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我上春山 约你来见

我上春山 约你来见

襄城县风筝文化节

核心提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一年四季中,人们对春的情感总是格外特别。春的到来伴随着新生,感受春天便是感受生命的力量,体会延续生长的意义。

那么,许昌人的迎春仪式有哪些?在这个早春时节,请跟着记者一起来看看……

【春之盼】

风筝翩飞报春来

随着天气转暖,人们闷了一个冬天后,开始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心情。近日,有不少市民开始在户外放风筝,享受惬意的早春时光。

“我从儿时就喜欢放风筝。”今年70岁的风筝爱好者王民生告诉记者,没有风筝的春天,算不上春天。

2月23日恰逢周末,公园里、草地上多了许多“追风筝”的身影,孩子们在这里奔跑,风筝成为春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让许昌的天空热闹了起来。

风筝,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最初的作用是军事上传递消息的工具,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玩具。

《询刍录》记载: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五代时李邺于宫中制作纸鸢,引线采风为对,后于鸢首以竹为笛,风入笛管发出悦耳之声,好似“筝”鸣,俗称风筝。起初只限于王公贵族的才子佳人玩赏,到了宋代以后,才成为民间群众喜爱的一种活动。

许昌民间很早就有制作、放飞风筝的传统习惯,春风里追逐风筝、嬉戏春风,不仅可以带给人轻松愉悦的心情,还可以让人感受到风筝文化的古朴与新颖、厚重与轻灵,使人们的心情得以释放。

其中,襄城县的风筝文化节起源于1985年,是襄城县依托农历二月十五首山乾明庙会组织举办的,后来每年农历二月十五都会举办风筝比赛,参赛的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2011年“二月十五乾明寺庙会”被列入许昌市八大节庆文化活动之一,2016年“二月十五乾明寺庙会”被录入许昌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试立御河桥上望,纸鸢无数夕阳中。”这是清代人的诗句,它说明春风一到,天空中就飘起了漫天的纸鸢,仿佛启动了一场“全民迎春仪式”。

【春之食】

每一口都是诗与远方

“尝鲜无不道春笋”,春天是值得珍惜的美食季。从竹笋、肥鸭、春野菜,到香椿、樱桃、青团,春天里的食物千百年来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一句一美食”,每一口都是诗与远方。

“今天,妈妈用韭菜、香菜摊煎饼,真好吃!”尽管还不到二月二,市民刘娟就提前尝鲜,品尝属于春天的美味。

很多市民知道,立春时节有“咬春”的习俗。据晋代《风土记》记载,五辛盘含葱、蒜、韭菜、油菜、香菜这些重口味食物,人们相信辛辣之物能疏通体内淤积的浊气,特别适合乍暖还寒的早春。

随着时代变迁,物产逐渐丰富,五辛盘迎来了它的升级版——春盘。大诗人杜甫就在《立春》里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由此可见春盘在当时已经流行起来了。从宋到明清时期,立春吃春饼的习俗日益盛行,甚至晋级出更精致的春卷。

此外,随着雨水时节的到来,万物生长,各种美味野菜争先探出“脑袋”。周末,市民王桂荣来到田野里采摘野菜。“挖荠菜时,尽量挑选没花蕾的,这样的鲜嫩、好吃。”王桂荣说,生长在树林里、河坡上的荠菜更鲜嫩一些。

荠菜是一种常见的野菜,多生长在田野、路边。它味道清香,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另外,蒲公英不仅是一种美丽的野花,也是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尿的功效。

有网友总结了许昌适合挖野菜的场所:许继大道西段(5路公交车终点站)附近的桃树林、周庄水厂周围;高速公路许昌南出口附近的林地;沿着清潩河向北,过了北环,河堤两侧的林地和坡地;顺着永昌东路向东,下穿京港澳高速公路,至东城区马庄附近等。

【春之趣】

游春踏青乐趣无穷

踏春,看花,放风筝,这里有一切关于春天美好的元素……漫步于此,花草树木与虫鱼候鸟便心照不宣地在此邂逅。

春游古称踏青,是中国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活动,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春季佳节“上巳节”。

古老的“上巳节”实际上是一场全民膜拜春天的盛会,后来代有传承。即使由于时间的重叠,上巳节与寒食节一样被清明节收编,但逢春“踏青”的习俗依然被保留下来。

春天里,赏花、踏青成了一项全民活动。“二月天杨柳醉春烟,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最美是人间四月天……”许昌的春天,繁花似锦,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初春的梅花绽放,到樱花、海棠等花朵相继绽放,每一处都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

在这个季节,许昌的花儿仿佛是为了迎接每一位热爱生活的人,它们绽放的不仅仅是美丽,更是春天的希望与活力。

我市还发布了10条适合春游的路线,比如一路繁花踏春游、宜居花城休闲游、三国文化体验游、钧瓷瑰宝奇妙游、登山健身赏花游等线路,让你在许昌轻松玩转整个春天。

【春之会】

因亲情和文化而精彩

2月22日农历正月二十五,是河街乡南岸社区一年一度的春会。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设宴招待亲朋好友,非常热闹。

“春会是亲戚、朋友团聚的好时机,赶春会对我来说可是一件大事,年年都忘不了。”王秀军说。

春会也叫古会,顾名思义,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集会。春会也是农耕文化的遗存,春种秋收是自古延续下来的农耕习俗。

到了春天,人们需要购买农具等生产资料,春会自发形成。虽然社会在发展,生产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但春会依然是一个热闹的消费场所,它的一些原有功能依然存在。

古时农村人赶会、赶集,多是为了买卖生产生活用品。如今,农村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迅猛,每个村都有超市,想买日常生活用品根本不用出村。

春会之所以一直能延续下来,就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感情的平台,通过“赶会”联系深厚的亲情。

赶春会、吃春菜、踏春山……一系列与春天紧密连接的生活方式,都是时令仪式文化的展示,人们在这其中领略生活的美好、自然的奇妙,感受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到春天里去吧!我们会在山花烂漫处相遇!

编辑:李炎 刘靖雯          校对:赵欣

责编:王婵             终审:黄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