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开普检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检测线。
许昌西继迅达电梯有限公司智能机器人生产线。
许昌奥仕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员工正在焊接加工。
河南大张过滤设备有限公司成品车间。
河南许继仪表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线。
本报记者 付家宝/文 乔利峰/图
聚焦研发与创新,潜心突破关键技术,以技术革新拓展新赛道,打造蜚声世界的国际化品牌……翻开许昌专精特新企业名单,一项项填补行业空白的创新成果、一批批高新技术企业的涌现与集聚,正成为许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
日前召开的全市强招商抓项目优环境发展大会指出,当前许昌发展正处在新一轮产业布局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关键阶段,正处在新一轮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互融共促、整体提升的关键阶段,正处在经济规模和发展质量实现持续突破、大幅跃升的关键阶段。专精特新企业的蓬勃发展,彰显出许昌工业经济的韧性和活力。截至目前,许昌共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0家,全市专精特新的发展基础越发牢固,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
▶打造“绝活儿”,苦练内功有实力
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的领头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许昌,一批“身怀利器”的中小企业孕育而生、蓬勃生长,成长为细分赛道的行业“顶流”。
2月3日,在许昌魏都高新技术产业园,河南爱彼爱和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彼爱和)的气凝胶隔热片生产车间,一线人员正熟练地对产品进行上料、布料、热压、裁切……随着最后一个检验环节的结束,这些盖上检验合格章的产品,将被打包发往各下游供应商,在新能源汽车上发挥安全防护作用。
爱彼爱和总经理张光明告诉记者,靠着生产纳米级气凝胶产品这一新材料领域的“独门绝活儿”,公司成为宁德时代、宇通等重点客户的供货商,正在谋划进一步扩大产能。
许昌全市上下聚焦企业在细分领域的发展,着力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队培育体系,持续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年来,我市坚持抓大育小、梯度推进,着力促进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全面落实制造业单项冠军推荐活动、制造业头雁企业培育行动,引导企业专注主业、提升技术和改进工艺,瑞尔电气等15家企业被评为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许继电气、平煤隆基、安彩新能、黄河旋风、硅烷科技被认定为2024年度省制造业头雁企业;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持续强化跟踪帮扶和靶向培育,新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0家,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260家;大力推动小微企业升规入统,新增规上工业企业96家;围绕省设备更新政策,引导企业开展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首单设备更新再贷款项目已成功落地。
▶动能澎湃,创新发展有动力
中小企业作为制造业产业链中的重要参与者,对市场需求反应灵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中高端产业,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骨干力量。
近年来,许昌诞生了一个个行业瞩目的隐形冠军,走出了一批批名扬全国的品牌。
秘诀是什么?
专注创新,占领市场。在许昌,一批批专精特新企业正凭借长期培育具有特色优势的主导产品,取得了细分领域行业主导地位,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站稳脚跟。
日前,在位于魏都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的河南路太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路太机械),记者看到,工人们正井然有序地进行焊接等作业。车间外的场地上,整齐陈列着各种除雪、清扫等道路养护车辆。它们即将被发往全国各地,助力道路养护。
据了解,自2003年成立以来,该公司立足许昌、面向全国,专业从事环卫及公路养护装备研发、制造、销售和环卫综合服务等,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该公司研发制造的除雪设备、城市护栏清洗设备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前三位,产品和服务遍布国内30多个地区。
员工不到150人的公司,缘何能取得如此傲人的业绩?该公司董事长刘鹏表示,企业能在全国道路养护机械方面拥有一席之地,得益于围绕需求细分市场,注重个性化定制,在“业务专”基础上力求“质量精”“特色化”。在做好明星产品的同时,根据市场需要不断研发新产品,这也是路太机械的制胜法宝。目前,该公司有100多项核心技术被授予国家专利。
像路太机械一样,我市很多企业规模并不大,却站在行业顶部,发展后劲足,干出了专精特新大事业。作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关键主体,专精特新企业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提升了区域制造业发展水平,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不断成长的根本所在。近年来,我市坚持两手发力,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坚持“绿色、减量、提质、增效”,以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和企业技术改造“三大改造”为切入点,通过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等,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全市上下深入实施“创新年”行动,加强政策引导、搭建科创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服务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科技创新融合发展。
▶“好水”养“活鱼”,携手共进有活力
专精特新企业需要良好的成长土壤。
“历时4年,通过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全程跟踪服务、指导对接,国家知识产权局已批复,我们企业品牌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去年,全国仅3家企业获批,真是来之不易。”日前,提起企业取得的成绩,河南大张过滤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张过滤)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大张过滤是集生产、制造、科研、销售、国际贸易于一体的固液分离设备供应商和工程方案服务商,是我国中西部规模最大的压滤机生产基地,也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我市节能环保装备及服务产业链盟会长单位,近年来,大张过滤在各级各部门的帮助下,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智能升级,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当初,我们来到许昌时,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终于有了扩大产能的生产基地,担心的是不了解许昌的投资环境。没想到项目从签约到落地,仅用了不到3个月。许昌优良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了成长发展的‘沃土’。”张光明深有感触地说,作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他们将持续以技术创新引领产品迭代升级和行业变革,保持气凝胶新材料行业领军地位,为推动许昌经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这是我市厚植专精特新企业成长沃土的缩影。我市树立“企业为上、企业家为要、企业发展为重”的发展理念,积极为企业发展创造便利条件、营造宜商环境,让企业发展“如鱼得水”。
我市先后出台《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奖励政策》《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许昌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方案(2023-2025年)》等,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创新能力提升、协作配套强链、质量品牌创优、知识产权促进、数字化赋能、金融活水滴灌、暖心助企服务、法治护航、企业家素质提升等十大行动,着力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我市在“万人助企联乡帮村”工作中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重点关注和倾力倾心服务,并健全领导分包、“白名单”等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六项对接”活动,强化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出台了许昌银行保险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措施及支持企业上市挂牌奖励政策,健全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一年来,我市积极为企业争取政策资金,帮助151家企业争取上级奖补资金1.02亿元,对142家在2023年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企业奖励资金3590万元。深入开展“万人助企”活动,收集办结企业问题1952个,办结率达99.7%,切实帮助企业打通发展痛点、堵点。开展政策宣讲活动82场;举办产销对接活动46场,达成合作协议12.7亿元;召开政银企对接会93场,为企业争取银行授信192.25亿元;开展产学研对接24场,6家企业与西安交大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展智能化改造对接12场,惠及企业450家;开展人才对接450场,帮助4379家企业招聘近4万人。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强化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对全市工业企业进行分层分类分级指导,坚持动态管理和精准服务,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发展上解忧、政策上解惑、帮扶上解渴,挖掘筛选一批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的企业进行跟踪指导、定向培育,持续推动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不断壮大、能力不断提升。
热词:专精特新
名词解释:专精特新是国家为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而实施的重大工程。
全市共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0家
2024年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2家
一年来,我市积极为企业争取政策资金,帮助151家企业争取上级奖补资金1.02亿元,对142家在2023年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企业奖励资金3590万元
编辑:杨仪 张鹏 校对:樊迎喜
责编:杨仪 终审:刘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