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望族颍川堂

2025-01-02 11:25:45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邓雷 杨红卫 石冠兵 吕超峰 任江鹏

我要分享:

摘要:


陈轸故里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习近平

隆冬时节,禹州市火龙镇老官陈村陈轸文化广场内,陈轸高大的雕像耸立入云,刻在底座上的中华陈氏先祖迁徙图,清晰记录着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颍川陈氏迁居至全国各地的轨迹、路线。

老官陈村党支部书记陈国军告诉我们,老官陈村是战国时期纵横家陈轸故居,因楚廷党争离开楚国,陈轸率全家在颍河南岸落地生根,成为“颍川陈氏”始祖。

老官陈村

据陈国军介绍,陈姓是中华姓氏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居中华百家大姓第5位,全球总人口9000万,还是海外中华姓氏第一大姓,人口达3000万,而颍川陈氏在全球陈姓中人口最多、影响最大。“这些年,海内外很多陈氏后人不断来老官陈村寻根问祖。”陈国军说。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人对“根源”的信仰,反映了华夏民族对自然、人文、道德的尊重与崇敬,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而姓氏是区分人类血缘与族群关系的符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元素之一。时至今日,中国人每次开始新的交流,问的第一个问题依然是:“您好,贵姓?”

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无数中国人四散迁徙,遍布世界各地,但始终不曾忘记根源所在。颍川,因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孕育出独特而璀璨的姓氏文化。如今,在我国沿海、港澳台与东南亚地区,陈姓、钟姓、荀姓、庾姓等家族族谱上都有“颍川”字样,家家户户堂屋正上方都标有“颍川世泽”或“颍川世家”,时刻提醒族人铭记先祖发迹、书写辉煌的郡望——颍川。

image.png

颍川陈氏部分迁居示意图

颍川望族源自“豪强”

郡望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

在古代,世袭贵族长期住在某地,凭借特权和优越的社会地位、良好的教育条件,可以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或荫袭或举荐或战功而被封官晋爵,荫及后世,从而积累越来越多的经济财富和文化威望,遂成当地的豪门大族,被人仰望,即“郡望”。

因此,有声势的世家豪族称“望族”,郡中显贵的世族称“郡望”。实际上,郡望是显姓氏族的标志,将同一姓氏中的豪门与寒门、世族与庶族区分开来,成为当时区别社会地位高低贵贱的新标志。

追溯郡望的发展史,史学界一般将形成于西汉、鼎盛于东汉的豪强作为其源头。西汉时期,权贵、官僚、富商等群体经过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在地方拥有一定势力、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新阶层,通过兼并土地、广建庄园、多种经营,并在不断官僚化与儒学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壮大,进而从一般地主变成豪强地主,从单个家庭衍变成为整个宗族。

待到东汉时期,因为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得益于南阳郡、颍川郡两大豪强集团支持,豪强势力更加根深蒂固,并不断膨胀达到鼎盛——经济上,拥有广阔的土地和雄厚的物质财富,建有自给自足的独立王国“庄园”;政治上,把持地方政权,操控选举,世代为官;军事上,建立起私人武装“部曲家兵”,维护自身利益;文化上,普遍研究经学,具有家学传统。

颍川郡作为当时第二大郡,又紧邻京都,更成为豪强的重要发源地。中原科技学院教授马宝记认为,两汉时期,颍川郡豪强地主主要由六国贵族演变为豪强地主,由亲幸而跃变为豪强地主,由威望与仕宦衍变为豪强地主,由家族世代为官累积为豪强地主,并据此将颍川郡世家大族分为贵族型、官僚型、世宦型、望族型、品德型、豪强型等类型。

随着不断演变,东汉后期,豪强内部分化出了一个头部群体——世家大族。他们拥有庞大的宗族和经济势力,且具有家学传统、累世通经、世代高官,具有家族化、知识化、高官化的显著特征。

世家大族所谓的“世”,指的是因世代通经所以世代居高位,“大”则强调其本身家族势力大,且对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影响力巨大。

颍川豪族繁盛数百年

“我乃范阳卢氏。”喜欢追剧的朋友,应该对这句话不陌生。这是热播电视剧《唐朝诡事录》中,中郎将卢凌风在自我介绍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范阳卢氏”究竟有多厉害,竟可以让卢凌风如此“高傲”?从历史来看,卢凌风作为“范阳卢氏”确实有资本“傲”。在漫长的中国望族史中,最负盛名的望族当数隋唐“五姓七望”,其中陇西李氏出了李唐皇帝,而范阳卢氏也是“五姓”之一。

不过,隋唐“五姓七望”仅属于后起之秀。若论历史厚重和影响深远及群体代表性,则非颍川望族莫属。颍川望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望族集团,兴起于西汉,东汉末年形成左右全国政局的强大力量。而“五姓七望”皆崛起于北魏、隋唐,比颍川望族晚了200多年。

两汉时期,最早的颍川豪强当属张良、韩王信、灌夫家族,载于《史记》《汉书》等史书的达37姓,遥遥领先其他州郡。据《汉书》记载,颍川望族特色鲜明,即“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颍川多豪强难治”。

到了东汉时期,颍川豪强是支持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两大势力之一,“云台二十八将”中颍川人士占四分之一,臧氏、铫氏、王氏、祭氏、郭氏等家族都具有较大影响。

东汉后期,颍川豪族走向官僚化、士族化,在全国豪族网中占据核心位置,由地方性领袖转变为全国性领袖,其中又以“颍川四长”荀、陈、钟、韩四姓为代表。东汉末年,由于曹操迎汉献帝至许,颍川士族几乎掌握了曹魏政权的半壁江山,许多高层官员不是出身于颍川,就是通过颍川士族官员推举上台,进而成为颍川士族集团的一员。

魏晋南北朝是门阀士族时代,颍川望族达到新高度,影响力尤为深远。“九品中正制”虽然初衷是广揽人才,但最终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而其发明者就是颍川陈氏的陈群,时任魏国尚书令、大将军,总揽朝政,封颍阴侯。

当时,士族门阀甚至垄断朝政和州郡要职,甚至与皇帝“共天下”:曹魏西晋时,以颍川荀、陈、钟、赵最为显赫,官至三公、封侯。东晋南北朝时,颍川庾氏一度掌握东晋权力,对东晋历史走向产生直接的决定性影响;褚氏则在东晋中期崛起为顶流,南朝时褚渊、褚澄两兄弟一个位极人臣、封郡公,一个成为著名医学家,著有《褚氏遗书》;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的创建者陈霸先,更是颍川陈氏后裔……

颍川郡望遍布全世界

由于朝代更替、战乱、军队屯留、自然灾害、避仇等多种原因,从颍川郡迁居而出、开枝散叶的士族大姓很多。他们带着祖辈的荣耀,逐渐走向全国和世界各个角落,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传递中,形成了不同的分支和后裔。

特别是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历经“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与西晋紧密相连的颍川望族纷纷举族渡过淮河、长江,追随司马家族前往南方,定居东南沿海。“衣冠南渡”的颍川望族逐渐成为南方望族的一部分,最后隐没于江淮烟云水波之间,以“颍川堂”延续谱牒、聚族而居。

陈轸雕像

漫漫迁徙路,颍水是必经通道,也是游子徘徊踟蹰之地。所以,颍川后裔始终铭记根在颍川,“郡望颍川”“颍川堂”“颍川衍派”“颍川家声”这些寻根符号至今仍然标记在他们家谱中、门楣上。

而留在颍川的士族,在随后的北方乱战中未能再次找到中兴的机会,再也没有恢复曾经的辉煌,默默迎接寒门庶族时代来临。待到宋代以后,科举制彻底打开了庶族与平民的上行通道,不再有“累世公卿”,仅有那些聚族而居的乡里士绅和少数累世同居的大家庭勉强算是“平民望族”吧。

可以说,颍川望族历经了中国望族起源、形成、巅峰和寻常的全过程。究其根源,得益于颍川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人文传承,家族文化深厚,开学风、士风之先,从而保证了家族长盛不衰。如今,“颍川堂”分布于世界各地,一辈辈、一代代颍川人带着家族荣耀和文化自信,在他乡异国努力拼搏,传播颍川的姓氏文化。

对中国人来说,自己源自哪里、根在何方,具有重要的哲学、宗教和文化意义,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深刻内涵。寻根认祖是一种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既能促进地区交流、融合,又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漂泊在外的颍川人纷纷回到故土,寻根问祖、交流合作,对家乡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未完待续)


编辑:杨仪  杜鹏勃     校对:艾文

责编:贾同岭          终审:黄双燕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