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夏日的襄城县汾陈镇半坡店社区绿意葱茏、安静祥和。村东寨门外,一座红石桥横跨一条一米多宽的壕沟,壕沟向东西方向延伸。
“我们村是千年古村。清朝末年,当地群众为保护自身安全在村子周围垒起了高高的寨墙,这座红石桥是当时进出村寨的唯一通道。”当日,半坡店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创科指着红石桥说,襄城抗战史上较有影响力的半坡店抗日阻击战就是在这里打响的。
“半坡店抗日阻击战发生于1944年,由抗日部队和白书奇领导的抗日农民游击队共同抗击侵犯襄城的日军。”襄城县党史和地方志史志研究室主任宋惊涛介绍。
白书奇,1916年出生在襄城县范湖乡秦寺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爱憎分明,富有正义感。1931年,15岁的白书奇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此后经过反“围剿”战斗和长征的洗礼,成长为一名坚强的红军战士。
1943年春,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白书奇回到家乡,决心组建一支革命队伍,组织群众进行抗日。然而,在与襄城茨沟的联络中,白书奇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直到日军进犯中原时才被释放。出狱后,白书奇更加坚定了组建抗日农民游击队的决心。他多方奔走,广泛联系狱中难友,在襄城县范湖乡建起一支农民武装——白书奇抗日农民游击队。
抗日农民游击队成立后,白书奇想方设法招兵买马,储备枪支弹药,不断壮大队伍。平时,白书奇十分注重对队员们进行爱国主义和军事理论教育,不但带领队员们进行军事训练,提高他们的作战本领,还给队员们宣讲抗日救国道理,加强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随着更多青壮年的加入,1944年年底,白书奇抗日农民游击队发展到130余人,有100多支枪,主要在襄城县东部、西北部一带的广大乡村活动。
1944年冬,日军向襄城汾陈进犯。白书奇领导的抗日农民游击队和抗日部队侦察到日伪联军西犯必经半坡店方庄村寨内的消息后,预先在村东寨外壕沟处设伏。当日伪联军行进到红石桥附近时,早就埋伏在此的抗日部队和抗日农民游击队同时开火,向日伪军猛烈射击,成功打退敌人的进犯。为防止日军增援反扑,白书奇率领抗日农民游击队撤离转移。
从1944年冬到1945年夏,白书奇领导的抗日农民游击队多次夜袭日伪军,配合八路军打伏击战,打死、打伤日伪军数十人,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争士气。
“抗日战争时期,白书奇领导的抗日农民游击队配合抗日部队在襄城县西北部等地开展的一系列抗日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更加坚定了襄城人民的抗日决心和意志,彰显了襄城人民面对列强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在襄城抗战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宋惊涛说。
山河为碑,历史做证;硝烟已散,精神永存。如今,半坡店社区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和学生到这里学习党史、缅怀先烈。伟大抗战精神早已成为襄城儿女的精神底色,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编辑:孙学涛 张鹏 校对:张良
责编:杨仪 终审:黄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