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磨街乡刘门村柿饼加工
建安区椹涧乡生姜种植富农家
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
鄢陵县张桥镇裴庄村菊花特色种植
放眼许昌乡野大地,座座村居错落有致,片片棚室里生机盎然,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一幅幅“农”墨重彩的乡村振兴画卷,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尽情地铺展开来。
2024年,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五大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市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守底线,和美乡村成色足
几年前,这里垃圾遍地、杂草丛生……鄢陵县张桥镇裴庄村曾一度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近年来,通过环境整治、发展金丝皇菊特色种植,延伸产业链,以菊花茶加工、彩箱包装为龙头,裴庄村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村庄也变美了,犹如一幅美丽画卷。
“2020至2023年,我们陆续投入财政衔接资金580.75万元,新建2座加工厂房,新增彩箱生产线2条、包装生产线2条,形成了集赏花、垂钓、采摘烘烤、包装、销售及民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裴庄村党支部书记裴德功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
2024年,我市聚焦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2023年度省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考核、结对帮扶淅川县综合评价,我市均获“好”等次。加强防返贫监测,纳入监测对象7565户22296人,户均享受帮扶措施4.84个。
产业兴则乡村兴,发展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治本之策。我市着力在促进脱贫人口就业和增收上下功夫,让脱贫群众端牢端稳“金饭碗”。
把“工厂”建到社区(村),把工作送到“家门口”,建安区把促就业与民营经济发展相结合,为企业和村民牵线搭桥,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
走进位于建安区陈曹乡岗黄村的河南聚鸣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们在各条生产线上加班加点进行果蔬盒、糕点盒、果汁瓶等塑料包装的生产,装箱的货品将发往上海等地。
胡伟杰是该公司的负责人,也是土生土长的陈曹乡人。在陈曹乡党委、乡政府招商引资工作下,他将工厂从外地搬回了家乡。经过几年的发展,工厂的300多类包装产品畅销全国、远销海外,工厂的设立不仅壮大了乡村经济,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就业岗位。
我市总结推广“五岗联动”模式,推进就业帮扶、行业帮扶、消费帮扶,全市脱贫群众务工就业规模达3.74万人、脱贫劳动力持证1065人,完成省定目标的112.29%、104.02%。2024年,全省第三季度脱贫人口外出务工信息电话核查中,我市就业务工信息真实率居全省第3位。
此外,我市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全市财政衔接资金总规模6.11亿元、实施项目378个,目前已完工359个,完工率94.97%,中省资金支付率达到100%,位居全省前列。
▶产业兴,乡村振兴动能强
日前,走进位于禹州市朱阁镇的盛田农业百年粉坊,老式灶台里的炭火正旺,一口直径约2米的大锅冒着腾腾热气,驱走了初春的寒冷。
一手将装满淀粉糊的漏勺保持平衡,一手均匀地敲打着漏勺,粉条从漏勺底孔流出,成为细细长长的“银丝”滑进滚烫的热水里……漏粉是粉条制作技艺中最讲究手艺的一道工序,禹州市红薯制品生产行业协会会长、盛田农业创始人、禹州粉条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孙继周一气呵成。
“手工制作粉条非常讲究,从选薯、洗薯、剁薯、磨薯,到过大锣、过二锣、兜粉蛋,再到和粉糊、漏粉、煮粉、晒粉等,一共有18道工序。只有整套工序配合好了,做出来的粉条才能晶莹剔透、爽滑筋道。”孙继周坦言,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做粉条的,至今已经传到了第五代。
作为禹州粉条加工生产的佼佼者,盛田农业是一家集红薯种植、“三粉”加工、生态园区建设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严遵祖训“只做让自己爹娘放心吃的粉条”,是名副其实的“中华老字号”,其产品成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为做好原料把控,盛田农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为农户无偿提供红薯种苗,聘请专家指导管理,所产红薯全部收购,带动周边朱阁、古城、浅井、火龙等乡镇的12家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红薯种植3万余亩,直接带动农户560户,间接带动2800户,户均年增收两万元以上。
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村兴则国家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2024年,禹州市中药材产业纳入农业农村部特色产业集群,长葛市入选2024年全国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建设培育名单。我市加快主体培育,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8家、省级生态农场7家,新推荐13家企业增补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
与此同时,我市举办“许农臻选”年货节、“紫米杯”河南省大学生食品创意大赛,开展银企、校企对接等活动36次,“许农臻选”农业区域品牌标识成功注册,9家企业26个产品入选首批“豫农优品”名录。
▶村庄美,乡村风貌颜值靓
襄城县丁营乡横梁渡村村口的一处废旧坑塘是村里的“顽疾”,长年淤泥堆积、垃圾恶臭、杂草丛生,全面治理需要耗费大量物力、财力。
为了根治这个臭水坑,丁营乡乡派党建指导员李光普决定带领干部群众,把治理荒坑作为整治人居环境的突破口,还乡亲们一个舒心宜居的乡村环境。
清淤泥、运垃圾、硬化绿化、砌石护坡……哪一项不需要钱?钱从哪儿出?问题随之而来。
“钱不够,咱能换个其他干法!”李光普毫不气馁,积极联系返乡创业人员,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建议把坑塘包给个人,引入活水进行水产养殖。
返乡创业人员贾红甫听了李光普的提议后积极参与到废旧坑塘大改造中。“能让咱老家更干净、更整洁,村里的父老乡亲们有地儿转转、散散步,我都可高兴。”贾红甫告诉记者。
就这样,双方一拍即合,横梁渡村的废旧坑塘大改造行动正式启动,村里的党员干部、公益性岗位上的村民纷纷加入清淤、绿化等建设中,大家齐心协力,横梁渡村“小西湖”初见雏形。
同时,为了保障村民们的出行安全,建设后又对坑塘四周进行硬化、搭建护栏,进一步美化“小西湖”周围的环境。
如今,横梁渡村一派“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小菜园之景”。从废旧坑塘到“小西湖”,横梁渡村用“没钱的干法”走出了一条集美化、排涝、养殖、休闲于一体的坑塘治理新路径。
横梁渡村的改变并非个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市以生态为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美乡村。
2024年,全市开展村庄环境“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分类推进和美村、富美村、洁美村建设;新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3万户。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4.75%,超过43%的省定目标。加强土壤污染分类管理,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进养殖业污染综合治理,农膜回收率85%以上。
此外,我市新改造提升农村公路192公里,农村供水“四化”累计完成投资20.24亿元,农村燃气管网新覆盖213个行政村,175户农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全市11个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全部竣工,12家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成村级标准化养老服务站点22个。
一座座村庄干净整洁,一项项产业蓬勃发展,一个个农民笑逐颜开……沃野千里山乡巨变、向美而行。“千万工程”之伟力正从许昌大地开始不断生发、延伸、拓展,激荡昂扬。
热词:“千万工程”
名词解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是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2024年,禹州市中药材产业纳入农业农村部特色产业集群。长葛市入选2024年全国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建设培育名单。
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8家、省级生态农场7家。
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个,9家企业26个产品入选首批“豫农优品”名录。
2024年,全市开展村庄环境“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分类推进和美村、富美村、洁美村建设;新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3万户。
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4.75%,超过43%的省定目标。
我市新改造提升农村公路192公里,农村供水“四化”累计完成投资20.24亿元,农村燃气管网新覆盖213个行政村,175户农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
编辑:兰民 张鹏 校对:艾文
责编:王辉 终审:刘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