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超市选购熬制腊八粥的食材。
核心提示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当熟悉的童谣在耳边响起,空气中弥漫着丝丝甜味儿。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古称腊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
2021年5月24日,“腊八节习俗”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腊八节显然不是一碗粥所能概括的。那么,在许昌过腊八节有啥习俗呢?
一碗腊八粥 满满仪式感
糯米、红枣、花生……1月3日,在市区一家超市的粮油柜台前,市民赵凤英挑选了多种熬粥食材,准备腊八节当天给家人熬一锅香喷喷的腊八粥。“过腊八节一定要喝腊八粥,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这是过节的仪式感!”赵凤英笑呵呵地说。
熬腊八粥有啥讲究呢?许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韩晓民著有《民间记忆》一书,其中记载了腊八节习俗和腊八粥的熬制方法。
据史料记载,宋朝时期腊八粥已非常盛行。腊八这天,朝廷、官府、寺院、民间都熬粥喝。官家奢侈,熬粥的原料讲究,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等。熬粥的工艺也渐渐复杂,腊月初七晚上开始洗米、泡果、剥皮、去核,半夜煮上,微火炖至腊八清晨,熬出的粥自然非同一般。
官方提倡,民间自然纷纷效仿,什么粳米、糯米、山药、山楂、豆沙、枣泥,凡是美味,尽可入粥。起先有“七宝五味粥”,后来熬出“八宝粥”,更有甚者,先将果子雕刻成动物形状和各种花样,然后放在锅中熬粥。
民间多在腊八早上喝腊八粥,熬粥的原料主要是花生、麦仁、大米、小米、红豆、绿豆、枣、核桃仁等,有的还加入葡萄干、玉米等。
时至今日,家家户户熬制的腊八粥不尽相同。根据个人喜好,腊八粥里通常会加入大米、小米、糯米、红豆、绿豆、红枣、花生、莲子等,汇集一堂,寄托着“合聚万物、调和千灵”的美好寓意。以至于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中提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满载人们对新年和团圆的美好期盼。
腌制腊八蒜 过年配饺子
每到腊八节,腌制腊八蒜就成了很多家庭的“必修课”。
“腌制腊八蒜简单,原料就是食醋和大蒜。腊八节腌上,过年配饺子吃,爽口美味,根本停不下来!”1月3日,市民蔡丽娟在集市上买了一袋大蒜,准备腊八节当天腌制腊八蒜。
每到腊八这一天,不少许昌人都会买一堆大蒜,处理干净后,放在瓶子或坛子里,倒入大量的醋一直到完全浸没所有的蒜,然后密封起来放在阴凉处。腊月初八腌上,过年的时候腊八蒜就能吃了。
细心的吃货可能会发现,自家腌制的腊八蒜有的绿,有的不绿,有时候本已经变绿的腊八蒜还会变黄。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说,腊八节当天腌制腊八蒜才能变绿,那么,大蒜变绿真的会挑日子吗?
有研究发现,蒜瓣变绿的温度一般在10℃至15℃为宜。腊八蒜只有腊八这天腌制才能变绿,其实是误解。因为只要环境温度和醋酸浓度达标,蒜瓣就能逐渐变色。蒜瓣颜色一旦变绿,就需要在0℃至4℃的低温条件下贮藏。一旦温度过高,蒜中绿色素的降解速度就会加快,不仅质地变软,颜色也会逐渐变黄或变浅。
腊八蒜腌制大约15天,蒜瓣就会变绿,腌制40天左右,蒜瓣由绿变黄。所以,正确腌制15天至40天的蒜会呈现绿色,而腌制22天才是腊八蒜颜值最高的黄金时间。一般来说,大蒜腌制25天后,颜色会逐渐变黄变浅。
用优质的、醋酸浓度较高的醋,腌制腊八蒜效果更好。很多人习惯用米醋腌制腊八蒜,因为米醋颜色淡,不易对腊八蒜染色。如果用陈醋等颜色比较深的醋,则会对腊八蒜造成染色,使腊八蒜看起来较黑,这是正常现象,不影响食用。
腊八节过后 春节倒计时
关于腊八节的起源,学术界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古代的腊祭仪式为其雏形。
在古籍中,“腊”常见的有三种解释:“腊者,接也”,寓意新旧交替;“腊者,同猎”,指用猎物祭祖敬神;“腊者,逐疫迎春”,寓意攘除灾祸、迎接新春。在古代,“腊鼓鸣,春草生。腊鼓动,农人奋”,腊鼓一响,春草生长,迎接新春,催促农事。如今,热乎乎的腊八粥仍在提醒人们“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无论是熬腊八粥还是腌腊八蒜,都彰显着腊八节的仪式感。春节包饺子,元宵节赏花灯,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庆祝节日的形式越丰富,文化内涵就越彰显,人们过节的兴致就越高涨。
“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八是一个节点,意味着春节快到了。从这天起,很多人的计时方式自觉切换成农历,并正式进入忙年阶段。家家户户开始张罗过年事宜,赶大集、扫庭院、杀年猪……把每天要做的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如果将春节比作一曲“交响乐”,那么从腊八节旋律骤起,随后小年祭灶等音符接续响起,直至除夕夜达到高潮。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过了腊八节,年味儿开始在大街小巷氤氲,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着最“接地气”的春节文化。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国传统节日根植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无比亲切而具象的方式,赋予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让我们在每一个温暖的节点都能回首过去,展望明天!
编辑:李炎 刘靖雯 校对:赵欣
责编:王婵 终审:刘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