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堂有大“名堂”

2025-01-07 09:27:14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邓雷 杨红卫 石冠兵/文 吕超峰 任江鹏/图

我要分享:

摘要:

图片.png

陈寔父子登门拜访荀淑父子雕像

“八龙冢”

荀彧绘像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习近平

(二)颍阴荀氏:“神君”育“八龙”“令君”统北方

在位于许昌市区的西湖公园,我们漫步至“德星亭”,亭前矗立的人物雕塑,生动再现了陈寔父子登门拜访荀淑父子的情景。

陈、荀两家可谓东汉末年的“模范家庭”:陈寔与其六个儿子都很有贤德和名望,长子陈纪、四子陈谌与陈寔合称“三君”;荀淑不仅品行高洁、学识渊博,而且八个儿子也都继承了他的优秀品格,个个才华出众,世称“荀氏八龙”。

荀淑墓位于许昌市区八龙路与陈庄街交叉口附近。相传荀淑死后,八个儿子在冢顶各植一株柏树纪念,故称“八柏冢”“八龙冢”。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里成为访古吊幽者的必经之地,堪称许昌文化的千古坐标。

这是因为荀淑及其八子代表着许昌这座城市的文化辉煌。而以荀淑等为代表的颍阴(今许昌)荀氏,则是汉魏晋时期颍川地区最有影响力的豪门望族。

颍阴荀氏是战国时期儒学大师荀卿(荀子)的后代,自东汉后期到隋初,仅历史记载中有名字者就有近百人。颍阴荀氏兴起于东汉末年,荀淑是第一代代表性人物。后来随着荀爽、荀彧等子孙后代“人才井喷”,颍阴荀氏至魏晋时期达到鼎盛,在政治、史学、文学、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成为颍川地区的名门望族,影响极其深远。

“神君”荀淑:

博学多识办事明理

荀淑,字季和,因办事明理被称为“神君”,是颍阴荀氏最早载诸正史之人,《后汉书》有其本传。

荀淑“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多为俗儒所非,而州里称其知人”,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为师。因为名声在外,荀淑曾被征召为郎中,后来又升为当涂长,与嬴长韩韶、太丘长韩寔、林虑长钟皓并称“颍川四长”。但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久就离职还乡,躬耕农桑。

荀淑是那个年代“正道的光”,堪称道德标杆,敢指着专横跋扈的皇亲贵胄、佞幸奸臣痛骂。当时,梁太后临朝,发生了日食和地震。古人迷信,天降灾异,定有预警。因此,皇帝下诏,选举贤良方正对策。在光禄大夫杜乔和少府房植的举荐下,荀淑上疏对策,讽刺皇亲贵戚专恣跋扈、势焰熏天,因此遭到大将军梁冀忌恨,被外调任郎陵侯相。

荀淑反对权臣,无法在朝为官,名声却更大。虽然看不惯阴险狡诈的权臣,他却能够礼贤下士,佩服德才兼备的年轻人。有一次,荀淑在旅途中碰到黄宪,当时黄宪只有14岁,既无名望又无地位。见他仪表非凡、谈吐过人,荀淑大为惊异,与黄宪交谈了一整天,挪不开脚步,还上前作揖道:“子,吾之师表也!”荀淑拜黄宪为师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

后来,荀淑看不惯朝廷腐败无能,索性弃官不做,归隐家乡颍川,专心照料家产、教育子女。他的八个儿子都才华横溢,人称“荀氏八龙”,分别为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汪、荀爽、荀肃、荀专。其中,六子荀爽最为知名,是一代易学宗师,官至东汉大司空。

公元149年,荀淑在家中去世,享年67岁,葬在今许昌市区北郊。被誉为“天下楷模”、时任尚书的李膺亲自前来为老师吊丧,称“荀君清识难尚”,意思是荀君识见高明,人们很难超过他。

在“荀氏八龙”中,若论才学,荀爽则数第一。荀爽,字慈明,自幼聪敏好学,年仅12岁就能通《春秋》《论语》,被当时的太尉杜乔称赞为“可以为师”。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受太常赵典举荐,荀爽被拜为郎中。荀爽上疏陈述自己的政见,抨击时弊,与父亲荀淑一样疾恶如仇、吐之方快。奏疏呈递上去,荀爽就挂冠去职、弃离官场。

第一次“党锢之祸”后,荀爽因与党人领袖李膺关系亲密受到牵连,便隐于海岛之上,后又隐遁汉水之滨10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被人们称为“硕儒”,对汉代象数易学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可惜的是,其著作如今大都遗失或残缺。

党锢解禁之后,朝廷“五府并辟”,甚至司空袁逢亲自推荐,荀爽也没有应允。大将军何进一度想推举他为侍中,但事败,此事也就作罢。汉献帝即位后,董卓掌握大权,再次征召他为官。荀爽又要归隐躲避命令,无奈官使把他看得非常紧,逃不脱只得出仕。在95天时间里,荀爽一路直升,先为平原相,继为光禄勋,后为司空。荀爽见董卓残暴,参与司徒王允谋除董卓之义举,只可惜在举事前病卒。

“令君”荀彧:

曹操的首席谋臣

他是东汉末年的“汉之纯臣”,志在匡复汉室;他是智谋无双的“王佐之才”,曹操称其为“吾之子房也”……

他就是荀彧,因长期担任尚书令,居中持重10余年,帮助曹操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令君”。

荀彧,字文若,荀淑之孙,永汉元年(公元189年)被举孝廉,任守宫令。董卓执政后,他弃官归乡,率领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见袁绍“终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将其任命为司马。

对曹操来说,荀彧确实如张良、萧何对刘邦的意义一样,为曹操统一北方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既能从容治理天下,为曹操南征北战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能屡出奇招,使得曹操能够克敌制胜——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此战,曹操大败吕布,吕布连夜弃营撤往徐州。曹操乘胜攻取定陶,并分别派出部队收复兖州各县,兖州遂平。此战的获胜,对曹操统一北方、成就大业具有重要意义,荀彧功不可没。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吕布趁曹操东征,袭占兖州。荀彧领导保卫兖州三城,后建议曹操“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使其收复兖州,取得进一步发展的战略基地。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荀彧劝曹操迎汉献帝建都许县,“挟天子以令不臣”。在曹操征战期间,他主持后方事务,助曹操战胜张绣、吕布、袁术、刘备等,使曹操成为北方唯一能与袁绍抗衡的势力。官渡之战中,荀彧劝阻曹操退军的企图,使曹军反败为胜;战后,建议曹操暂缓南征,乘胜追击袁氏,迅速平定冀州。

作为荀氏家族兴盛的中坚人物,荀彧足智多谋,在定兖州、迎天子、平袁绍等重大事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堪称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此外,他还为曹操招揽荀攸、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天下英杰,组成了曹魏政权的谋士集团。

因此,曹操对荀彧十分器重,早早将荀彧封为万岁亭侯,成为文臣之中爵位最高的人。随后,曹操又主动嫁女,与荀彧结成儿女亲家。没多久,曹操又想让荀彧成为“三公”之一,以示宠信,因荀彧拒绝而作罢。

荀彧为曹操呕心沥血、出谋划策,是基于他认为曹操是匡扶汉室的强者。这直接决定了他们两人的关系不能善始善终。荀彧先是在对待东汉皇室问题上得罪曹操,而到了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董昭等人要给曹操加九锡、晋爵魏公时,又表示反对,再次得罪曹操。

这时,曹操南征孙权,借慰军名义将荀彧留在军中,并假惺惺上书汉献帝,表请朝廷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曹操派人给他送去一盒食物,他打开一看,什么都没有。荀彧跟随曹操已有21年,彼此心思都十分明了。他知道曹操终究容不得自己,于是服毒自杀,时年50岁,其中兴汉室的宏愿最终没有实现。

荀彧生前为汉室奔走、为汉室而死,死后却作为魏国开国元勋被列入《魏书》,更是令人唏嘘不已。

除荀彧外,荀氏家族的荀谌、荀衍、荀悦、荀攸等,都是汉魏之际的风云人物和曹魏集团的重要谋士。其中,荀彧的堂侄荀攸是曹操另一位著名的谋士,随曹操南征北战,屡献奇策、算无遗策,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曹操下令论功封赏时曾说:“忠正密谋,抚安内外,文若(荀彧)是也,公达(荀攸)其次也。”由此可见,颍阴荀氏为曹操扫平天下立了汗马功劳。

高平陵政变后,荀氏家族在政治上逐渐倾向司马氏集团,荀勖、荀顗等人或追随司马懿集团或受陈群、司马懿赏识,均得到重用,承继并维护了荀氏家族的社会威望,直到东晋以后才逐渐衰落。尽管联姻世家、攀附权贵等为史家所诟病,但他们在礼法、乐律、清谈等方面颇有建树,均在中国文化史上有过杰出贡献。(未完待续)

编辑:杨仪 刘靖雯      校对:张文正

责编:贾同岭         终审:刘力华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