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侯克强:光影之间的奉献者

在襄城县,新时代的故事正被侯克强的镜头重新书写。侯克强,襄城县互联网协会的执行会长,用新媒体镜头捕捉家乡蝶变,用志愿精神温暖人心,用行动书写城市精神。

曾经,侯克强是一个VR全景网络平台的签约视频采集员,通过VR技术拍摄襄城县全景图上传到网络平台,因此他拥有无人机、相机、三脚架、视频制作平台等一整套设备。

2018年短视频的爆火,让侯克强意识到短视频正在重塑信息传播的逻辑。他突发奇想,手中的这些设备正是一把数字化的“文化钥匙”,如果将襄城这座拥有春秋城墙、明代书院的古城,拍摄制作成一个个短视频,让更多人看见襄城的厚重与美丽,让家乡的文化“活”起来,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他创立“大美襄城”新媒体矩阵,以短视频为笔,深情描绘家乡容颜。

当侯克强架起三脚架的那一刻,或许未曾想到,这个简单的举动会成为他人生轨迹的新起点。2019年5月13日,侯克强发布了第一条视频。后来,他又陆续发布了乾明寺、五岳庙、青冢寺等古迹视频。在侯克强的镜头下,这些沉睡的历史遗迹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3年来,他累计制作了28条历史文化类视频,播放量破亿,成为襄城文旅发展的“网络推手”。他拍摄了明朝的紫云书院、“中州第一禅林”乾明寺,还拍摄了“汝水虹桥”“乾明晓钟”等8大胜景。他发布了43条乡镇视频,展现在乡村振兴发展后家乡的新面貌、新风尚、新气象,宣传家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景象;参加了襄城县雷洞杯短视频摄影大赛,获得了多个奖项。

侯克强的视频不仅带动了襄城文旅的发展,还引发了无数外地游子的共鸣。今年的油菜花节,无数游子在侯克强的视频下留言“想念家乡的风景和饮食”“看到家乡的风景就像回家了一样”“还是家乡的风景美”等,一条条留言表达着游子的思念之情。侯克强手里的小小镜头,早已不只是记录风物的工具。它悄然在游子与故土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在每一个离散的灵魂深处,点亮了一盏微弱却倔强的归灯。

他还发布了30条家乡特产视频。作品上线推出后,受到广大网友的热捧,带动襄城县文化旅游发展,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也带动家乡农产品销售。

2022年5月,初夏的微风拂过襄城县,湛北镇的瓜农却没有因为气温的回暖而心情愉悦,滞销的西瓜让瓜农一筹莫展。侯克强听说后连夜赶到瓜田,利用账号开启助农直播,最终助销西瓜数十万公斤。自此之后,侯克强利用襄城县互联网协会广泛联系襄城县种植大户。茨沟街道65万公斤包菜3天售罄、帮助销售乾明桑葚园的桑葚……侯克强的短视频化作及时雨,如同无形的桥梁,将襄城瓜果的甜蜜与丰饶传递出去。

一次次助农活动,坚定了侯克强走公益之路的决心。他不仅仅是个记录者,更躬身其中用自身专长为公益赋能。300多条活动视频与书法教学影像从他手中诞生,这些视频累计播放量突破6000万,2000多人次通过他录制的书法课堂视频受益,这些视频直接奠定了45分钟书法课堂的基础。镜头内外,侯克强以身体力行诠释着志愿精神,在襄城大地上悄然播撒着友爱互助的种子。

侯克强还授人以渔,和相关部门合作开设乡村振兴大讲堂,讲解摄影剪辑技巧,先后带动2000多人参与,让新技术零成本地走进千家万户。他坦言:“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只要能够把销路打开,不让种植户愁眉不展,不让瓜果蔬菜烂在地里,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六载春秋,爱心午餐氤氲的热气、书法课堂的笔触、“苔花计划”中绽放的希望、“戏曲进校园”悠扬的唱腔、“悯农计划”收获的喜悦,处处烙印着他的热忱。

从镜头后的深情凝视,到公益路上的默默耕耘,侯克强的角色在变,但底色从未更改:一名扎根乡土、心系家国的共产党员,一位在新时代浪潮中奋力划桨的普通劳动者。光影之间,一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故事,远未落幕。

编辑:孙学涛  刘靖雯     校对:张良

责编:杨仪                 终审:黄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