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圣地放光彩

2025-01-15 10:32:59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 邓雷 杨红卫 石冠兵/文 吕超峰 任江鹏/图

我要分享:

摘要:

颍川行报道组在韩非子故里禹州市浅井镇小韩村采访

清刻本《韩非子》(资料图片)

日落颍河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习近平

1月12日,颍川行报道组一行来到禹州市浅井镇小韩村。这里是战国法家名士韩非子的故乡。

小韩村中央有一座面积3000余平方米的大型文化广场,南端设置有一个舞台,中间有一个篮球场,北端立着一尊汉白玉韩非子雕像,东、西两侧安装有各种健身器材。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他的老家就在咱浅井镇小韩村。”许昌市博物馆学会副会长、禹州市政协原办公室主任李法顺对报道组说。李发顺的老家也在小韩村,对韩非子颇有研究,发表过许多有关韩非子的研究文章。

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后世人尊称其为“韩非子”或“韩子”,韩非师从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但观念与其不同,没有承袭儒家思想。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韩非身为韩国的公子,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励精图治,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遂著书多篇阐述了其法治思想,秦王读后推崇备至,仰慕已极。为了见到韩非,下令攻打韩国。韩王被迫派韩非出使秦国。然而韩非在秦国却未被信任和重用,后被李斯离间而下狱,不久死于狱中。

韩非,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其作品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韩非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死后,其法家思想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纵观韩非的故事,可谓跌宕起伏、轰轰烈烈。因何大起又因何大落,他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事?是法理约束还是专制暴政,他的思想内涵究竟是什么?

司马迁在《史记·韩非列传》中记载:“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这一记载证明,韩非肯定是王室宗族成员无误,但他到底是谁的儿子呢?

据华东政法大学原教授施觉怀的学术性著作《韩非评传》、浙江作家吴越的历史小说《韩非子传奇》中的分析,韩非应该是韩襄王韩仓的二儿子韩虮虱的儿子。

韩非的祖父,是韩襄王。韩襄王生了3个儿子:韩婴、韩虮虱和韩咎。韩国当时一直夹在秦国、楚国之间,经常被两国攻打。为向楚国示好,韩襄王把最喜爱的儿子韩虮虱送到楚国,作为“质子”。

公元前296年,韩婴病故,韩襄王要求楚国把韩虮虱送回韩国,接替太子之位。楚怀王爽快答应了,可是竟派出10万大军,一路护送韩虮虱回家。浩浩荡荡的队伍吓坏了韩国,他们强烈怀疑楚国是以护送韩虮虱回国为借口,打算乘机灭亡韩国。不然送一个人质回国,派那么多兵马干什么?

一时间,两军对垒、剑拔弩张,战争阴云密布,血腥杀戮一触即发,“主角”韩虮虱左右为难,最后只好选择逃避,趁乱悄悄溜回楚国去了。楚国找不到韩虮虱,只好撤兵。

虽避免了一场残酷战争,但自此,在楚国的韩虮虱失去利用价值,成了无人过问的“流浪儿”。就这样,流落在楚国民间的韩虮虱,隐姓埋名,娶了一个普通的民女为妻。公元前280年,韩非出生了。

据民间传说,韩非长相并不好看,而且口吃,性格内向,平时少言寡语,但聪明才智异于常人。韩虮虱临终前,告诉了韩非身世,并嘱咐他不要张扬。但韩非最终还是被楚王发现,确证身份后,楚王通知了韩国。

韩国当时的宰相是张平,也就是后来辅佐刘邦的著名谋士张良的父亲。张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应该“仁爱”,劝说执政的韩桓惠王把韩非接回来。再加上此时韩桓惠王的王位已经很稳固,也不怕这个毫无根基的少年回来谋朝篡位,就同意了。

自此,这位流落民间的王室公子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公元前253年,荀子(荀况)经过韩国去楚国,两人因此结识,韩非拜荀子为师,跟随老师去楚国学习。

此时的韩非,已经是20多岁的青年,对各类事件、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向荀子学习期间,韩非对很多重大问题,如礼与法的关系、经济发展问题、自然资源问题、人治与法治问题等,都与荀子的观点不同,并坚持自己的看法。

这自然引起荀子不满,甚至在《荀子》一书中,都从来没有提过韩非。师生关系不融洽,也促使韩非较早地离开荀子,回到韩国。

“国无常强,无常弱。”此时的韩国已经进入国运末途,对外政策举棋不定、对内制度混乱,在秦国和楚国之间摇摆,备受侵略和屈辱。

韩非深感忧虑,多次想提供自己的治国方策,但韩王根本不理睬他。无奈之下,苦闷的韩非把自己关在家里,将满腔悲愤倾泄于书案,写下《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传世文章,字数高达10万字。

如果用现代人的大白话给韩非著作重新起个名字,《帝王霸业指南》也许是最精准的。他这些呕心沥血之作,几乎都围绕“怎样做君主”这5个字做文章:君主怎样最有效率地利用臣下来为自己做事情、怎样防范臣下产生弑君篡位的野心、如何富国强兵、如何生存发展,等等。

从中也可看出,韩非虽然是荀子的弟子,思想主张却与荀子大大相反。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比较全面地总结了韩非的思想,说他“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事非”“皆原于道德之意”。意思是韩非的思想源于道家,以老子的朴素的唯物主义道论与辩证法为他的“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人南面之术”寻求哲学基础,而且开拓了道家的形下之道,此为法家博采众长之集大成者。

韩非的理论传到秦国后,被秦王嬴政热情追捧。

嬴政初见韩非部分著作,就佩服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寡人如果能见此人,与其同游谈论一番,那就是死也都无憾了!

公元前234年,嬴政为了得到人才,派兵攻打韩国,韩王连忙献出韩非息事宁人……就这样,韩非来到秦国,“无意”中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除了各项富国强兵、充实国力的建议,韩非之所以能够吸引嬴政,还在于他与时俱进的历史观。韩非认为历史在不断发展进步,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则“必为新圣笑矣”。

他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即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他还认为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

这套理论自然很令嬴政满意,一时间如获至宝,两人常常彻夜长谈。遗憾的是,到秦国后不足一年时间,刚过不惑之年的韩非就被李斯嫉恨害死。但嬴政终是在他的思想指引下,以法治国,迅速强大,最后统一天下,建立起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帝国。

据民间传说,韩非在韩国时住在今河南省西平县出山镇棠溪北岸的韩堂村,韩非死后,遗体被运回韩国,葬在故土。棠溪岸边有一处台地,当地人叫“孤坟摊儿”,据专家考证,这应该就是韩非著书之余常登临的孤愤台。

韩非留下的《韩非子》一书,不仅是集法家之大成,还是对先秦时各种学派的总结。书中许多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如“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守株待兔”等。韩非的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长河中,散发出难以估量的影响,至今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编辑 贾同岭 杨 仪 校对 刘朝隆

责编 王 辉          终审  刘俊民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