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探索推进“开门办院” 绘就儿童幸福底色

儿童福利工作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民生厚度、政策温度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做好新时代儿童福利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近日,在2025年全省民政工作会议、全省儿童福利工作会议上,我市探索实践儿童福利机构“开门办院”的做法作为亮点工作得到充分肯定。

近年来,为推动儿童福利机构提质转型,不断夯实儿童福利保障基础,我市秉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围绕完善精细化、多元化服务体系,优化儿童福利机构内部服务管理功能,实施“开门办院”,探索关爱服务新路径,为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筑牢坚实屏障,绘就幸福底色。

惠民惠童构建“幼有所护”服务体系

“今天是周末,我们要做清蒸鲈鱼和鸡块炖土豆,谁来帮妈妈一起做呀?”“我!妈妈,我来帮您洗菜。”3月30日,在市社会福利院莲城家园里,“爱心妈妈”拿出准备好的食材,带着孩子们一起做周末午餐。

一直以来,我市坚持将特殊儿童照护服务作为工作重点,从精细化入手,探索家庭养育模式,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持续提升“幼有所护”服务水平。莲城家园就是我市构建的“幼有所护”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为了让孤残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2016年,市社会福利院筹备“莲城家园”类家庭养育项目,招募爱心父母入住,营造贴近正常家庭的成长环境,护理人员、院内医护、生活老师、社会工作师等协同合作,从科学喂养、膳食优化、智力培育引导、医疗保健、心理健康等方面,持续关注并满足孤残儿童的情感需求,促使其形成健全人格,共同守护他们的成长之路。

另外,我市还根据孩子年龄及身体状况,将他们分为多个班组,并采用个性化分级分类护理模式,实现照护养育工作精细化、精准化;建立机构内儿童“一人五档牵一生”管理模式,健全儿童抚育、康复、教育、社工、医疗档案电子信息系统,记录孩子成长全过程。

为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我市还建立“时间储蓄”奖励机制,将机构内护理成效考核与爱心激励有机结合,对在精细化养护中表现突出的护理班组实行“爱心积分”兑换“奖励性假期”,推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积极探索筑牢“残有优教”融合基础

在唱游与律动课堂上,老师将幼儿特点与乐器、游戏有机结合,引导孩子感知音乐节奏,感受音乐之美;在认知训练课堂上,老师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在开动脑筋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世界,提升自身认知理解水平;在烘焙课堂上,老师带着幼儿学习美食做法,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提高生活技能和自身价值……在市社会福利院培智学校,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与特殊孩子相处,老师除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更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与恒心。这些年,福利院一直在积极探索,为孤残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市社会福利院院长侯丹说,2020年,市社会福利院在全省开成立机构内公办培智学校的先河,实施九年一贯制公办教育,坚持“康教护”一体化,开设以学生缺陷补偿、能力开发为主的特色校本课程,用形式多样的课程体系和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打破“残障”和“融合”壁垒,实现了适龄儿童学籍管理、均等义务教育“全覆盖”。去年,市社会福利院对外发布招生简章,全面启动“开门办院”,目前已招录社会走读生6名。

此外,市社会福利院还统筹培智学校教学资源,整合社工师、康复师等专业力量,将服务对象拓展到非机构内事实无人扶养儿童、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为他们开展“一对一”上门服务与评估指导,提供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服务。去年,我市共开展“送教送康”上门服务29次,指导成年孤儿安置就业12人,纳入公租房保障7人。

延伸服务兜实“弱有所扶”幸福底线

“你感觉其他小组成员有哪些优点?请大声说出来。”3月27日,市社会福利院(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前往襄城县十里铺镇开展关爱服务活动。

对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加强关爱保护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儿童个人成长和家庭幸福。近年来,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以及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等工作,我市积极拓展服务维度,探索关爱服务有效路径,通过购买服务引进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以示范乡“先行先试”为引领,开辟基层未保“示范带动”工作新路径,目前已入户走访2904户,摸底排查留守和困境儿童1088名,落实规范建档1012份,推进“一人一档案”“一案一对策”“一策一跟进”精细化管理机制落地生效。

我市还指导县级民政部门及时对试点进行过程和结果评估,总结经验做法,通过示范点辐射带动,链接乡(镇、街道)未保站点和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资源,逐步构建起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化全方位救助保障体系。

针对儿童安全、医疗、心理、社会融入等多元需求,市社会福利院(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引入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双重介入服务模式,探索儿童心理个案、成长发展小组等服务模式和技巧,开办“许童成长护翼启航”视频讲堂,开通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专线“3169595”并接入“12345”政务服务便民平台,打造“呵护幼苗守望成长”等服务品牌,开展“情绪急救”等特色服务活动,构建基层未保“多元共治”服务新格局。

整合力量打造“儿童友好”成长空间

针对儿童个体差异和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特点,依规合理设置相对独立的生活区域;升级现有游乐设施,着力打造高度契合儿童实际需求、充分满足其身心发展的户外活动空间……为给孤残儿童营造温馨舒适、健康成长的家园环境,市社会福利院深挖内部潜力,扩大服务半径,整合专业设施设备与师资力量,不断营造涵盖教育、康复、生活照料等功能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儿童友好环境。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市社会福利院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发展理念,建立工资增长机制,广泛吸纳专业人才投身儿童福利事业,鼓励并推荐养老、孤残等领域的技能人才踊跃参与省级及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提升服务团队的专业素养与服务水平。目前,市社会福利院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达119人,其中37人持有教师资格证,46人拥有社工证,孤残儿童护理员持证率超过95%。

为进一步优化市社会福利院资源配置,我市还大力推进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持续扩大培智学校招生范围,积极发挥未保中心职能,增设床位50张,重点收住市辖区内重残重疾未成年人,并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投入,优化机构内集中养育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服务内容,让兜底救助保障更精准、层次更多元、服务更贴心。

“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工作体系,持续探索推进‘开门办院’,让更多困境儿童、留守儿童享受到优质服务,推动我市儿童福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编辑:李梦源 刘靖雯       校对:孙辉

责编:毛志刚         终审:刘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