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位于襄城县麦岭镇的鞋业产业园,一家家鞋企鳞次栉比,流水线车间和针车车间机声隆隆,工人正在生产线上紧张地忙碌着。裁断、针车、鞋底加工、成型……工人们的动作非常娴熟。在这些车间外,工人师傅有的在清点产品,有的在搬运辅料,整个园区干净有序。
近年来,麦岭镇依托制鞋产业和人员优势,从人才支撑、项目建设、营商环境等方面发力,全力培育壮大鞋业产业园,不仅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精准定位“谋发展” 打造园区“强产业”
在襄城县龙腾鞋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熟练地将皮革裁切成鞋面。经过定型、成型等工序,一双双新鞋即将发往全国。
麦岭镇素有“鞋业小镇”之称,全镇鞋厂有40多家,其中有9家大型鞋厂,家庭式作坊占80%。“自20世纪80年代起,麦岭镇鞋业产业开始起步,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0年前后是外出务工的鞋业劳务经济期;2000年至2010年是以开办小型鞋面加工厂为主的来料加工期;2010年至今为回乡创业期。”麦岭镇党委书记岳浩说。
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承载着广大群众的美好愿景和期盼。如何让制鞋产业发展壮大?麦岭镇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由于麦岭镇集体建设性用地相对稀缺,村中常常出现有产业、有项目,却缺乏用地的状况。为解决这一问题,麦岭镇党委、镇政府采取整合土地资源、利用闲置厂院、申报项目资金以及集中建设项目厂房等措施,规划建设麦岭镇鞋业产业园。
麦岭镇鞋业产业园(襄城县东部鞋业产业园)位于麦岭镇麦东社区,占地53亩,规划建设9栋厂房,其中4栋为双层厂房,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厂房6栋(5栋单层、1栋双层),在建的3栋双层厂房以及餐厅、围墙等配套设施正在有序施工;共有7家企业签订厂房租赁协议,已入驻的4家企业中,开工生产的有3家。
“鞋业产业园现有工人350名,主要来自附近村庄和乡镇,平均年龄48岁,人均月收入3500元至5000元。预计8月底前企业全部入驻,届时年产鞋700万双,产值达3.5亿元,直接带动就业1200人。”麦岭镇党委副书记胡亚博说。
此外,鞋业产业园的规划处处体现着精打细算的智慧。厂房屋顶,预留了光伏面板安装位,4240块光伏面板一旦铺满,每年将为园区带来近28万元的“阳光收入”。
建设招商“齐步走” 园区发展“加速度”
园区兴则产业兴,园区强则经济强。在加快项目建设的同时,产业园的招商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
“一方面,我们对全镇从事鞋业产业人员,进行深入摸底排查,尤其是对在大型鞋业企业中担任管理职务的关键人才,进行详细梳理,另一方面,充分借助麦岭籍在外制鞋人员的力量,通过推荐介绍进行以商招商,拓宽招商渠道,动态建立全镇制鞋人员信息库。”麦岭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许朋说。
此外,为了确保厂房建设与招商精准匹配,麦岭镇创新采用“先招商、后定制”模式:厂房动工前,先与意向企业签约,收取意向金锁定合作模式;建设过程中,依据企业具体生产流程和设备布局需求“量身定制”厂房,如电梯位置、防火等级等关键参数均按需调整。这有效避免了“建好厂房等企业”的闲置风险及设计脱节问题。
“2024年2月签约,3月就入驻了,不到一个月!我们成了园区首家入驻企业。”襄城县龙腾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远来说。
此前在商丘从事鞋业生产的杨远来,一直有返乡创业的想法。去年春节,他参加麦岭镇返乡人才座谈会,看到产业园规划宣传片中闪过的标准化厂房、畅通的政银企融资通道、详尽的“保姆式”服务清单,瞬间点燃了心底的创业火种。“就是这儿了!”他几乎当场拍板。
签约后,麦岭镇招商专班迅速开启“极速服务模式”,全程协助其办理审批手续、协调施工团队加速筹备。从签约到正式投产,整个流程仅用28天便圆满落地。
这样的“麦岭速度”并非个例。许昌德创鞋业的落户更是优良营商环境打造的成果,招商专班先电话“云推介”,随后麦岭镇党委书记带队直奔厦门该老乡的车间,在流水线旁聊乡情、算成本账,最终让这家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企业下定决心“回家”。
“产业园建好后,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4000到5000块,还不耽误接送孩子,真是太好了。”车间里,57岁的工人张秀霞满意地展示她的工资条。
打造发展“增长极” 激活乡村“动力源”
鞋业产业园的红利也惠及了乡村集体。按照“80%收益反哺村集体”的机制,去年园区60万元奖励金犹如“催化剂”一样激活了麦岭镇的18个行政村。
岗西前街用分到的资金改造下水管道,麦西社区则将资金投入道路两侧绿化等。这种“多劳多得”的考核机制,将村级经费与32项中心工作挂钩,极大地调动了村干部的积极性。各村你追我赶推进民生实事:新乔庄村对道路进行扩宽升级、白亭东村在主干道装上太阳能路灯、东坡方村铺设了污水管网……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村民们的幸福感节节攀升。
鞋业产业园的发展还带动着更深层次的变化。在党建引领下,园区成立了非公党支部,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带动全镇21个村的40余家制鞋企业向党组织靠拢。党支部每月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帮企业解决难题、协调银行放贷,成为园区发展的“红色引擎”。
“我们计划在园区成立强村公司,统一接单、分配任务、监管质量、发放工资、购买员工保险。同时,以产业园为核心,打造沈李区、柏店片区双孵化基地,带动全镇制鞋小微企业整合资源、协作发展。实现全镇在家从事制鞋业人口达5000人、占镇总人口比例10%的目标,真正建成特色鲜明的‘鞋业小镇’。”岳浩说。
夕阳下,崭新的园区标识牌熠熠生辉,厂房里轰隆作响的机器声见证着小镇鞋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兴,麦岭镇走出了一条颇具工业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
微调查手记
“一双鞋”里的富民密码
□石冠兵
走进麦岭镇鞋业产业园,机器轰鸣声中,工人们正娴熟地操作着各种制鞋设备。这个占地仅53亩的产业园,预计年产值将达3.5亿元,直接带动就业1200人……
从20世纪80年代的劳务输出,到后来的来料加工,再到现在的回乡创业,麦岭镇立足自身制鞋产业传统,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发展道路。麦岭镇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的突破口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普通的特色产业中。
秉承尊重历史、延续传统的产业发展思路的同时,麦岭镇采用“先招商、后定制”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筑巢引凤”思维,将服务前置,把企业的需求融入厂房设计、建设全过程。当其他地方还在为招商发愁时,麦岭镇已经建立起动态的制鞋人才信息库,通过乡情纽带实现精准招商,将政府服务转化为企业效率。
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麦岭镇的产业发展真正实现了富民目标:80%的收益反哺村集体,让产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村民;57岁的张秀霞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四五千元的月收入,还能兼顾家庭……麦岭镇用实践证明,特色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全面推进,各地都在探索适合本地的发展路径。麦岭镇的实践告诉我们,乡村产业振兴关键是要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把特色产业做精做透。
一双鞋子虽小,却能走出富民大产业;一个园区虽微,却能撑起乡村振兴的大梦想。期待更多地方像麦岭镇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双鞋”,走出独具特色的富民之路。
编辑:李梦源 刘靖雯 校对:张良
责编:杨仪 终审:黄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