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早上7点,马增杰把保温杯往车筐里一搁,蹬上他那辆叮当作响的自行车准时出了门。车筐上拴着的小红旗在晨风里呼啦呼啦地响着,上面“流动调解室”5个字分外夺目。
“马叔,又去调解啊!”路过小区门前的早点铺,卖油条的老张探出身子。
“每天转转,心里踏实。”老马按响车铃,洒下一串铃声。
老马担任基层义务调解员以来,自行车成了他的“最佳搭档”,16年蹬坏了4辆,补胎的次数早数不清了。“比当年在部队拉炮车还费轱辘。”他总这么打趣。车筐里常年装着三样“宝贝”:磨得卷边的笔记本、掉了漆的保温杯,还有一包润喉糖。
老马曾经是个兵。“我是1968年2月入伍的,当年8月入党。开始在河北沧州当机枪手,后来又转到炮兵战位,在部队立过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1986年转业到许昌烤烟厂。”18年军营熔炉的淬炼,忠诚成为基因刻进马增杰的骨子里,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为习惯。
“我在部队当过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到企业又在工会工作过,比较擅长做思想工作,化解了不少矛盾纠纷。2009年退休后,我就开始参与义务调解工作。2010年9月,魏都区西关街道办事处社会法庭挂牌成立,我被聘为‘社会法官’。随后,办事处给我开设了‘老马调解工作室’,为我发挥余热提供了平台。”说到当初走上基层矛盾调解岗位的经历,马增杰脸上充满了自豪。
16年来,“老马调解工作室”已成为许昌民调工作的一张名片。“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马叔调解有高招儿。”西关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殷文龙说起老马的“调解经”,眼睛都亮了起来。他掰着手指如数家珍:“马叔总结的‘六点四心三原则’,就是研究矛盾点、找准共同点、掌握平衡点、分析突破点、解决疑难点、协商统一点;调解要带着热心、爱心、耐心和诚心;最重要的是坚持同情困难的、帮助弱小的、支持有理的这三个原则。这也成了我们调解的‘必修课’。”
虽然有固定的调解室,但老马心里明镜似的:调解工作不能只困在四堵墙里。这位老兵就把“流动哨”的作风带到了调解一线,硬是把一辆自行车改造成了“移动调解室”。车铃一响,街坊们就知道“老马调解室”开张了——巷子口大槐树下,他能把家长里短捋顺;小区门卫室里,他能把积年旧怨化解;就连菜市场的肉摊前,他也能三言两语让争执双方握手言和……车轮碾过的每一寸路面,都是他的调解现场。
推开“老马调解工作室”的门,墙上锦旗挤得满满当当。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1968年,年轻的马增杰穿着笔挺的65式军装,正在接受毛主席接见,风华正茂。2024年,他获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时,已是满头华发。56载光阴流转,不变的是那份军人本色。
岁月磨去了青春的容颜,却让忠诚与奉献沉淀成最厚重的勋章。退休16年来,他用热心与爱心解开一个个“死疙瘩”,化解一个个难题。148面锦旗、260余封感谢信,凝结着群众沉甸甸的认可与感激,记录着这位老兵在基层调解岗位上用自行车车轮和脚步丈量出的平安轨迹,也成为跃动在稳定和谐社会的一串串美丽音符。
“我今年快80岁了,也经常有人问我打算干到啥时候。”马增杰抚着厚厚的工作笔记说,“入党誓词里有一句话,‘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作为一名有57年党龄的老党员,作为一名老兵,我觉得为人民服务没有年龄限制,只要走得动,我想一直干下去!”
老马又蹬着车穿行在巷子里。车铃叮当响过,小红旗在晚风里飘啊飘,像极了他总哼的那句“日落西山红霞飞”。
编辑:刘 磊 刘 方 校对:樊迎喜
责编:肖 涛 终审:杨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