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堂有大“名堂”

2025-01-08 09:58:22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邓雷 杨红卫 石冠兵/文 吕超峰 任江鹏/图

我要分享:

摘要:


图片.png

颍川行报道组在小韩村采访

图片.png

汉魏许都故城遗址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习近平

(三)长社钟氏:文能握笔武能执剑

晴冷的冬日,天空格外蔚蓝。行走在长葛市区北段,尽管周边高楼林立,但一尊高大的塑像依然十分显眼——他一手持笔,一手握剑,显得非常威武。

他就是被誉为“楷书鼻祖”的钟繇。附近群众告诉我们,钟繇塑像所在的广场、社区及附近的道路,均以“钟繇”为名,分别为“钟繇文化广场”“钟繇社区”“钟繇大道”……

钟繇是长社(今长葛市)钟氏的代表人物之一。长社钟氏上可追至殷周,下可溯到隋唐,最为兴盛的还是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当时世家大族之一,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记载,长社钟氏最早并不姓钟,而是姓钟离。秦朝末年,项羽失败后,手下大将钟离昧遭刘邦追杀,自刎而死。其子钟离接为避父难,迁居长社,并改姓钟,史称“钟接”。他成为当今大多数钟姓人所尊奉的始祖。

钟氏以世善刑律著称:早在西汉时期,钟元就官至尚书令领廷尉,成为全国最高司法审判机构的长官。真正使钟氏家族走向显赫的人是钟皓,而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则数钟繇,他们共同推动钟氏家族成为魏晋时期举足轻重的世家大族。

▶▶钟皓:博学多才至德可师

钟皓,字季明,因德行高尚、学识渊博,与陈寔、荀淑、韩韶并称为“颍川四长”。李膺曾评价荀淑、钟皓两位老师:“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钟皓年少时以诚信而受人称赞。官府接连征召他当官,因为两个哥哥还没有当官,钟皓就躲到密县山中教导学生。由于他博学多才,听他讲学的学生有一千多人。

同郡人陈寔年龄比钟皓小很多,但钟皓仍把他当成“忘年交”。钟皓原来是郡功曹,适逢被迁至司徒府任职。当太守问谁可以取代他,钟皓说:“你真要挑选人才,西门亭长陈寔能够胜任。”太守听从了钟皓的建议,将年轻的陈寔升迁为功曹。

后来,钟皓在林虑长(相当于县令)的位置上干了很长时间,并留下了“林虑懿德”的官声。林虑即今天的安阳林州市,西部有座林虑山,闻名于世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就构筑在林虑山的悬崖峭壁中。

当时,林虑山里有一伙以翟永为首的豪强,因为大将军梁冀建庄园占了他们的田地,而被逼无奈上山造反。翟永曾掠孙某为人质,扬言不用钱财赎人就要将孙某撕票。钟皓单独一人去找翟永,并主动提出替孙某作人质。翟永等很受感动,不仅放了钟皓,还放了孙某,并向钟皓赔罪。钟皓积极劝说翟永改邪归正,不但不追究他们之前的过错,还给他们安排土地、耕牛、种子和生活用品,最终让翟永等重新成了安分守己的百姓,也为林虑地方安定作出了贡献。

同时,钟皓还学习汉景帝“文翁治蜀”的办法,在林虑大兴官学。凡入学弟子可以不服徭役,成绩好的安排到县里任乡、亭级官吏或上报州郡任用。一时间,林虑学风大盛,再加上“简除烦苛、禁察非法”等政策的施行,使钟皓博得了“良吏”的称誉。

历史上,钟皓获得“五就州招”“九膺台辅”美誉:每当钟皓从中央辞职,州郡就招他做官,这样的经历共有五次;而钟皓在州郡为官的作为受到朝野好评,朝廷就再次征召他,先后九次出任三司属官。

从林虑回到颍川后,钟皓再不出去做官,沉湎于教育子孙和琴棋书画中,于69岁安然去世。由他亲自教导的孙子钟繇,后来官至太傅,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大师。

钟皓病故后,当时诸儒颂之曰:“林虑懿德,非礼不处。悦此诗书,弦琴乐古。五就州招,九应台辅。逡巡王命,卒岁容与。”从此之后,钟氏在士林之中声名鹊起,威望日隆。

▶钟繇:允文允武的“楷书鼻祖”

在长葛市老城镇小南门里,有一方常年不涸的水池,相传是钟繇练字洗砚的地方,故名“钟繇洗砚池”。池边有高台,为“钟繇台”。清乾隆十二年《长葛县志》载:“钟繇台在县治前,繇尝学书其上,洗砚于池,池水尽黑。”由此足见钟繇练字有多么刻苦。

钟繇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才情,在祖父钟皓的亲自教导下,不仅继承了钟皓的儒学修养,在书法方面更是天赋异禀。

钟繇书法学习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擅长隶书、楷书、行书,其楷书笔法和结体带有浓厚的隶书气息,古雅浑朴、圆润遒劲,被后世尊称为“楷书鼻祖”,与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又与王羲之并称“钟王”。张怀瓘《书断》中称其“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钟繇不仅是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东汉末年,汉献帝逃出李傕、郭汜控制后,钟繇等人协助曹操拥戴汉献帝。事后,钟繇拜御史中丞,迁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进入曹魏集团的核心决策圈。

在西北马腾、韩遂等人盘踞袭扰关中地区时,钟繇被曹操派遣至关中招集流散、恢复生产,成功稳住了关中局势,给正与袁绍决战官渡的曹操打了一支强心针。此后,钟繇以一介文士带兵出征,在关中讨伐盗贼、安稳地方,取得了辉煌胜利,为曹操随后讨伐马超、韩遂等人奠定了破敌基础。可以说,钟繇文化广场上一手持笔、一手握剑的钟繇塑像,是对他“文武双全”的贴切表达。

随后,钟繇青云直上: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时,钟繇为魏国大理,迁相国。魏文帝曹丕登基后,进封钟繇为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进封钟繇为定陵侯,增邑五百,并前千八百户,迁太傅,世称“钟太傅”——此时的钟繇已经是魏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群臣之首。

钟繇之后,钟氏家族势力实现了代际传承。他的两个弟弟钟演、钟进和两个儿子钟毓、钟会都先后被封侯。其中,钟毓在钟繇去世后袭爵,成为天子身边的谋士近臣。司马氏秉政后,钟毓开始负责军事,“都督徐州、荆州诸军事”,继承了父辈允文允武、矢志报国的精神。

钟繇的小儿子钟会更是在政坛大放异彩。作为司马昭的重要谋士,钟会在伐蜀之役中,以镇西将军之职,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其权柄已与当年的钟繇不相上下。后来,钟会和邓艾合力灭蜀,皇帝下诏“以会为司徒,进封县侯,增邑万户;封子二人亭侯,邑各千户”。这是钟会一生最闪耀的时刻,但权力渐渐腐蚀了他的内心。志得意满、逐渐膨胀的钟会平蜀之后为了自立,不惜诬陷邓艾,发动叛乱,但很快被镇压。钟会也被处死,年仅四十岁。

此后,钟氏家族就如同彗星般骤然滑落。好在司马昭没有对钟氏一族赶尽杀绝,钟繇其他子孙还都保全了爵位。西晋时,钟氏家族还有多人出仕。“五胡乱华”后,钟氏家族钟烈系的钟圣、钟善、钟贤三兄弟渡江南迁,离开颍川,迁居建康。虽然后来钟雅官至御史中丞,但离开故土的长社钟氏已是强弩之末了。

(四)颍川韩氏:以国名为姓

冬日阳光照射下,禹州市浅井镇小韩村小韩城文化广场内的韩非塑像,显得格外瞩目。

“战国末年,韩襄王的儿子公子几涩争权失败,被韩襄王安置在都城(今禹州市城北八里岗)西北三十里的小韩城,无故不得返回都城。公子几涩在这里娶出国李姓之女,生下韩非。”禹州市政协原办公室主任李法顺告诉我们。

作为小韩村人,李法顺退休后一直从事韩非、韩国等历史的研究。他在自己编著的小册子《韩非·韩国·小韩城》中,明确提出:天下韩姓出颍川。

据史料记载,“韩”本是地名,在今天陕西韩城。春秋时期,晋武公把韩地封给了叔父韩武子。韩武子本姓姬,后来以所封之国为氏,改称韩氏——这就是韩姓的起源。

后来,韩氏宗族势力不断发展壮大。公元前403年,韩氏、赵氏、魏氏瓜分晋国,分别独立建国,史称“三家分晋”。中国从此进入战国时期。

颍川本就是韩国故土。被秦灭国后,韩国的王公贵族除坚决反秦的被杀掉外,大部分都留存下来,并成为楚、汉反秦战争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中,流落民间的韩王信,在阳城(今河南登封)遇到汉高祖刘邦,跟随刘邦转战南北,颇有战功,被封为韩王,成了汉初七位异姓诸侯王之一。

韩王信领地所在的颍川郡战略地位重要,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对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来说,在颍川插入一个异姓诸侯国,很难让人放心。于是,刘邦决定将颍川郡收回,由朝廷直接统治,将韩王信的封地改为太原郡,利用他的力量对付北边日益强大的匈奴。

不久后,匈奴骑兵入侵,突破长城防线,包围韩国国都马邑。被刘邦写信强烈谴责的韩王信,惴惴不安中与匈奴签订和约,背叛刘邦、投靠匈奴。韩王信臣服后,匈奴大规模入侵,刘邦集结部队御驾亲征,遭遇“白登之围”。此后近60年,西汉王朝没敢主动攻击匈奴,而是通过和亲进贡,换取北部边境安宁。

随后,陈豨反叛,联系韩王信、赵王利联合起兵。刘邦再次御驾亲征,成功击败叛军,韩王信兵败被杀。但他的子孙后来率部下投归汉朝,得到优待,封侯袭爵几百年。其中,韩王信之子韩颓当在平息“七国之乱”中,军功卓著、论为第一,成为汉初一代名将。

到了西汉末年,为躲避王莽之乱,韩王信颍川后裔韩增的另一个儿子韩骞,徙居到南阳郡堵阳县(今河南方城县),成为南阳郡的望族。从此,韩王信后裔分化为两个较大的宗族,颍川、南阳成为韩姓著名郡望。

进入东汉后,颍川韩氏出了司空韩棱、司徒韩衍等名留史册的人物。特别是东汉末年的韩韶,公正廉明、政绩卓著,与同属颍川郡的钟皓、荀淑、陈寔合称“颍川四长”。

韩韶,字仲黄,于东汉桓帝时入仕,初任郡吏,继而征入司徒府。汉永寿二年(156年),因泰山一带公孙举起兵,率流寇骚扰嬴县,守官因此被罢职。韩韶被朝廷封为“嬴长”到嬴县镇守,治理民事、拒寇入侵,成为莱芜历史上唯一一位“嬴长”。

到任,韩韶立即召见守城将官、衙门捕头,分析形势后,慷慨激昂地说:“贼兵人多势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兵民人心两向,纵容了贼兵的淫威,使百姓流离失所,对官府失去了信心。若要稳定局势,必须办好两件事,一是除暴安良、稳定民心,二是加固城墙、抵御贼寇入侵。只有安定团结,才能安居乐业,贼兵才能望风而逃。”

于是,韩韶一面召集青壮年加固城墙,一面派衙役捕头将趁火打劫、坑蒙拐骗的奸商斩首示众。百姓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对韩韶言听计从,嬴城自此逐渐安定强盛起来。公孙举听说韩韶德高望重、除恶扬善,爱民如子、治城有方,一时心惧,便传令手下绕城而过,不得进占嬴城半寸土地。

随着城里饥民越聚越多,韩韶亲自为他们安排住处,下令打开官仓,开设粥棚赈济灾民。有人担心私自开仓放粮,有杀头之罪。韩韶说:“用我一颗人头,保住数万人的性命,死而无怨!”百姓深受感动,主动组织强壮劳力加固城墙,自觉维护社会治安。一时间,民心所向,令贼望城胆怯,不敢近城半步。太守闻知韩韶一心为民,对他私开官仓没有治罪。

经过一系列改革,韩韶把嬴县治理得民风纯正,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因夜以继日的操劳,韩韶重病,辞官回家休养。百姓听说后,聚集起来为他送行,直到午时被一条大河挡住送行之路。韩韶含泪揖别众人:“大家的好意我心领了,请回吧!”众人齐刷刷跪倒磕头,祝福他身体康复再回嬴城。韩韶指着自己的枣红马驹说:“此驹生在嬴城,吃嬴城草、喝嬴城水长大,应该留下来。”说着,他让人把小马驹拴留,跨马而去。人们感激韩韶为民造福的恩情,将留驹处的河流取名为“嘶马河”,并树碑立传,以示纪念。

东汉魏晋时期,颍川韩氏出了许多名士和政治家。其中,韩韶之子韩融,东汉末年历任大鸿胪、太仆,位列九卿,并于汉献帝东迁时,奉命与李傕、郭汜和谈,使其放回公卿百官及宫女妇人;其他还有曹魏时期的名将韩浩及晋朝时期的名将韩猛、权臣韩峻等。

(未完待续)

编辑:杨仪 刘靖雯       校对:刘朝隆

责编:贾同岭          终审:刘力华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