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6 09:57:11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记者 邓雷 杨红卫 石冠兵/文 吕超峰 任江鹏/图
我要分享:
今日禹州
曹操雕像
肥沃的土地
颍川郡(此图为Ai生成)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习近平
五谷丰登之地,亦是商贾云集之处;人文璀璨之所,亦是军事要冲之镇。隆冬时节,我们漫步颍水之畔,尽览颍川古迹,思绪飘飞越千年,别有一番韵味。
颍川郡以水为名,由秦至唐,绵延八百余载。尤其是两汉时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颍川郡成为京师之外人口最多的繁华富庶地区,并孕育出生生不息的文化种子,经济昌隆、文化荟萃、人才辈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颍川设郡800载
郡县制是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建制之一。春秋战国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强化边防,楚、晋、秦等大国开始推行郡县制,其中又以秦国为最。
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国每占领一地就将该地设为郡县。颍川郡因境内的颍水得名,设郡时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
对此,《史记》《水经注》等均有记载。其中,《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水经注》载:“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秦始皇十七年,灭韩,以其地为颍川郡,盖因水以著称者也。”当时,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禹州市),辖境包括今河南登封市、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叶县、舞阳以北的区域。
自此,颍川郡开启了800余年的风华史——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全国设三十六郡,颍川郡便是其中之一;两汉沿袭秦制,颍川郡辖县略有增加;汉末至魏晋南北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颍川郡辖县逐渐减少,至南北朝时仅管辖二、三个县;隋、唐恢复地方郡县制,但是称郡县只有30多年,然后就以州代郡,颍川郡建制自此消失。
自设立以来,颍川一直是大郡。这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颍川郡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中枢、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史记》记载,颍川“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有道是“得中原者得天下”,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中原及其周围地区便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而与其毗邻的颍川地区也就首当其冲地站在了战争最前沿。
正因如此,颍川郡始终被历代统治者高度重视。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封韩王信于此,重建韩国,但一年后即恢复为颍川郡;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立儿子刘友为淮阳王,又撤销了颍川郡,将其划给了淮阳国。随后,由于当时中央和地方诸侯王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西汉皇帝就将几个非常重要的郡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轻易不分封给诸侯王,颍川郡就是其中之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天子自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京师内史凡十五郡,公主、列侯颇邑其中。”
而到了东汉时期,颍川郡不仅是汉光武帝刘秀建立政权过程中的重要根据地,还有众多颍川士人追随刘秀、建功立业,再加上东汉政权建都洛阳,颍川郡又成为洛阳的重要屏障,政治地位进一步提升。
东汉末年,颍川郡迎来了最高光的时刻:曹操迁汉献帝到颍川郡内的许县,将之作为东汉名义上的首都,时间长达25年,使“许都”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魏文帝曹丕代汉立魏后,因“魏基昌于许”而改许县为许昌,将其作为曹魏“五都”之一,并作为颍川郡的郡治所在。
“富冠天下”繁华地
“户四十三万二千四百九十一,口二百二十一万九百七十三。”这是《汉书·地理志》关于西汉末年颍川郡人口的记载。当时,颍川郡的人口数仅次于汝南郡,排名汉朝第二。
在农业社会,充足的人口意味着繁荣的经济。翻阅史料,我们可以发现,颍川郡自设立以来,一直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
颍川郡的繁华首先得益于良好的自然条件。颍川郡由嵩山、外方山脉谷地及其东侧的平原边缘地带组成,颍水、汝水自嵩山而出,向东南奔涌,在这里冲出一大片平原地带,十分适合农业耕种与人类定居。颍川郡西北邻接河南郡,是洛阳盆地的重要屏障;西南邻接南阳郡,是沟通荆州、豫州与司隶地区的重要枢纽;东北邻接陈留郡,可通往兖州、冀州、青州;东面邻接淮阳国,可通往徐州;东南邻接汝南郡,可通往扬州。
同时,颍川郡水系发达、土地肥沃,为农业灌溉和交通、百姓饮食起居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便利条件,粮食生产也达到了很高水平。《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更始元年(23年)“三月,光武帝与诸将徇昆阳、定陵、郾,皆下之。多得牛马财物,谷物数十斛,转以馈宛下”。而到了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前后,利用闲散的土地和闲置的劳动力,在颍川郡大兴水利,“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为农业发展和各地漕运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冷兵器时代,铁的冶炼、铸造至关重要。战争之中,一旦有质量更好的兵器加入战场,很有可能会改变甚至扭转战局。由于战略位置突出,颍川郡还设置有工官和铁官等国家机构,这代表颍川郡可以自行制造兵器。《汉书·地理志·颍川郡》注云:“阳翟有工官”,在“阳城”下注云“有铁官”。其中,铁官管理铁的冶炼、铸造和贸易,又设工官负责铜器、漆器、陶瓷等手工业产品的生产销售。同时,颍川郡制造兵器还有着良好的传统:战国时期,韩国就以善于制造精巧兵器和弓弩而闻名于世,拥有一批技术精湛的熟练工匠,并将这种特质延续到了汉代。
除冶铁业外,颍川郡因为地处中原、气候适宜,蚕桑业发展也很旺盛,直接带动了缫丝、纺织、印染等行业发展。据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颍川郡家家户户都可以养蚕织布,以家庭为单位来完成整个养蚕、缫丝、织布等过程。颍川郡历任太守也都把蚕桑业作为主要职责来尽力完成,如黄霸任颍川太守时,就专门令百姓“务耕桑,节用殖财”。
颍川郡商业发展更是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代,阳翟就是全国五大商业都会之一,著名的秦相吕不韦早年就是“阳翟大贾人,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到了汉代,阳翟作为全国“富冠海内”的11个“天下名都”之一,成为跨汝南、颍川两郡的经济支柱。
可以说,作为全国人口最多、经济最繁荣富庶的大郡之一,颍川郡在全国经济中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古颍川多奇士
道家于此启蒙,尊黄帝为始祖、许由为楷模,其思想如涓涓细流,滋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土壤;
法家文化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申不害、韩非子等法家巨擘,其思想的光芒穿越时空,至今仍熠熠生辉;
两汉、魏晋时期,“颍川奇士”喷涌而出,“云台二十八将”占四分之一,曹魏骨干更是占半数之多……
纵然是历史的硝烟、王朝的更迭,也盖不住颍川这片沃土的人杰地灵、奇才辈出。这些奇士奇才,犹如璀璨星辰点缀于华夏历史长河之中,展示着无尽的智慧与风华。而究其根本,颍川地区之所以能成为人才的摇篮,与其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密不可分。
一方面,颍川地区早在上古时期就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从夏文化开始,经过融合殷商文化和周文化,颍川地区的文化发展一直处于全国文化的领先地位。“颍川郡是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典型代表,儒释道各种思想相互交融,再加上固有的农业文明,共同形成了中原文化中淳朴、务实、勤谨、耿直的文化风尚,这种风尚使中原文化充满了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原科技学院教授马宝记说。
在这种文化风气影响下,颍川郡不仅出现了著名的私学教授张兴、钟皓等,也有积极推动学校教育、移风易俗的官吏韩延寿、黄霸、寇恂等,还有不畏豪强的官吏赵广汉,为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安定二丧生的名臣晁错等,更有秉性刚直、无私无畏,成为党人领袖、士人杰出代表的李膺。尤其是汉末曹魏时期,荀彧、荀攸、郭嘉等颍川“奇士”如井喷般涌出,在政治、军事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两汉时期,官学、私学等学校教育蓬勃发展,为颍川郡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特别是两汉时期,汉代私学遍布中原各地,尤以颍川最盛。天下名士大儒汇集于颍川郡,设馆授徒,规模蔚为壮观。如郭躬“家世衣冠,父弘,习《小杜律》,躬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钟皓世善刑律“以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南阳人延笃“少从颍川唐溪典受《左氏传》”,鄢陵名士张兴教授《梁丘易》“声称著闻,弟子自远至者,著录且万人”,荀淑“名贤李固、李膺等皆师宗之”……
特别是东汉“党锢之祸”前后,许多颍川名士回归故里,颍川郡成为士人游学的首选之地。如李膺“教授常千人”;陈寔隐居荆山,设馆授徒,远近士人都以他为宗师,去世时“海内赴者三万余人”,足见其所授生徒之多;北海人管宁“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友,俱游学于异国,并敬善陈仲弓”;太原人王烈“以颍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颍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在私学中,颍川士人不仅能学到精深的法家、儒家知识,还从这些名士大家那里学到了很多政治经验。
正是这些得天独厚的受教育条件,使得颍川人才辈出、脱颖而出。他们广泛参与到两汉的政治、军事、律法等各行业之中,成为政治力量的中坚、思想阵地的标兵、道德领域的楷模,还有更多人成为政治集团的重要谋士。这就是后世不断提及的“汝颍固多奇士”的一个重要原因。
编辑 杨仪 吕科 校对 刘操龙
责编 贾同岭 终审 杨红卫
附件: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