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热浪袭城,我市连续多日发布高温预警。持续的高温热浪,既是对城市运转系统的“烤”验,又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综合测试。面对一轮又一轮高温天气,我市直面挑战,以科学的调度、柔性的服务、昼夜的坚守,勾勒出新时代城市治理的动人图景。这里的每一滴汗水,都浸润着为民初心;每一次服务,都传递着城市温度;每一份坚守,都书写着文明答卷。今天本报推出特别报道,聚焦高温下的坚守与呵护,一起感受许昌这座城市的民生情怀与责任担当。
迎战高温,“烤”验保供电
本报记者 孙江锋 通讯员 焦永生 文/图
7月15日上午9时,在城区许州路10千伏电力施工现场,许昌供电公司配网分公司带电作业班的施工人员正进行着一场与高温的“硬仗”——更换环网柜。这是提升该区域配网遥控、遥测、遥信能力,迎战夏季用电高峰的重要一环。
上午9时,穿上黄色绝缘服,戴上黄色头盔和护目镜,坐上绝缘斗臂车,两位“小黄人”奔向了十几米高的电线杆。35岁的李兵是这次任务的一员,他负责电缆头引线带电解除和带电恢复连接工作。
绝缘斗臂车缓缓升空,将李兵和工友王岩送至15米高空的电杆顶端。此刻,电缆头引线被晒得滚烫,两人蜷缩在0.5平方米的操作斗内,近10公斤的橡胶绝缘服像“移动桑拿房”,内部温度比外界高6℃。狭小的操作斗内,两人如同置身于烤箱中,汗水不断从额头、后背和手臂渗出,瞬间浸湿了绝缘服里面的衣服,贴在背上。
验电、设备绝缘遮蔽、用绝缘工具拆卸引线……骄阳炙烤下,王岩和李兵的汗水顺着脸颊流到脖子、流进前胸后背。
“汗水流进眼睛就眨眨眼,绝对不能用手擦。”李兵紧握绝缘剪,额头汗珠顺着安全帽带滴落。地面监护员董鉴鸿紧盯作业平台,通过对讲机传达指令:“注意遮蔽顺序,注意带电部位!”
30分钟后,电缆头引线带电解除任务完成,两人脱下绝缘服时,蓝色工装已变成深蓝色,矿泉水瓶在他们手中瞬间见底儿。“12点还要进行带电恢复作业,得抓紧补充体能。”董鉴鸿接过“滴水”的绝缘服,仔细外翻晾晒。
“此次更换的两进四出三遥环网柜,可实现多电源接入,任一电源故障时,可快速切换至另一电源。同时还能实时检测电压、电流,辅助故障诊断,快速隔离故障恢复供电,极大提高供电可靠性,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配网分公司带电作业班班长董鉴鸿介绍说。
连日来,我市气象部门持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局部最高气温飙升至40℃。受此影响,许昌电网最大负荷两次突破历史极值,7月4日、7日分别达到362.4万千瓦、383.1万千瓦。面对持续“烤”验,许昌供电公司迎“峰”而上,通过加快电网建设步伐、开展设备精益运维、加强突发故障应急管理等举措,全力守护群众清凉用电需求。
据悉,许昌供电公司先后完成220千伏襄城西输变电工程、箕山输变电工程投运,以及110千伏禹县2#主变、葛南变电站1#主变增容工程。其中,襄城西工程作为配套襄城厚德电厂的民生项目,投运后新增70万千瓦供电能力,显著提升电网整体供电水平;箕山站则化解禹州电网11万千瓦缺口,确保高温下可靠供电。
配网升级同步推进,41项度夏工程新建改造95台变压器,增加配电容量2.41万千伏安,新建改造线路47.91公里。这些“电力毛细血管”将清凉输送至千家万户,为市民群众清凉度夏提供了坚实保障。
面对高温“烤”验,许昌供电公司坚持“能带电不停电”的原则,累计实施不停电作业33次,减少停电户数1320余户,减少停电时间160余小时,进一步提升供电可靠性。
“穿上这身蓝工装,就是城市的‘电力守护人’。”李兵的工装上,盐渍画出“地图”,“我们多流一滴汗,百姓就少停一度电,这是一名电力人的责任,更是一名党员的初心。”下一步,许昌供电公司将加强电网重点部位隐患排查,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全力保障市民群众清凉度夏。
奋战酷暑,守护城市“容颜”
□本报记者 张铮 文/图
“大妈,我帮你把车推到道牙上,那里有树荫,天太热了,注意防暑啊。”7月15日9时许,太阳炙烤着大地,市区万丰路上依旧热闹有序,叫卖声、讨价声交织在一起,如同空气里卷起的热浪一般热烈。
魏都区城管局执法大队八中队副中队长袁孔和往常一样沿街巡查,他在规范商户有序摆放商品的同时,每到一处还不忘叮嘱商户要注意防暑,营造文明、畅通、有序的市容环境。
“最近天气持续高温,我们早上6点就上岗了,万丰路是我们日常巡查的重点路段,这里商贩比较集中,另外来这里卖菜的老年人比较多,巡查过程中也经常帮助老年人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记者跟随着袁孔的脚步,看到他每到一处都会热情地和商户打招呼,时不时还会顺手帮商户搬货物,或是捡拾垃圾。
“大妈,不要。”“这不值钱,就是想着看谁需要给谁呢!”正在卖菜的大妈看到袁孔过来,连忙打招呼,并抓出一把马齿苋递过来。推辞一番后,袁孔又把马齿苋放在大妈的摊位上。
大妈随手从摊位上拿出一把扇子,一边扇一边笑着说道:“咱魏都城管可好,对我们也可关心,你看这是前两天给我们送的扇子。”
“夏季城市管理工作量大,一天行走两万多步是常事,一走就是几条街、几小时,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袁孔说,他们辖区内老年商户比较多,最近天气炎热,城管队员们在日常工作中特别注意提醒商户防暑,尽量给瓜农、流动商户提供有树荫的售卖场地,前几天还准备了一批扇子送给辖区便民疏导点内的商户。
走着说着,汗水顺着袁孔的帽檐往下滴。此刻,万丰路上环卫工人也没有缺席,他们及时清扫道路,维护街道整洁有序。
“天气热,垃圾容易腐烂发臭、传播细菌,必须及时清理。”魏都区城管局环卫所环卫工人赵留顺说道,“看到街道干净整洁,心里也觉得踏实。”
为应对高温,魏都区城管局环卫所避开高温时段人工作业,并为环卫工人发放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物资,加大机械化清扫力度,减轻工人负担。
城市的夏天,不仅需要空调和冰饮,还需要有人在热浪里,为万家清凉护航。
高温天气下,市区万丰路整洁、有序……魏都城管用绣花功夫解民忧,织就一张既有温度又有力度的民生网。
面对持续高温“烤”验,魏都区城管局围绕城市治理主题,提升市容市貌和城市功能设施,为城市物理“降温”,倾力服务让市民生活“升温”,在热浪中传递关怀。
魏都城管攥紧民生温度和市容秩序这两把“尺子”,化身“安全督导员”和“贴心助手”,在工作中反复提醒商户们要避开高温时段经营,在维护市容秩序规范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人文关怀,真正做到了执法有力度、服务有温度。
魏都区城管局还根据天气情况,合理调配机械化道路清扫保洁作业,在高温时段增加机械清扫频次,开展“湿扫、洒水、冲洗”组合作业。
在各种机械化车辆洒水、喷雾作业下,干燥的路面和空气湿润了许多,车后喷洒形成的水雾也为道路上的行人带来一丝丝凉意。
下一步,魏都区城管局将持续关注天气情况,根据城市运行工作需要,坚持“百姓城管,服务百姓”工作理念,用脚步、扫帚丈量城市的温度,为万家清凉护航。
温情守护,工会驿站化身“清凉港湾”
□本报记者 许廷合 文/图
7月15日正午时分,热浪席卷。
在市区劳动路西大街交叉口,环卫工人袁姚钦的橙色工作服早已湿透。在结束了上午时段的辛苦工作后,他拿着自己的水杯,轻车熟路来到附近的市工人文化宫爱心驿站,准备休息纳凉。“驿站里有热水、空调,忙活完了到这儿休息,还能看会儿书。”袁姚钦说道。
连日来,我市持续发布高温预警,滚滚热浪炙烤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在街头巷尾、商圈社区,一个个工会驿站成为劳动者们的“清凉港湾”,为在高温下坚守岗位的户外工作者送去丝丝凉意与暖心关怀。
在市工人文化宫爱心驿站,记者看到,70余平方米的空间内,宽敞明亮、舒适整洁,空调、饮水机、微波炉、书柜等设备齐全,可随时为户外劳动者们提供免费饮水、手机充电等服务。
“以前我们是周一至周五工作日对外开放。为方便户外工作者前来纳凉歇脚,现在我们已调整为每天都对外开放。”这家驿站的工作人员李涛告诉记者,自进入7月以来,前来避暑纳凉的户外工作者明显增加,“就拿饮水机的桶装水为例,以前是两天一桶水,现在是一天两桶水,没有了我们就及时更换,确保热水不断档。”
在工会驿站,让户外工作者感受到的不只是清凉,也是一座城市的温情。在市邮政公司中心支局爱心驿站,揽投员景兰丽坦言很贴心,“这几天气温居高不下,工作之余我就和同事们到驿站歇脚乘凉,工会也不定时会组织发放一些防暑物资,这份‘娘家人的关爱’让我感到十分开心。”
当热浪持续侵袭,驿站的一杯清水、片刻小憩,便是城市给予奋斗者最实在的尊重与呵护。据了解,许昌市工会驿站建设自2019年全面启动以来,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资源、方便使用”的建设原则,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工会驿站337个,让户外工作者“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天热能避暑、天冷能取暖”,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的“温情守护网”。
市总工会权益保障部部长杨锐介绍:“近期天气炎热,我们要求工会驿站注意保持空调正常运行、开水供应充足。驿站的药箱里,有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药品。部分驿站还根据情况,投放了一些防暑的实用物品。”
“我们依托工会驿站,对战斗在一线的户外劳动者送去清凉与关怀。”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市总工会将继续聚焦户外劳动者实际需求,不断拓展服务载体,丰富服务内涵,为户外劳动者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
避暑纳凉,人防工程惠民生
□本报记者 黄增瑞 文/图
盛夏时节,热浪袭人,为缓解高温“烤”验,充分发挥人防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许昌市国防动员办公室3处人防工程纳凉点持续向市民开放。它们分别位于市区文峰游园文博图书城、郑许市域铁路许昌东站和鹿鸣湖站地下候车厅。在这里,市民和乘客不仅可以避暑小歇、享受凉爽,还可以“充电”阅读,放松身心。
7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市区文峰游园文博图书城,在北门入口,刚掀开厚厚的门帘,瞬间就感受到凉意来袭。几位市民在书城的书架前看书,十分安静。在书城的西北角,就是一处人防工程便民纳凉服务点,面积有五六十平方米,靠北侧墙体是一个很大的书架,上面摆放着多种图书。十余张长桌或圆桌前,有写暑假作业的中学生,也有看书的中老年人,里面温度在25℃左右。大家安静地享受独处的静谧时光,在酷热的暑期,让内心得到放松。
“我的两个小孙女一个上小学三年级、一个小学五年级,我在这儿通过手机视频学习奥数,开学后好对她们进行辅导。”一位六七十岁的市民对记者说,人防工程纳凉点非常便民,而且环境干净卫生,设施齐全,在这里她感觉非常舒心。“我爸妈都上班了,我约着同学一起在这儿写作业,除了凉快,查学习资料也非常方便。”一位叫陈彤的女孩儿开心地说。
随后,记者来到郑许市域铁路许昌东站和鹿鸣湖站地下候车厅,两个人防工程纳凉点都摆放着桌椅,有多位乘客或在附近居住的市民在此乘凉。“我准备乘坐地铁去郑州,一进站就感觉到特别凉爽,就先在这里歇息一会儿,刷刷手机。”一位姓郑的女士告诉记者。
当日,许昌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工程科负责人江浩介绍,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两个站点作为纳凉点,是考虑到许昌东站客流较大,去胖东来商超的外地人多,而鹿鸣湖站周边居民区密集,也方便市民就近避暑。
“往年我们也把许昌火车站地下小商品城作为纳凉点,因为目前下面进行提升改造,所以今年就没有纳入。”江浩说,人防工程避暑纳凉点的开放,既是应对极端天气下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一项举措,又是对“平战结合”理念的深化实践,彰显了城市管理的温度与智慧。他说,平时,这些纳凉点均由属地负责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确保市民在这里享有安全、舒适的避暑环境。随着天气越来越热,下一步,他们将继续优化便民服务,确保市民在人防工程中安心消暑、舒心纳凉。
编辑:李咏梅 李孟达 校对:刘操龙
责编:肖涛 终审:刘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