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正值暑期,禹州神垕老街游人如织。在老街中段一众瓷器店中,有一处小院格外引人注目,古朴的院落门口,“中共禹郏县委旧址”几个红色大字分外醒目。
“这座两进四合院是明清古民居,由义泰昌商号北院改建而成。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经是中共禹郏县委所在地。”禹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史志研究室一级主任科员王宏说。
大院青石铺地,干净整洁,青砖黑瓦、木质窗棂古朴典雅,厚重的过门石微微泛光,到处是岁月留下的痕迹。院内西厢房曾是中共禹郏县委警卫室,如今陈列着抗日战争时期的武器、军功章等物品。从西厢房出来,拾级而上,便来到正厅,厅内摆放着深色桌椅,墙上贴有作战图。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人员流动量大,非常利于隐蔽。神垕四面环山,地势险要,适于屯兵筹粮,对开展抗战工作十分有利。因此,河南军区决定以此地为立足点向郏县及其以南地区发展,开辟新区。”王宏介绍。
1944年4月,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国民党在河南的40万大军一触即溃,37天连失38座城市。为遏制日军的西进计划,7月,中共中央发出向河南敌后进军的命令。9月,皮定均、徐子荣率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挺进豫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0月,为了统一领导豫西人民的抗日斗争,中央决定成立中共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和河南人民抗日军。11月,王树声、戴季英率部从延安南下。1945年2月,在先后与豫西抗日第二支队、豫西抗日先遣支队会师后,河南人民抗日军经过数月艰苦奋战,解放豫西大片地区。
1945年6月,刘昌毅率领河南人民抗日军第六支队来到神垕后,以神垕为立足点向南发展,原本驻扎在此地的河南人民抗日军第四支队奉命向禹西北发展,中共河南(豫西)第六地委、河南(豫西)第六专署在神垕建立。7月初,中共河南(豫西)第六地委为了加强对地方工作的领导,先后建立中共禹郏县委、禹郏县政府,张立治任县委书记,张清洁为县长,辖神垕、曹沟、黄道、安良四个区委、区政府。
当时,禹郏县政府除担负着农村各项工作外,还注重发展商业、税收、工会等。为了加强地方政权建设,河南军区派一部分地方干部负责在神垕建立陶瓷工会和商会组织,加强禹郏县政府的工商、税务工作。神垕镇的税务收入除供应河南人民抗日军第六支队及地方政权的开支外,还要上交一部分,发挥着“支援八路军,温饱人民”的重要作用。
在中共河南(豫西)区党委的领导下,禹西、禹北、禹西南大部分地区开展的建政、抗日、镇顽、武装群众等工作进行得有声有色。然而,与神垕一山之隔的郏县当时仍处于日伪势力的控制下。为了开辟郏县地区的工作,不久后,中共禹郏县委和禹郏县政府由神垕迁至郏县曹沟村。“虽然中共禹郏县委在神垕开展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此处的旧址是抗日战争时期禹郏地区党的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重要历史见证,是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红色地标。”王宏说。
岁月如流,斗转星移。如今,中共禹郏县委旧址已成为许昌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许昌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禹州市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成为照亮时代的闪耀星火,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编辑:孙学涛 李孟达 校对:张文正
责编:肖涛 终审:刘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