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历经百余年传承,霍庄村社火道具已占据长江以北70%以上的市场份额——

探访“中国年味制造村”

1月15日,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村民正在制作龙头。本报记者 乔利峰 摄

竹篾在手中翻飞,匠心独运;几十种颜料轻点,浓淡相宜。

“从龙年冬月开始就进入销售旺季,可再忙也不能少工序,目前订单已经排到了蛇年正月十五,都是加班加点往前赶。”1月16日,在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00后”村民霍云龙一边说着“甜蜜的烦恼”,一边忙着装饰正在制作的狮头。

在霍庄村,同霍云龙一样,村里老老少少一大早便“各司其职”忙个不停。他们忙活的,也正是在这个村子里传了160余年的老手艺——社火道具制作。

俗话说:“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难过年。”霍庄村不表演社火,却是一个社火表演绕不开的地方——其社火道具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清代中后叶,目前已传承七代,被誉为“中国年味制造村”。霍庄村党支部书记霍军政说:“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孩子,全村80%的人都在做这一行。”

霍军政介绍,经历百余年的传承,当前全村制作的舞龙、舞狮、舞扇、盔头、髯口、戏服等共有30大类400多个品种,已占据长江以北7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远销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在村民霍浩然的家中,华美威严的龙头和各式各样的原材料摆满院子,等待着发货和组装。

“从小就看家里制作花灯、飞龙和舞凤,后来想着如果让飞龙和舞凤真正飞起来,那就更好看了。”作为土生土长的村里人,今年28岁的霍浩然专门成立了飞天社火工作室,将现代科技元素融入传统社火道具之中,为传统的飞龙舞凤搭载上无人机技术,实现了他的社火道具“飞天梦”。

采访时正聊得火热,记者一行正好碰到从山西过来的客户。来自山西晋中的王强说:“我是带着任务来的,这次不仅要把飞龙带回去,还要把飞行的技术带回去。”他介绍,他们是在网上看到了霍浩然的社火飞天视频,专程赶过来学习、购买,回去之后打算在平遥古城进行飞行表演,为春节再添一份年味。

“霍庄村社火道具制作能够长盛不衰,这批年轻人很关键。”霍军政表示,目前,村里有280余户村民从事社火道具生产和销售,像霍浩然这样的年轻人占比超过80%。

“原汁原味传承、与时俱进创新”,在霍庄村,年轻人挑大梁,不只是让农耕文明记忆的“乡愁”有了寄托,也让这门老手艺焕发出浓浓的“青春范儿”。

“90后”霍帅兵将传统工艺用于汉服生产,在共创“中国式浪漫”中,成功“解锁”老手艺的新商机;23岁的陈佳豪除了用老手艺做龙头,还通过直播推广社火文化,让社火道具制作“见人见物见生活”;在舞龙制作专业户陈阳家的库房里,各色社火龙产品依墙而立,而“夜光舞龙”正是专门为社火夜间表演“量身定做”的……

从老一辈“跑断腿,磨破嘴”找销路,到如今坐在家中“卖全国”“卖全球”,霍庄人正在把这项传承千年的技艺转化为发展的硬实力。该村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走在霍庄村的街道,两旁的“霍庄社火”旗子猎猎作响,村口的物流车井然有序地装载着社火道具。这段时间,霍庄村每天运往全国各地的快递近万件。“我们坚持党建引领促振兴,积极谋划打造了98亩的社火产业园区,主要是通过‘社火产业+电商+物流+文旅’相融合,进一步提升社火产业发展水平,让霍庄的明天更红火。”霍军政说道。

夜幕降临,霍庄村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村落上空,正飞行调试的新产品黄色凤凰和红色长龙非常亮眼,盘旋飞舞的姿态不时引发孩子们的欢呼。浓浓的年味里,欢快的笑声中,霍庄人有了更多新期待。



编辑 王辉 张鹏        校对 张良

责编 贾同岭        终审  刘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