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政策落实的“执行者”、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民情民意的“联络员”、服务居民的“贴心人”……禹州市近200名社区工作者“拧绳聚力”,共绘基层治理“同心圆”——

建强社区队伍 赋能基层治理

开栏的话: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治理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即日起,本报推出《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专栏,深入报道各地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省委、市委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进展、成效,全面展示许昌抓党建、强治理、保安全、护稳定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4月22日,一个普通工作日,禹州市的社区工作者开启了忙碌的一天:

“创业补贴、贷款支持、见习岗位……有想找工作、开门店的家人们看过来。”看到最新的就业创业政策,颍川街道恒达社区的社区工作者冯瑞培赶忙将其转发到社区微信群中。

“有时候,邻里之间闹点不愉快很正常。大家都把话说开了,很多矛盾就能迎刃而解。”在夏都街道阳光社区,社区工作者刘晓燕正耐心地调解一起邻里纠纷。

为克服本领恐慌,钧台街道金湾社区的社区工作者许乐始终不忘主动学习,《社区管理》《如何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如何做好社区调解工作》等书籍让她常看常新……

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工作者。一个个寻常的工作场景,是禹州市近200名社区工作者当好政策落实“执行者”、矛盾纠纷“调解员”、民情民意“联络员”、服务居民“贴心人”,“拧绳聚力”共绘基层治理“同心圆”的缩影。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城市社区建设需要,去年以来,禹州市把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作为城市基层治理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吸纳高等院校毕业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编在岗的副科级以下工作人员等加入社区工作者队伍中,为推进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夯实了人才支撑。

能不能选优配强综合素质优良的社区工作者,直接影响着社区治理水平的高低。工作中,禹州市锚定“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的标准配备这一目标,动态核算禹州市25个城市社区的社区工作者缺口数,坚持严格政治把关、严把资格条件、严控岗位比例、严肃招考程序,吸纳了一批高等院校毕业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等加入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同时还从市直事业单位在编在岗的副科级以下工作人员中公开选调60名城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这样一来,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真正热爱社区工作的人员也走上了合适岗位。

社区工作者身处基层一线,直接面对居民群众,承担着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民情联络、服务提供等多重职责。锻造一支政治觉悟高、专业素养好、服务能力强、居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强化教育培训必不可少。该市紧扣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和履职能力提升需要,持续组织推动社区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强化群众工作、组织动员、依法办事、矛盾调解、应急处突、协调沟通、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训练,每年定期举办城市社区工作人员培训班,邀请省委党校教授、省内高校专家、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等进行授课,培养造就了一批“社区工作精英”,持续为社区治理赋能提质。

对于社区工作者,既要严管,又要厚爱。为此,该市设定薪酬构成和岗位等级薪酬标准,除具有公务员、事业编制身份的人员外,适用以“三岗十六级”为基础的薪酬体系,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工证”资格考试,对考取相应职称的分别给予每月300元、500元、700元不等的补贴;另外,坚持把优秀社区工作者培养成“两委”干部,把优秀“两委”干部培养成社区党组织书记,注重从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中选拔街道领导干部,并加大在社区工作者中推选“两优一先”的力度,有效激发了社区工作者的干事创业热情。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下一步,我们将在‘招得来’‘留得下’‘干得好’上持续发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在基层治理的广阔天地中大放异彩。”禹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编辑:毛志刚 李铁凤  校对:张良

责编:肖涛             终审:刘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