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街变身“味道里”
“老板,来一碗胡辣汤”“要一个菜馍”……4月13日早晨,市区引龙街与聚奎街交会处,卖包子、油馍、胡辣汤的小吃摊一个挨着一个,来吃早餐、品美食的市民和游客摩肩接踵,小小的街道人声鼎沸,洋溢着浓浓的烟火气。
“肉盒,焦热……”77岁的马建华一边制作肉盒,一边扯开嗓子叫卖。在她的摊位前,几名顾客正排队等着香喷喷的肉盒出锅。
“我在这里卖肉盒40多年了,近段时间,这几条街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很多外地游客专门来品美食、拍照片、拍视频,百年老街成了‘味道里’,人气越来越旺了……”马建华高兴地说。
在许昌人心目中,引龙街是一条地地道道的美食街。引龙街东西走向,西段与察院西街交会,东段是十字路口,北、东、南三个方向分别是聚奎街、文会街、文昌街。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引龙街等街道名称的由来有着美好寓意。
《许昌文史资料》记载:许昌旧有文昌阁、奎星楼、文明寺,以此命名的街道有奎楼街、聚奎街、文昌街、文明街(今察院西街)、文会街、引龙街,皆位于许昌城东南隅,寓意“紫微照临,奎星提斗,辅文会友,科甲连绵,振兴许昌一代文风”。
引龙街形成于明清时期,曾是老城重要的商业街之一,1933年《许昌县志》已明确标注位置,街道格局延续至今,与东大街、聚奎街等共同构成东街区域,历史上尚武传统浓厚,民国时期曾有武术名家在此授徒,形成独特的武术文化氛围。
“聚奎”寓意汇聚文运,“奎”指奎星(二十八宿之一),象征文运昌盛。许昌为汉魏故都,聚奎街受三国文化影响,是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街区,曾为文人、商贾活动之地。
时至今日,百年老街悄然发生变化。“来‘味道里’,赏河景、逛老街”“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从察院西街拐入引龙街,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几行大字。
“味道里”位于魏都区老城核心,以引龙街、文会街、聚奎街交会处为中心,辐射周边街巷。这里紧邻曹丞相府、春秋楼等三国文化景点,与护城河景观带仅百米之遥,是许昌“曹魏古城”文旅规划中“历史+美食”融合的示范街区。
在许昌,如果你想吃烧鸡、涮羊肉、炝锅面、壮馍、油酥火烧、油茶、胡辣汤、水煎包等美食,来“味道里”可“一站式”满足你的愿望。
“味道里”既指街巷中绵延百年的烟火滋味,亦暗含在街巷里寻味生活的意境,历史上曾有“海家大院不是院,文会小桥通古今”的典故。
海家大院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深宅大院,而是由宰牛巷、老硝坊、长工楼等建筑组成的开放式聚落。
与海家大院的烟火气相映成趣,是文会街上的文会桥。这座明代石桥横跨护城河,桥东曾立文昌阁,桥西是烟火市井,附近街区依托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商贸街巷,逐渐发展为文人雅士和市井百姓的美食聚集地。
“目前,附近街区已完成一期改造,几条老街盛装以待,‘味道里’以最诚挚的热情欢迎市民和游客到来。希望在2025许昌三国文化旅游节期间,大家能在老街收获一段独特而美好的回忆,尽情领略三国文化的魅力!”东大街道兴隆社区党总支书记马梦鸽说。
编辑:李炎 侯丹阳 校对:赵欣
责编:肖涛 终审:杨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