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嗒嗒……”一阵急促的电报声,从一间破旧的窑洞里发出。谁能想到,这阵从禹州市鸠山镇楚黄庄村发出的声音,曾指挥千军万马抗击日寇,使豫西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在全国革命遗址普查的时候,通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走访群众,确定这里就是曾经河南军区机关所在地,当时的河南军区司令部就在这里,王树声司令员曾驻扎于此。”7月17日,禹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史志研究室一级主任科员王宏对记者说。
当日,记者走进河南军区机关旧址,这是一个狭长的院落,为清代建筑,坐南朝北,二进四合院式。走进院落,前部为6间砖、土、瓦混合结构的平房,后部为4间窑洞和2间平房。
为什么当时河南军区司令部会驻扎于此?这里又曾经发生过什么?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944年春。
1944年4月,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几十万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致使河南大片土地在很短的时间内沦陷。为收复中原,解民倒悬,中共中央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八路军、新四军直接出兵河南敌后,大力向河南发展,创建新的抗日根据地。7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向河南敌后进军部署的指示和发展敌后工作的指示。9月,以皮定均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委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强渡黄河、挺进豫西。随后,为加强对河南抗日根据地的统一领导,中共中央在延安建立中共河南(豫西)区委员会、河南军区和河南人民抗日军。11月,河南军区司令员王树声率领部分部队和机关干部从延安南下,向河南敌后挺进。
“禹州的鸠山、方山、浅井一带山多林密,群众富有革命斗争精神,对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极为有利。而且这个位置位于临汝(今汝州市)、登封、禹县(今禹州市)三地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背靠大山,可攻可守可退,对于我军开展敌后游击战,非常有利。”王宏介绍,河南人民抗日军先后共有6个支队组成。这6个支队在统一部署下,分别活动于指定区域。以皮定均为司令员的第一支队,以陈先瑞为司令员的第三支队,以张才千为司令员的第四支队和以刘昌毅为司令员的第六支队,都先后在禹县一带活动过,其中第四支队从进入豫西到抗战胜利后撤出豫西,其间主要活动于禹县一带。
“王树声司令员是个大高个,待人很亲和。那时,我就十来岁,经常和玩伴跑到河南军区司令部玩耍。他看到我们,还会把自己的饭分给我们吃。”已经耄耋之年的楚全忠回忆,当时,王树声住在祠堂那个院里,想要见到他,需要经过大门、二门和屋门三道哨岗。后院的窑洞里,藏的就是发报机。他小时候不懂,就知道里面经常传来滴滴答答的声音。
如今,70多年过去了,楚黄庄人没有忘记当年的“荣光”,对革命遗迹保护有加。几年前村里就曾出资对老宅进行修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持院落的古朴风貌。
“一个是依托河南军区机关旧址,修复革命遗址,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另一个是打造以采摘观光、绿色种植为主题的田园生态古村落。随着‘红’‘绿’经济的相得益彰,楚黄庄村的乡村旅游品牌将被擦得更亮。”谈及未来,楚黄庄村党支部书记楚大伟说。
编辑:孙学涛 杜鹏勃 校对:张良
责编:杨仪 终审:刘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