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9 11:28:58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邓雷 杨红卫 石冠兵 /文 吕超峰 任江鹏 /图
我要分享:
今日许昌
颍河水潺潺
庾亮(此图为Ai生成)
郭嘉(此图为Ai生成)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习近平
(五)鄢陵庾氏:与东晋皇权“共天下”
虽然已是寒冬季节,但“花都”鄢陵依然绿意盎然。
在鄢陵县庾家寨社区东头,绿树掩映中,有一座黄土高高堆起的坟墓,东汉名士庾乘在此长眠。
“庾姓虽然很少见,但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当地群众告诉我们,虽然现在不少人因为台湾歌手庾澄庆知道了庾姓,但很少有人知道,鄢陵是天下庾氏永远的故乡。
据记载,庾氏源出于三代颛顼高阳氏,尧时封掌庾大夫安庆公,因官赐姓。鄢陵庾氏家族,兴于汉魏,盛于东晋,败落于南朝,400年的家族兴衰史反映了魏晋南朝的历史风貌。
《后汉书》中的《郭符许传》记述了庾乘的事迹,是关于鄢陵庾氏家族人物的最早记载。据介绍,庾乘本是东汉末年鄢陵县衙的门卒,因受名士郭泰赏识,被介绍入学官。庾乘经过刻苦自学,能够讲论经义,太学生甚至博士们经常找他请教问题。庾乘的名气越来越大,朝廷几次征辟他做官,都被婉言谢绝,因此被人们称为“征君”。
庾家后人沿着庾乘的道路苦学上进,从庾家寨走出去,出将入相、经纶时务,著书撰文、大兴文事,成为一代又一代的时代英杰。庾乘之子庾嶷,曹魏时官至太仆;第三代中的庾敳、庾峻、庾纯,出任过西晋王朝的尚书、侍中、中书令等显要官职,鄢陵庾氏已经成为中原的高门大族……
西晋末年,鄢陵庾氏因北方五胡政权入侵而追随南渡士族的队伍中,并以侨姓士族的身份加入东晋,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当时,北方世族衣冠南迁,琅琊王氏的王敦、王导兄弟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东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完完全全的门阀政治时代,基本属于门阀与皇帝共同统治天下的状态。而先后与东晋司马家“共天下”、影响力最大的门阀家族有四家:琅琊王氏、鄢陵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
把鄢陵庾氏带入辉煌的关键人物是庾亮。庾亮,字元规,姿容俊美,善于魏晋士人最崇尚的“清谈”和玄学,被捧为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于西晋与东晋之交成为庾氏宗主。
永嘉元年(307年),司马睿征辟庾亮为西曹掾。庾亮成为参加东晋建立的主要士族代表之一,与王导资历相等。出于对庾亮的喜爱和制衡琅琊王氏的需要,司马睿决定与鄢陵庾氏结亲,让自己的世子司马绍娶了庾亮的妹妹庾文君。东晋建立后,司马绍被立为太子,鄢陵庾氏成为东晋外戚。
永昌元年(322年),司马绍登基,是为晋明帝。庾亮取代王导出任朝廷要职中书监。太宁二年(324年),晋明帝平定“王敦之乱”,琅琊王氏遭遇重创。为进一步加强皇权,晋明帝扶持庾亮兄弟制衡王导,庾亮借此获得地方实权。鄢陵庾氏由此走上政治主舞台。
太宁三年(325年),晋明帝病逝,庾文君所生的太子司马衍继位,是为晋成帝。因为晋成帝继位时还不到四岁,所以太后庾文君临朝听政,庾亮改任中书令,与录尚书事王导共同执政,成为东晋实际上的执政者。
当时,对王导、庾亮维系的门阀政治构成最大威胁的是苏峻、祖约等流民帅。他们在平定王敦叛乱中立有首功,事平之后,祖约升为镇西将军,仍为豫州刺史,率其兄祖逖原北伐之众屯守寿阳(今安徽寿县);苏峻任使持节、冠军将军、历阳内史,有精兵万人。晋明帝死时,苏峻未列入辅政大臣名单,后请求提升官职,又未得到王导、庾亮应允,因而怀恨在心,自恃强兵,招亡纳叛,骄纵不法。
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庾亮不顾王导、卞壶劝阻,执意召苏峻入建康任大司农,以便解除其武装。苏峻联合祖约举兵反叛,渡江围攻建康,将建康官府衙门全部焚毁。庾亮狼狈逃奔江州刺史温峤,王导留京陪伴小皇帝司马衍。“苏峻之乱”直接导致庾文君“担心受辱,忧伤而死”,严重打击了庾亮的威望和实力,间接帮助王导稳固了地位。
建康失陷后,庾亮不得已赞同温峤,推陶侃为盟主,以击苏峻。陶侃与温峤率军6万,沿江东下,击败叛军,收复建康。王导、庾亮继续辅政。虽然庾亮因引发苏峻之乱引咎自责,主动辞职,转任地方,但还是保住了仅次于王导的士族门阀第二人的地位,并拿到了长江下游的地方实权。
咸和九年(公元334年),陶侃病死,庾亮任征西将军、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迁镇武昌,总上游强兵。咸康五年(公元339年)七月,王导病死,庾亮总算熬成东晋士族门阀的第一代言人。同年,后赵皇帝石勒逝世,庾亮部署诸将,意图北伐,遭朝臣反对。不久,重镇邾城失陷,致使北伐遇挫,庾亮忧闷成疾,于咸康六年(340年)正月初一去世。庾亮死后,庾亮的弟弟庾冰接替庾亮执政,成为东晋士族门阀的第一代言人,并与庾亮另一个弟弟庾翼内外呼应,继续维持庾氏影响力。东晋正式进入“庾与马,共天下”的时代。
可惜的是,咸康八年六月,晋成帝英年早逝。为保住外威身份,庾氏拥立晋成帝同母弟司马岳继位,即晋康帝。然而,天不佑庾氏,司马岳在位仅两年,便于建元二年(公元344年)九月死去,其年仅两岁的皇太子司马聃即位,成为东晋王朝的第五位皇帝——晋穆帝。
至此,庾氏的外戚身份失去护身符作用。更不幸的是,344年十一月,庾冰病死,345年七月,庾翼亦死,庾氏后继乏人,退出一流门阀行列,其执政地位不久由谯国桓氏取代,东晋进入“桓与马,共天下”的时代。
随后,尽管有庾炳之、庾蔚之等活跃于南朝政坛、文坛,但庾氏家族开始没落,不仅朝中少见其族人踪迹,文事活动也急剧衰落。自东汉至南朝近400年的历史中,庾氏家族历经十三代,有史可考者,共82人,实现了从寒门蓬户到豪门大族的华彩嬗变,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东晋时期,庾氏还将华夏文明传播至海外。庾翼后代庾荀悠奉旨出使高句丽,因东晋政变、庾氏家族受迫害而无奈留在高句丽。此后,数代庾氏传人相继成为高句丽名臣,庾氏也成为高句丽名门贵族。改革开放后,海内外华人寻根谒祖活动兴起,韩国庾氏宗亲团与国内各地庾氏宗亲一道多次来到鄢陵,共同寻访他们的故乡故土。
(六)阳翟郭氏:传承200年的法学世家
隆冬时节,襄城县范湖乡城上村,绿油油的麦苗长势正好。村东约300米的麦田里,有一片明显凸起。当地群众告诉我们,凸起的地方便是三国“鬼才”郭嘉之墓,“前些年,墓还在,一个好大的土堆”。
除了城上村外,郭嘉墓所在地有多种说法:有的说在河北易县,即郭嘉病死的地方;也有的说在郭嘉家乡——禹州市郭连镇的山岗上。《水经注·颍水》记载:(阳翟,今禹州市)城西有《郭奉孝碑》(郭嘉,字奉孝),侧水有《九山祠碑》。可惜的是,该碑与城上村的郭嘉墓一样,已消散在历史尘烟中。
不管郭嘉葬于何处,他都是不折不扣的颍川人,更是阳翟郭氏的杰出代表之一。东汉时期,阳翟郭氏世代专攻刑律法令,执掌朝廷司法要权200余年。其“法学世家”起步于东汉初年的郭弘,任颍川郡掌管刑律的曹掾,断狱理刑长达30年,执法公平,享有名誉,甚至被他判罪的人,对他也没有怨恨之情。
阳翟郭氏崛起则始盛于郭弘之子——郭躬。郭躬,字仲孙,从小跟从郭弘钻研法律,青年时曾给数百人讲授法律。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他被任命为廷尉正,章帝元和三年升为廷尉。郭躬审理案件,“务在宽平”“多依矜恕”,以从宽为主,能判轻刑者绝不判重刑,反对违反法律滥杀无辜,因而受到皇帝肯定、百姓称赞。
《后汉书·郭躬传》《折狱龟鉴》等典籍上,记载了郭躬办案的几个小故事,充分体现了他审理案件“务在宽平”“多依矜恕”的宗旨。
公元67年前后,奉车都尉窦固率兵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做他的副将。秦彭带兵驻扎在外,有时不经请示就依规杀人。窦固上奏皇帝说秦彭专权,擅自杀人,请求诛杀秦彭。汉明帝请公卿朝臣评判,郭躬因为通晓法律,也被招来参与评议。朝臣们都赞同窦固,唯独郭躬说:“从法律上看,秦彭该杀那些人。”汉明帝说:“军队出征,校尉一律受制于主将。秦彭既没有斧钺,怎么能专权杀人?”郭躬答:“校尉一律受制于主将,那是说校尉与主将驻扎在一起。今秦彭另率军队驻扎于别处,军情紧迫如人的呼吸,有时不容许事先禀告主将后再作处置。况且按汉朝制度,棨戟就是斧钺,秦彭的行为在法律上不算有罪。”汉明帝听从了郭躬的意见。
又有一案,兄弟俩合伙杀了人,但罪责不清。汉明帝征求郭躬的意见后,作出裁决:兄长为主犯,因为他没有教育弟弟奉公守法,判他死刑;弟弟为胁从,念其年轻无知,可将死罪免除。兄弟俩对判决心悦诚服。可中常侍孙章宣读诏书时,误说两人判的都是重刑,尚书台官员上奏说孙章假传圣旨,罪当腰斩。汉明帝询问郭躬的看法,郭躬回答:“孙章应处罚金。”汉明帝恼怒地责问:“孙章矫诏杀人,罪该问斩,焉能避重就轻,只判他交纳罚金了事?”郭躬答:“例律规定,量刑定罪有故犯与误犯之分,对于误犯的处罚自然就轻些。”汉明帝又说:“听说孙章和这两兄弟是同乡,孙章可能与他们有宿怨而故意这样做。”郭躬说:“虽然会有这种可能,但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孙章和他们有仇。王法大如天,执法量刑的事绝不能凭想象和推测来给人定罪。”汉明帝听了郭躬的话,从轻发落了孙章。
郭躬后来三次升迁,元和三年(公元86年),以耄耋之年担任廷尉,执掌全国司法大权。他感到律例过于繁密,且以苛刻严酷为宗旨,动辄就判犯人死罪,以至诛灭亲族。于是,他就将可以删改更动、以重变轻的四十一条奏明汉章帝,章帝准奏后颁布实施。
章和元年(公元87年),汉章帝大赦天下,对四月丙子日以前抓到的在押犯减轻死罪,不加鞭笞,发配金城守边,但大赦令没涉及那些抓到的逃犯。郭躬上奏说:“皇上福恩浩荡宽宏,但现今死罪已下的人都获得新生,惟独被捕的逃犯未能享受皇上的恩泽。我认为大赦令之前犯了死罪又在大赦令之后被抓捕的罪犯,都应不加鞭笞,发配金城,这样既保全了人命,又有益于边防。”汉章帝认为很对,就下诏赦免了抓到逃犯的死罪。
汉章帝年间,郭躬以年老体弱为由,多次上疏请求辞官还乡,但因他熟悉前朝各代及本朝的律例法令,朝廷始终未予放行,于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死于任所。
郭躬的后代,也都以习刑法律令为业,入仕任职,史称“家世衣冠”。他的二儿子郭蛭,亦通晓律例法令,官至南阳太守;他的侄子郭镇,少年时就随郭弘学习法律法令,因拥立汉顺帝有功,升迁为尚书令,后又被封为定颍侯;郭镇的儿子郭贺、郭桢也都官至廷尉;郭镇的侄子郭僖,学习法令例律外,还兼攻儒学,在东汉时很有声誉,入仕后官至廷尉、太尉。
据统计,自郭躬到东汉灭亡,阳翟郭氏代代精于法律,子孙中封为公爵者一人、侯爵者三人,有七人担当廷尉,刺史、侍中、中郎将等二千石的官吏二十多人,其他官至侍御史等官职的人更是多不胜数。阳翟郭氏成为名闻天下的法学世家,在中国法律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再说回郭嘉。作为曹操的重要谋士,出自阳翟郭氏的郭嘉曾担任军师祭酒——《晋书·职官》指出,“初有军师祭酒,参掌戎律”。这算是继承祖业吧,但郭嘉的功绩远不止于此。
郭嘉才思敏捷、谋略谋远,协助曹操逐袁术、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击刘备、征乌桓,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汗马功劳。《三国志·魏书》称赞他:“才智谋略,世之奇士。”初见郭嘉,与之共论天下大事后,曹操感叹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
可惜,郭嘉英年早逝。曹操亲临治丧,哀痛不已,以诗一般的精练语言道尽哀伤和惋惜:“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待到曹操遭遇赤壁之败,更是发出一声哀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由此可见,郭嘉在曹魏集团的重要地位无人可替。
编辑:杨仪 刘靖雯 校对:艾文
责编:王辉 终审:刘力华
附件: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