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点燃革命火种 照亮前进方向

1938年6月,中国共产党襄城县党支部(龟山党支部)在龟山寨成立,这是襄城县成立的首个党支部。

龟山,位于襄城县紫云镇石庙羊村西部。日前,记者在山顶看到,一间坐北朝南的房子,门楣上方悬挂一块深红色木板,上刻“中共襄城龟山党史展览馆”几个毛体大字,遒劲有力、飘逸洒脱。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襄城县的首个党组织,就是在抗战爆发后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诞生的。

1937年11月,中共党员、武汉东北抗日救亡总会会员张文海奔赴山东,途经襄城时和其同乡、时任国民党襄城县县长李峰及县政府一科科长鞠抗捷进行了会谈。李峰挽留张文海留襄工作。张文海因为有任务没有应允,但是答应请武汉东北抗日救亡总会派人来襄,指导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4月,武汉东北抗日救亡总会的刘澜波,先后派共产党员阎伯玉、杨战韬、滕靖东到襄城县开展党的工作,并筹备成立了“抗敌宣传队”,阎伯玉、杨战韬两人分别任正、副队长。后来,在阎、杨两人的建议下,滕靖东以县政府秘书和抗敌后援会视察员的身份,开展地下活动和抗日救亡工作。

同年5月,根据形势的发展,中共豫中特委派李彩珠、张刚、刘艺亭、高锦云等人来到襄城,加强抗敌宣传队的领导工作。抗敌宣传队由县城迁往龟山,并深入城乡,采用标语、口号、讲演、漫画、墙报、演出等形式发动群众,号召民众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襄城县抗敌宣传队是以县政府名义成立的,通过向青年学生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和统一战线、抗日游击战术及其战果,激发了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和救亡责任感。”党史爱好者古西岭说,在襄城县抗敌宣传队的影响下,先后有一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

1937年10月,为了宣传共产党的各项政治主张,扩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团结各界人士和民众共同抗日,在国民党襄城县政府工作的孔尼奇(失掉组织关系的共产党员)和一批流亡襄城的平、津学生中的“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的队员,在襄城简易师范成立了“民先队”,深入城乡进行抗日宣传。古西岭介绍:“襄城县民先队、抗敌宣传队等抗日组织,为龟山党支部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今年67岁的张长水,曾经担任石庙羊村党支部书记。他介绍,1938年夏天,该村村民石增林(已故)少年时代和其父亲上山放羊,在灵泉观见过李彩珠、阎伯玉、杨战韬等人,目睹了龟山党支部成立时的情形。前些年,石增林在世时,张长水曾经向他详细询问这段往事。

据《襄城县志》记载,1938年6月,经过阎伯玉、杨战韬、滕靖东等人积极筹备,龟山党支部在龟山寨成立,李彩珠任党支部书记,隶属中共豫中特委领导,党员发展到20多人。同年8月,应中共襄城县党支部请求,中共河南省委派遣张维桢、张静超到襄。经筹备,中共襄城县委在龟山寨成立,辖3个党支部、1个党小组,有党员近百人,归属中共豫中特委领导,张维桢任书记。

“龟山党支部的成立,使襄城县抗敌宣传队正式纳入了党的领导,进一步推动其工作有序地开展起来,并为中共襄城县委的成立打下了基础。襄城县委的成立,使得襄城县的抗日救亡运动有了领导核心。”襄城县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王中合表示。

近年来,襄城县对龟山党支部遗址进行了提升改造,使其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红色遗址遗迹是革命先烈留给襄城人民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后人认真发掘、系统整理。”王中合说。


编辑:刘磊  杜鹏勃       校对:樊迎喜

责编:毛志刚                终审:刘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