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面对气焰嚣张的强大敌人,人民军队曾经发出了“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在革命战士面前,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摘自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7月31日清晨,在杨根思生前所在部队军营,杨根思烈士怒目圆睁、怀抱炸药包冲向敌群的雕像,在第一缕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1950年,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英雄连长杨根思用生命铸就了“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
在1953年公布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榜上,杨根思是仅有的两名特级英雄之一,与他同列的是黄继光。
铮铮宣言,历久弥新。
2024年5月,中宣部授予“杨根思连”“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
作为杨根思生前所在部队的驻地,“双拥名城”是许昌最耀眼的城市名片。从1992年以来,许昌先后7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这句响亮的口号就是源于许昌并闻名全国的。“子弟兵的好妈妈”赵趁妮、“当代好军嫂”吴新芬等全国拥军模范不断涌现。
时光荏苒。在双拥基因深深根植的许昌,人们正在传承着“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
有一段历史会永远铭记
走进杨根思生前所在部队荣誉馆,犹如置身血火交迸的历史长河——
天气严寒、粮弹不足、御寒物资匮乏……1950年11月29日,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担任连长的杨根思带领一个排的兵力坚守长津湖1071高地东侧的小高岭,阻击“武装到牙齿”的美军陆战一师。
天刚亮,美军就疯狂地发起猛攻,白雪皑皑的山头成了一片焦土。面对强敌,杨根思发出了“三个不相信”的战斗宣言,带领官兵持续打退敌人8次进攻。
战至上午10时,阵地上只剩下连长杨根思和两名伤员,所有的弹药已经被打光。生死时刻,他命令两名伤员带着武器撤离阵地。
孤身一人的杨根思面对美军的第9次进攻,临危不惧,沉着应对。这时,40多个敌人上来了,他抱起最后一个炸药包,拉响导火索冲入敌群……
伴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杨根思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8岁,连同迎面而来的敌人一起消失在烟雾之中。他用年轻的生命捍卫了小高岭阵地,也为夺取战役胜利赢得了时间。
战后,杨根思被志愿军总部追授“特级英雄”称号。他所在的连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成为我军第一支以英雄连长名字命名的连队。
在1953年《人民日报》公布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榜上,杨根思与黄继光是仅有的两名特级英雄,忠魂长眠,功昭日月。
在荣誉馆,一面“于泮宫大功排”的锦旗,诠释着杨根思生前所在部队的另一段荣誉。
1951年5月29日,在第五次战役的华川地区防御作战中,时任排长的于泮宫带领全排战士牢牢守在阵地上,打退了敌人13次进攻,毙伤敌人150余名。
战后,于泮宫荣立特等功,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称号,他所在的排获得“于泮宫大功排”荣誉称号。
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杨根思生前所在部队涌现出以“杨根思连”“于泮宫大功排”为代表的一大批英模集体,展示着一支部队的卓著功勋和铁血荣光。
“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是老连长杨根思的铮铮誓言,更是全体官兵的追求。学英雄、爱英雄、争当英雄,已经成为这支部队特有的“英雄文化”,成为孕育“时代楷模”的厚重底蕴。
有一种精神能穿越时空
7月30日上午10时,在许昌护城河春秋桥东码头,20多人的购票队伍从售票窗口排到了桥面。护城河内,波光粼粼,一艘艘仿古游船满载游客,有序往来。
许昌有着“莲城”美誉,但数十年来一直是一座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10。
几乎每个“老许昌”都有挥之不去的缺水之痛——夏天自来水供不上,半夜在街上排队接水。因为水资源不足,许昌与许多重大投资项目失之交臂;为争夺水资源与相邻地区连续多年打“夺县争水”之战。
“哪怕只有1%的机会,我们都要用100%的努力争取,不相信解决不了许昌的用水问题!”2013年,许昌人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境而过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精心谋划了以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引领,包括水系连通工程和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在内的三大水利项目,一段波澜壮阔的兴水活水之路正式开启。
许昌“南调丹江水,北引黄河水,蓄住天上水,拦住过境水,开发再生水”,把南水北调分配的每年2.26亿立方米水用作城乡居民饮用水,把过境的北汝河水、调引的黄河水、提质达标的再生水作为城市水生态建设的保障水源。
许昌实施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投资55.5亿元,对市区3条河流、5个湖泊统一改造、全部连通,打造了“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如今,许昌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通过验收的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树立了“中西部地区资源性缺水型城市治水兴水的典范”。
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和平发展年代,“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血脉相传,成为激励许昌人民奋发有为、推动城市跨越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让昔日的“许脏”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蝶变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让许昌从“干渴之城”变身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让许昌实现从农业大市到经济强市的跨越式发展,工业综合竞争力、科技创新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有一种尊崇叫倾城之爱
今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上,我市第7次摘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的金字招牌,实现了双拥创建“六连冠”。
把双拥当作一种文化来尊崇,许昌的双拥传统源远流长。
把双拥当作一项事业来推进,许昌的双拥工作成效非凡。
“我活了79岁,没见过那样的人山人海场面。这是一座城市,为两位维和英雄送别。”7月29日,在市区八一路,头发斑白的“老许昌”赵运海回忆起多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
2016年7月10日,南苏丹武装发生激烈交战,面对危险复杂的战场环境,奉命出国执行维和任务的杨根思生前所在部队指战员没有退缩,坚守一线。突然,一发火箭弹击穿了正在保护难民的105号步战车,下士李磊、四级军士长杨树朋英勇牺牲。
2016年7月20日16时20分,运送维和烈士李磊、杨树朋灵柩的车辆抵达许昌,20万许昌百姓向载有烈士灵柩的灵车行注目礼,表达哀思和敬意。15公里的路程,车队足足开了1个小时。
学校师生来了,的哥的姐来了,退伍老兵来了,社区干部来了……道路两侧人山人海,却没有喇叭响,没有嘈杂声。人们冒着酷暑,列队等候,秩序井然,只为看英雄最后一眼,送英雄最后一程。
“忠魂归来”“英雄,一路走好”……一条条黑底白字的条幅不时闪过,质朴的话语,满含许昌人民对维和烈士的崇仰之情。
“同样都是异国战场,同样都是枪林弹雨,同样都是宁肯牺牲也绝不退缩。”曾任“杨根思连”第23任连长的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陈波深情地说,20万市民迎接维和烈士“回家”的背后,是莲城大地对烈士的尊崇、对子弟兵的热爱,是这座“双拥名城”良好军政军民关系的又一次真情绽放。
你也许不知道,“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的拥军口号,就是源于许昌并闻名全国的。
袁雪云,“老妈妈拥军服务队”队长。30多年来,她带领一群“老妈妈”在节假日走入军营,从缝补背包、浆洗衣物到表演节目,开展热心服务,成了子弟兵共同的“好妈妈”。
吴新芬,与因公负伤的军人丈夫王俊景共用一双手,20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顾丈夫饮食起居。他们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被改编为电视剧《今生欠你一个拥抱》,在央视黄金档播出,轰动全国。
杨根思拥军社区位于城区西北角,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拥军型基层社区。走进杨根思拥军社区大院,绿树成荫,宽敞整洁,拥军便民服务大厅、军民联络站、维军社会法庭服务站、拥军志愿者服务站等站所一应俱全。
在许昌,86个社区双拥工作站落户城区,96个“军人家庭服务中心”遍布各乡(镇、街道),103个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法律咨询服务站为军人军属提供优质、暖心服务。
市委、市政府把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来抓,列入了党委、政府的年度工作计划,形成了“党委牵头、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的工作格局,实现了经济发展和国防军队建设双向提升、互促共赢。
在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方面,许昌市全力以赴安置好退役军人,确保部队转业军官100%安置到党政机关、政法机关、参公事业单位和省属高校;将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安置到全供事业单位或央属省属国有企业,并加强退役军人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实现了部队、个人和接收单位“三满意”。
忆往昔,英雄用生命捍卫了人民幸福;看今朝,许昌继承英雄精神,拼出了城市发展奇迹。许昌,以全省第13位的面积、第12位的人口创造了全省第一方阵的生产总值,城市宜居度、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指数排名均居全省前列。
编辑:刘 磊 刘 方 校对:张文正
责编:肖 涛 终审:杨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