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得颍川日月明

2025-01-02 11:16:11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邓雷 杨红卫 石冠兵 吕超峰 任江鹏

我要分享:

摘要:


禹州大禹雕像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习近平

寇恂(此图为Ai生成)

(五)寇恂:文武双全光武根基

为将能指挥千军万马,做将能执笔安邦定国;既乐善好施,经常将俸禄分给亲朋故旧与下属,又充满智慧,功成后主动隐退,得以善终……如此“完美”之人,便是位列东汉“云台二十八将”第五位的寇恂。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区)人。他出身名门,劝说上谷太守耿况归附刘秀,历任河内太守、颍川太守、汝南太守;跟随刘秀跟征讨陇西,逼降隗嚣余党高峻,在“光武中兴”文臣中高居第一,“光武根基寇恂建”道尽了他的卓越贡献。

●审时度势,智勇双全

寇恂出身上谷郡寇氏望族,因能力出众,深受上谷太守耿况器重。更始元年(23年),刘玄建立更始政权,派遣使者招降河北各郡国,“先降者复爵位”。

寇恂劝谏耿况归顺更始帝,向使者缴上太守印信。使者接受印绶后,却没有归还的意思。寇恂便率兵入见使者,义正词严驳斥他:“现在国家尚没建立信誉,您这么做怎能取信于天下?”但使者置若罔闻,寇恂忍无可忍,逼迫他将印绶交还耿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

更始二年(24年),“赵汉皇帝”王郎派使者到上谷郡,催令耿况出兵抗拒更始帝大军及正在河北招兵买马的大司马刘秀。寇恂审时度势,力谏耿况归顺“尊贤下士,士多归之”的刘秀,并建议他联合渔阳郡守彭宠出兵援助刘秀。

耿况接受了寇恂的建议,派他前去渔阳,与彭宠结盟。回程途经昌平时,寇恂又杀死王郎的使者,收编其随从,跟随耿况长子耿弇率军南下,在广阿(今河北隆尧县东)追上刘秀,被刘秀封为“偏将军,号承义侯,从破群贼。”

●武能平叛,威震一方

尽管是文臣、谋士出身,但寇恂对战机的把握、战役的关键等了然于胸,打赢了很多关键战役。

建武元年(25年),朱鲔听说刘秀北上平定河北,河内兵力薄弱,便派遣苏茂、贾强率三万余人进攻温县(今河南温县西)。担任河内太守的寇恂立即前往救援,同时联络另一位留守的名将冯异,共同抗敌。

次日早晨,两军交战,冯异的援军恰好赶到,声势浩大。寇恂让士卒鼓噪高喊:“刘公兵到!”敌军听闻,惊疑不定、阵型松动。寇恂率军冲击,大破苏茂,并乘胜追击。苏茂败军逃至洛阳,贾强战死,数千士兵投河而死,一万余人被俘。捷报传到河北,刘秀大喜道:“我就知道寇子翼可以胜任!”诸将纷纷庆贺,并趁机劝刘秀称帝。同年六月,刘秀在鄗邑即皇帝位。

讨伐高峻的战役中,寇恂将卓越的军事才能显现得淋漓尽致。当时,高峻拥兵万人,先降后叛,占据高平第一城(今宁夏固原),汉军屡攻不下。建武十年(34年),刘秀御驾亲征,刚开始没有听从寇恂劝谏,执意进军汧县,仍攻不下高平。于是,刘秀派使者劝降高峻,将重任交给了寇恂。

寇恂带着玺书来到高平,高峻派遣军师皇甫文前来谒见。皇甫文出言不逊,寇恂不顾诸将劝谏,执意斩杀皇甫文,让其副使告诉高峻:“军师无礼,已被杀了。要投降,请赶快;不想投降,就固守好了。”高峻惶恐,即日开城门投降。

诸将前来庆贺,问高峻投降的原因。寇恂说:“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谋士,他辞礼不屈,说明根本不打算投降。杀掉皇甫文,没有依靠的高峻就吓破了胆,所以来投降了。”诸将表示叹服。

●文能善治,百姓挽留

提及寇恂,后世都将其与萧何相提并论。梁武帝萧衍直言:“昔萧何镇关中,汉祖得成山东之业;寇恂守河内,光武建河北之基。”

第一个将寇恂比作萧何的,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刘秀平定河北后乘胜南下,攻取河内郡,却因与更始帝决裂,陷入包围之中。让谁固守河内郡,刘秀拿不定主意,征求邓禹的意见。邓禹认为“寇恂文武备足,有治理百姓驾御民众的才能,非他不能担此重任”,并将其与“昔日高祖让萧何守关中”相比。

于是,刘秀拜寇恂为河内太守,对他说:“昔日高祖留萧何镇守关中,我现在也把河内委托给你。”寇恂上任后立即下发公文,令郡内各县迅速开展讲武习射运动,砍伐竹林制作百余万支箭,“养马二千匹,收租四百万斛”,为刘秀提供充足军资。他还亲自督促,把军粮源源不断运到前线,不仅保障了军粮供应,甚至保证了文武百官月支禄米的供应,受到刘秀多次嘉奖。

作为东汉首位颍川太守,寇恂两次镇守颍川郡期间,展示了出类拔萃的治理能力,帮助颍川郡迅速从战乱中恢复到安宁和平的状态。

建武二年(26年),颍川人严终、赵敦与密县人贾期聚众起义。刘秀起用寇恂为颍川太守,率兵前往镇压。寇恂斩杀贾期,平定颍川郡,将其治理得政通人和,“郡中政理,贼不入界”。

但寇恂离任后,颍川郡“盗贼”群起。刘秀随即率军南返平叛,对寇恂说:“颍川迫近京师,应早日平定。想来只有你能平定群贼。”寇恂回答:“颍川剽悍轻捷,听说陛下远征陇、蜀,所以狂悖狡猾之徒乘机作乱罢了。如果听说陛下南向,盗贼们必定惶惧归降。我愿率精锐以为前驱。”果然,刘秀、寇恂率军刚到颍川,“盗贼悉降”。

因为征战需要,刘秀并不打算任命寇恂为郡守。却不想,百姓拦住刘秀车驾,提出“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刘秀只好把寇恂留下,安抚官吏百姓,接纳其余盗贼归降。后来,“借寇恂”“借寇”用来表示挽留地方官,并含有对政绩的称美之意。

“阳翟”瓦当

●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后世将寇恂比作萧何,除了其不世之功外,还有其功成后,几乎完美复制了萧何全身而退的智慧。

对“功高震主”的担心,寇恂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担任河内太守时,他多次受到刘秀嘉奖,功名威望日益提高。好友董崇十分担忧,推心置腹提醒寇恂:“以前萧何镇守关中,采纳鲍生的建议而高祖大喜。如今你率领的,都是刘氏宗族昆弟,也要以前人为鉴戒!”

深以为然的寇恂开始称病不理政事,并请求引退,被刘秀拒绝。刘秀途径河内进攻洛阳时,寇恂又请求调任军职、从军征战,再次被刘秀拒绝。寇恂只得派侄子寇张、外甥谷崇从军,率精锐骑兵充当前锋。刘秀非常高兴,擢升二人为偏将军。

寇恂不仅复制了“萧何”,还复制了“蔺相如”,与东汉另一名开国功臣贾复,上演了东汉版的“将相和”,被传为佳话。

寇恂任颍川太守时,为严明军纪,曾将贾复一个部将处死。贾复认为寇恂故意与他为难,表示与寇恂势不两立。为避免冲突激化,待贾复率部经过颍川郡时,寇恂不仅主动避让,还格外优待贾复的部队,为每个将士“超标准”准备双人份食物以及好酒。寇恂则“出迎于道,称疾而还”,等到贾复欲带兵追杀他,却因“吏士皆醉”,失去良机。

刘秀得知后,将两人叫到一起调解,“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经过刘秀劝说,贾复不再耿耿于怀,两人尽释前嫌、握手言和,“共车同出,结友而去”,辅佐刘秀实现了“光武中兴”。

郭伋(此图为Ai生成)

(六)郭伋:信义当先以诚待人

信,是德之根本。单看“信”字的构造,左边是“人”,右边是“言”,意谓“人言为信”。

“凡出言,信为先”。但日常生活中,很多大人同孩子说话时,往往是随口一说,心里不当回事儿,过后更是没有做到,被孩子斥责“说谎”“骗人”。

东汉初期,有这么一个人,以一郡太守之尊,信守与陌生孩童的约定,被后人广为流传。他就是郭伋,字细侯,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历任渔阳太守、颍川太守、并州太守,为官清廉、信义为先,深受百姓爱戴,乃至今后以“郭细侯”借指有政绩者。

●临危受命,安抚叛乱

作为游侠郭解的玄孙、蜀郡太守郭梵的儿子,家世煊赫的郭伋从小就胸怀大志,一心要为百姓谋福祉。

西汉末年,郭伋初在大司空府任职,累迁渔阳都尉;王莽新朝时,先后担任上谷大尹、并州牧;更始元年,征拜左冯翊,使镇抚百姓。等到汉光武帝刘秀即位,郭伋又被拜为雍州牧,再转任尚书令,随后任中山太守、渔阳太守。

郭伋任渔阳太守时,可谓临危受命:渔阳郡先是遭受王莽之乱,又经历了太守彭宠作乱,境内民心涣散,到处都是贼寇。到任后,郭伋恩威并用,向百姓宣示有功必赏,并诛杀盗贼首领,群盗从此溃散,百姓随之安定。

但另一个危险又出来了。因为渔阳郡濒临匈奴,屡屡遭受匈奴军队侵扰,边境百姓苦不堪言。郭伋立刻整顿士卒,制定攻守方略,采取各种措施威慑、打击匈奴。不久后,匈奴心生畏惧远逃,再也不敢侵入边塞。郭伋任职渔阳太守5年间,百姓安居乐业,户口数得以成倍增加。

后来,颍川郡盗贼群起,郭伋又被朝廷征拜为颍川太守,再次紧急“救火”。临行前,刘秀专门召见郭伋,向他说明颍川郡对拱卫京城洛阳的重要性,希望他肩负起重任,为京城带来平安。

因山道险阻,形势错综复杂,剿匪十分艰难。郭伋了解到土匪多因社会动荡无处安身,才被迫上山为匪,便采取招抚政策,劝说他们改过自新、既往不咎。看到官府的善意之举,赵宏、召吴等数百名山贼,纷纷投降归附。郭伋将他们遣散,回乡务农,彻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些山贼得到妥善安置后,他们的党羽觉得郭伋信守承诺,不约而同从全国各地前来归降。

就这样,郭伋不仅有效化解了土匪对社会、京城的威胁,还有效增加了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得到刘秀大加赞赏,称其为“贤能太守”。

颍川郡(此图为Ai生成)

●一诺千金,至诚至信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郭伋调任并州牧,因为之前在并州时“素结恩德”,此次前来更是“所到县邑,老幼相携,逢迎道路”。在并州期间,郭伋勤政爱民,常常微服私访,了解民生疾苦,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当地百姓无不感念他的恩义。

有一年仲秋,郭伋带领随从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到西河美稷(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县城郊外时,数百名儿童骑着竹马,在道旁列队拜迎。郭伋下马还礼,问他们:“你们大老远赶来,有什么大事情吗?”孩子们答:“听说使君(汉代对太守的尊称)到了,我们非常高兴,所以特意前来迎接。”

郭伋急忙辞让,一一拜谢孩子们。在美稷县衙,他详细阅读积累的案卷,有错判疑案,马上调出重新审理;查访民情、慰问贫苦,所到之处,百姓欢欣。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将郭伋送到城外,问他:“使君什么时候回来?”郭伋就让随从官员计算好回来的时间,郑重其事地告诉孩子们。孩子们便跟郭伋约好,那天再来迎接他们。

谁知道,郭伋此行非常顺利,比预计时间提前回来了一天。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郭伋吩咐随从在郊外过夜,待到明日再进城。当时正值深秋,晚上霜寒露重,随从建议:“我们还是早点回去吧,万一感染风寒就得不偿失了!”但郭伋说:“君子言出必行,一诺千金,怎可言而无信!”

等到第二天早晨,郭伋按照约定,与孩子们在城门口再次相聚。郭伋虽是太守,但与孩子说过的话都不肯失信,被刘秀称赞为“信之至矣”。“竹马迎郭伋”的典故,后来也被用来称赞地方官员施政有方、成绩卓著,为百姓所爱戴,并因此有了成语“竹马交迎”,用来称颂地方官的诚信和贤德。

郭伋晚年,告老还乡,荣归故里。刘秀赐封他为太中大夫,并赏赐很多田宅钱粮,郭伋都将其分赠给宗亲族人。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86岁的郭伋寿终正寝,留给后世说不尽的诚信故事。


编辑:杨仪  杜鹏勃     校对:刘朝隆

责编:王辉                 终审:黄双燕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