达亲善、缔结联盟。

在许国重礼的打动下,卫懿公决定把她嫁给许国国君为妻。许穆夫人从祖国安全考虑,认为许国弱小,离卫国又远,一旦卫国受到攻击,许国没有力量前来救援。而齐国强大,又是卫国的近邻,如能嫁到齐国,卫国遇到什么危难便能得到齐国救助。但卫懿公固执己见,仍把她许配给许国国君许穆公为妻。“许穆夫人”的称呼由此而来。

许穆夫人的担心很快成为现实。公元前660年,北狄入侵卫国,卫懿公死于乱军之中,卫国遗民渡过黄河,逃到南岸的漕邑(今安阳市滑县)。听到卫国被亡的消息,许穆夫人异常悲痛,想让许穆公帮忙收复国土,但许穆公怕引火烧身,不敢出兵。

许穆夫人气恨交加,毅然决定赶赴漕邑。面对许国大臣的拦阻、指责,许穆夫人写下了千古名篇《载驰》,表明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归国的决心: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视尔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到达漕邑后,许穆夫人与逃到那里的卫国宫室和刚被拥立为卫戴公的哥哥相见,卸下车上物品救济难民,商议复国之策。不久,他们招来百姓四千余人,一边安家谋生,一边整军习武。同时,许穆夫人还建议向齐国求援。齐桓公感其爱国之情,派出自己的儿子无亏率兵三千、战车三百辆,帮助卫国打退狄兵,收复失地。

从此,卫国出现转机,两年后在楚丘(今安阳市滑县)重建都城,恢复地位。在春秋战国弱肉强食的夹击下,卫国竟幸运地摇摇晃晃延续了400年,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延续时间最长的诸侯国。若许穆夫人泉下有知,该感到如何的欣慰,当初所做的一切多么值得。

《载驰》这首诗后来录进了《诗经·鄘风》,许穆夫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最早的爱国女诗人。除《载驰》外,许穆夫人还有《竹竿》《泉水》两首诗收入《诗经》。其中,《竹竿》描写了她少女时代留恋山水的生活和身在异国却时常怀念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泉水》则写了她为拯救祖国奔走呼号的种种活动及寄托她的忧思。

许穆夫人的诗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字里行间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吟咏起来,仍被其炽热崇高的爱国精神震撼心扉、感动不已。

艰难求生:

争霸战争中极其不幸的附庸者和牺牲品

古语说:“弱国无外交,残喘任人欺。”

从公元前11世纪初立国,到公元前375年被韩、魏两国瓜分,许国700余年的历史前半段还算太平宁静,后半段则充满凄苦悲怆。

据史书记载,西周时期,由于当时的周天子被尊为“天下宗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许国借助天子之威,过上了一段太平宁静的生活,得以安享盛世500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东周开始。周的东迁是政治上的重大变局。此时,王权衰落,天子已无控制诸侯的实力,成了名存实亡的傀儡。而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纷纷自立为王,并且争着当诸侯的领袖霸主。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许国国小兵微,地理位置却当南北要冲,在诸侯争霸的战争中就成了极其不幸的附庸者和牺牲品。

春秋初期,许国的威胁首先来自北邻郑国。当时,郑国都城迁到新郑,领地与许国毗连,想要向南扩张,就必须灭掉许国。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七月,郑庄公纠合齐、鲁两国率师代许,直抵许国都城——颍考叔被公孙子都暗箭射死就在这场战役。

被郑国攻破后,许庄公逃奔卫国避难,后死于卫。郑庄公虽然想霸占许国,但又怕各诸侯干涉,就假惺惺让齐、鲁两君看怎样处置。齐、鲁二君认为许国没有犯灭国之罪,推给郑伯酌情处理。于是,郑国就令许国大夫百里“奉许叔居许东偏”,使郑国大夫公孙获率兵居许西偏,把许国君臣置于其控制、监视之下。直到周桓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97),郑国发生内乱,许穆公才乘机回到都城,恢复许国主权。从此,郑国视许国为仇敌,接二连三兴兵侵犯许国。

在春秋五霸的纷争中,许国摇摆于齐、楚、晋等强国中间,但他们往往都拿许国开刀,向对手示威。据史书记载,春秋五霸争战的120多年间,许国先后被召唤去参加会盟18次,被迫跟随讨伐他国13次,自己遭到侵伐11次,其中被郑国侵犯就有9次。

公元前576年11月,许灵公为避开郑国无休止的侵扰,请求楚国将许国迁徙于叶(今平顶山市叶县),从此开始了流浪生涯。许灵公的弟弟叔申不愿随迁,带领城中老弱病残的许氏族人搬出都城,在郊外祖茔祖庙旁隐居。临迁前,许灵公率王族及城中百姓在叔申隐居的地方栽下一片桑林,并警示后人:凡许国后人,记此耻辱,谁要是回归故地,都要来桑树下凭吊。“桑”谐音“丧”,借以警示后人勿忘丧国之痛。就这样,许氏后裔一代代守在祖茔祖庙之侧,守护着这片参天古树,守护着祖辈的根基。

更令许国人悲愤的是,许国附庸于楚国后,并未得到楚国照顾,先后多次迁徙,被折腾得国穷财尽、徒有虚名。对这段悲惨历史,许文叔雕像底座文字也有记录:“国都多次迁徙,族人以国为姓,漂泊四海,繁衍生息……文叔墓也就成为历代许氏族人的寻根祭祖之地。”

公元前504年,郑国趁楚国被吴国打败的机会,派大将游速率军伐许。此时,许国已经无力抵抗,十七世国君许男斯被俘,许国第一次亡国。次年,许元在楚国扶持下被拥立为君;前375年,史料记载“许二十四世为楚所灭”,许国彻底灭亡。

此后,许国烟消云散,所以历史上有“楚灭许”之说。


编辑:李梦源  杜鹏勃     校对:刘操龙

责编:王辉                    终审:黄双燕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