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5 10:15:12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邓雷 杨红卫 石冠兵/文 吕超峰 任江鹏/图
我要分享:
钟繇书法作品《得长风帖》(摹本)
荀淑(此图为AI生成)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习近平
钟繇:三国曹魏时期的书法巨匠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生于东汉末年,逝于曹魏时期,是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书法家、政治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还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被誉为“楷书之祖”,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钟繇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他的家族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是显赫的世家大族,父亲钟迪曾担任过郡守之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钟繇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智和勤奋好学的品质。
少年时期的钟繇,便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刻苦钻研,遍访名师,不断汲取书法艺术的精髓。在长期的实践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并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钟繇的政治生涯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早年曾历任尚书郎、阳陵令、廷尉正、黄门侍郎等职。在曹魏政权建立后,他更是被曹操所重用,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如相国府掾、大理、黄门侍郎、司隶校尉等。
在曹魏政权中,钟繇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正直的品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善于处理政务,能够洞察时局,为曹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还积极参与曹魏政权的军事行动,为曹魏的统一和扩张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曹魏文帝曹丕即位后,钟繇更是被任命为廷尉,负责审理朝廷内外的重大案件。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赢得了朝廷内外的广泛赞誉。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太傅,成为曹魏政权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钟繇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更是令人瞩目。他的书法风格独特,用笔圆润流畅,结构严谨工整,被誉为“楷书之祖”。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楷书作品以《宣示表》《荐季直表》《力命表》等最为著名。这些作品用笔圆润流畅,结构严谨工整,字形方正而略扁,笔画转折处多用圆转之法,显得圆润而富有弹性。同时,他的书法作品还注重章法的布局和整体的美感,使得整个作品看起来既和谐又富有韵律感。
钟繇的书法艺术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楷书风格被后世书法家广泛学习和传承,成为楷书发展的重要流派之一。同时,他的书法艺术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荀氏八龙:经学大儒的传奇世家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经学成为豪族入仕的主要途径。两汉之际,颍川地区出现了一批经学大儒。其中以荀淑、韩韶、钟皓、陈寔“颍川四长”最为著名,其中的荀淑及其八个儿子更富传奇色彩。
一
荀淑,字季和,颍川颍阴(今许昌市区)人,相传他是战国著名思想家荀况的第十一世孙。荀淑少有德行,博学多识但不囿旧说,乡里上下都称赞他是一个有独立见解的人,只是那些迂腐的儒生才对他有所非议。
荀淑成为有名望的学者后,仍然努力学习,十分谦虚。有一次,他在旅途中碰到黄宪,黄宪当时只有十四岁,既无名望又无地位。但荀淑从他的谈话中感到他很有学问,于是就毕恭毕敬地向他请教,谈了整整一天,还嫌时间太短,舍不得离去。临走时,他对黄宪诚恳地说:“您就是我的老师。”
后来,荀淑做了官。一次他回到家乡,听说黄宪病了,他顾不得和家人欢聚,便去伺候老师。整整在老师身旁守了两个昼夜,眼睛都熬红了。黄宪见了十分不忍,说自己年龄小,你不应该如此殷勤。荀淑说:“你是我的老师,我这样做是应该的。”荀淑这种尊师品德深深地感动了故乡的人们。
汉安帝刘祜在位时,荀淑征拜为郎中,再迁至当涂县令。后来离职返回乡里设坛讲授经学。汉末以刚毅正直著称的太尉李固、被誉为“天下楷模”的李膺等都拜在他的门下学习。
到了梁太后临朝听政时,公元144年,国内各地日食、地震频繁发生,梁太后认为上天神灵对她听政不满,才导致灾祸连连,于是诏令公卿在全国举荐贤良方正人士来朝廷策对问计。荀淑也在这次被举荐到了朝廷。荀淑在朝上与太后策对时,借天象讽刺当朝权贵,被当时把持朝政的大将军梁冀所忌恨。因此事毕后就让他去朗陵,当了个朗陵侯相的小官。虽然是个小官,但荀淑莅事明理,被当地百姓称为“神君”。没过多久,看透世态的他便弃官还乡,闲居养志。他自己的家产每增加一些,就拿出来分给宗族亲友。
二
公元149年,荀淑在家去世,享年67岁。被誉为“天下楷模”、时任尚书的李膺亲自前来为老师吊丧,称:“荀君清识难尚”。意思是荀君识见高明,人们很难超过他。
荀淑有八个儿子名为:俭、绲、靖、焘、汪、爽、肃、旉。在当时都非常有名声,被人们誉为“八龙”。荀淑死后葬在今许昌市区北郊,八个儿子在坟头各植一株柏树纪念,故荀淑墓也称“八柏冢”。
荀淑旧里过去名叫西豪,颍阴令苑康认为,过去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今荀淑亦有八子,故改其里为“高阳里”。
三
荀淑的八个儿子中,最有才学的是荀爽。
荀爽,字慈明。他自幼聪敏好学,年仅12岁便能通读《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了后称赞道:“可为人师。”荀爽在“荀氏八龙”中排第六位,若论才学,则数第一。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
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受太常赵典举荐,荀爽被拜为郎中,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上了一篇奏章之后遂弃官离去。他隐于海岛之上,后又隐遁汉水之滨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被人们称之为硕儒。
党锢解除之后,司空袁逢荐荀爽为官,不就。汉献帝即位,董卓辅政,再次征召他为官。荀爽又要归隐躲避命令,无奈官使把他看得非常紧,逃不脱只得出仕。荀爽被任命为平原相,刚走到宛陵(今安徽宣城)就又被任命为光禄勋。任职三天,又迁为司空。只用了九十五天,荀爽便位至三公。荀爽见董卓残暴,参与司徒王允谋除董卓之义举,只可惜在举事前病卒。荀爽所著百余篇文章,如今大都遗失或残缺。
四
荀悦字仲豫,是荀俭的儿子。荀悦早年失父,但自小聪明异常,年12岁,能讲《春秋》。家贫无书,然刻苦为学,博闻强记,所见篇牍,一览多能诵记,性格沉静,尤好著述。汉灵帝时,宦官专权,士人多退身穷处,不与宦者合污,荀悦也趁此托病隐居。后初被辟举为镇东将军曹操府供事,不久又迁黄门侍郎,与荀彧和少府孔融侍讲宫中,为献帝所赏识,累迁秘书监、侍中等职。
东汉末年,政归曹操,汉献帝形同虚设。荀悦志在献替,而谋无所用,乃作《申鉴》,其所辩论,通见政体,所谓为政之术,先屏四患,再崇五政的议论,为汉献帝所深喜。
汉献帝喜好读历史书,可每读班固《汉书》,即为其文繁难省所烦。就命荀悦按《左传》体例,将《汉书》加以缩编。
荀悦受命,自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开始,用了3年时间,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成书。他在《序》中指出:“立典有五志:一曰达道义,二曰章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做到这五点,则天人之际,事物之宜,灿然显著,罔不备矣。世济其轨,不损其业。”今以此五原则作《汉纪》。很明显,荀悦希望以《汉纪》启发献帝重振朝政。《汉纪》是以《汉书》为基本材料缩编而成的,故其与《汉书》一样,起始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止于公元23年王莽灭亡,共记前后231年的历史。
荀悦作《汉纪》,取材范围不超出《汉书》,只是把班固书中的志、传、表等资料,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适当地剪裁排列,融于各卷帝纪之中。全书18万字左右,约为《汉书》四分之一的篇幅。
荀悦作《汉纪》,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去“钞”《汉书》,而是在运用编年体方法的同时,又成功地加入了一些纪传体的记叙方法,这是《汉纪》不同于前些编年史书的特点。他记叙人物活动或重要事件,能突破时间界限,根据需要或补叙前因,或备述后果,或兼及同类人等事物。如记人物事迹,采用纪传史书的“人经事纬”证叙方法,以人物为本位去编排史事,从而克服了过去编年史记人不完整的缺点。所以,尽管《汉纪》篇幅小,但西汉一朝所有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典章制度等,都有条不紊地被记载下来。
再者,《汉纪》在编《汉书》的同时,还加进了一些《汉书》没有,或虽有但简而不详的史料。如西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铜马的事迹,就比《汉书》记载较为详细。
注重史论是《汉纪》又一特点。荀悦与班固眼光并非完全相同,所以在编撰过程中,他于特别加重之处,常以“荀悦曰”的形式加以申述自己的政治和史学思想。如文帝十三年六月诏“除民田租”一事,班固等多只以惠政而加称颂;而荀悦则尖锐指出当时“豪强富人占田逾制,输其赋太半,官收百一之税,民收太半之赋,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客观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
最为重要的是,自《史记》《汉书》行世后,纪传体成为撰写史书的主要形式,兴起较早的编年体反而无人过问。自荀悦《汉纪》成书起,编年体形式的著作才又稍见通行。而且经荀悦之手,更加完备,成为与纪传体共行的一种史书体裁,为我国史学发展开拓了广阔道路。其后晋人袁宏的《后汉纪》、孙盛的《晋阳秋》、南朝沈约的《齐纪》以及北宋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皆深受《汉纪》影响。所以,《汉纪》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后世人为了与袁宏所作的《后汉记》相区别,故称《汉纪》为《前汉纪》。
(未完待续)
编辑:杨仪 刘靖雯 校对:刘朝隆
责编:王辉 终审:刘力华
附件: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