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许昌市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印发——

12个产业链构建乡村富民产业格局

5月中旬,禹州市鸠山镇闵庄村4300亩、15个优质品种甜杏陆续成熟,金色的杏果挂满枝头,果实硕大,酸甜可口,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采摘;

建安区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构建了从科研到出口的完整产业链,其白灵菇标准化生产及加工出口规模位居全球前列,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

长葛在开拓“蜂蜜+”系列产品的同时,通过推动构建蜂场、蜂农、出口企业的产业模式,将分散的原料集中起来,形成集养殖、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

……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做足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我市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强市建设,近日,许昌市政府办公室印发《许昌市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要因地制宜培育12个乡村富民产业链,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联农带农、集群发展的乡村富民产业格局。

1《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在202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指出,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省委、省政府把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于今年4月印发《河南省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对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

今年以来,围绕加快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赴各地进行实地调研并作出批示指示,要求加快乡村富民产业整体规划,统筹考虑、综合施策,推动产业链整体构建、价值链向高端迈进。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工作要求,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专班负责《方案》起草,对我市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调研摸底,系统总结工作经验和查找短板不足,并主动对接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全省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布局。

此外,结合我市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短板弱项,在《方案》起草过程中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科学谋划,充分考虑乡村产业发展基础、乡村生产生活特性、消费需求变化趋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深化拓展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空间;坚持县域统筹,因地制宜推进县城、镇、村联动,引导产业向乡镇、村庄、农户延伸,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坚持链式推进,以工业化理念和产业化思维,做好“土特产”文章,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链式盟式推进乡村富民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优势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

2《方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抓手,是激活县域经济活力、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举措。

《方案》提出,聚焦我市大豆、红薯、菌蔬、肉类、面粉5大优势产业,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资源,深度发掘农业多种功能,持续扩大规模,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突出种业、蜂产品、中药材、烟草4大特色产业,推动要素集聚,强化科技赋能,推动提质增效,产业生态呈现新局面。统筹推进花木林果、农文旅、乡村商贸物流3大惠农产业,促进融合发展,打造现代乡村产业新业态,联农带农富农取得新突破。到2027年,全市12个乡村富民产业链规模达到96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万元以上。

3  12个乡村富民产业链都有什么

我市因地制宜培育豆制品、红薯制品、菌蔬制品、肉制品、面制品、种业、蜂产业、中药材、烟叶、花木林果、农文旅融合、乡村商贸物流等12个乡村富民产业链,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联农带农、集群发展的乡村富民产业格局。

■ 豆制品产业链。稳定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单产水平。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许昌市大豆绿色科技产业园、建安区绿色豆制品产业园等核心园区。持续提升我市腐竹、豆油皮、千张、豆腐等产品质量,重塑“中国腐竹之乡”金字招牌。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30亿元。

■ 红薯产业链。加快襄城县红薯现代农业产业园、禹州市薯制品农业产业园建设。发挥“襄城红薯”“禹州粉条”品牌优势,开发红薯休闲食品。发挥盛田农业“中华老字号”品牌作用,示范带动更多红薯加工企业创建全国、全省知名农业品牌。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60亿元。

■ 菌蔬产业链。持续发展以白灵菇、羊肚菌、香菇等为主的食用菌种植。发挥食用菌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形成规模庞大的供应基地。建设建安区食用菌现代化生产加工基地,加快食用菌系列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设施种植业,实施菌蔬智能化、规模化、数字化生产,打造现代化食用菌生产示范园区和蔬菜加工核心基地。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70亿元。

■ 肉制品产业链。全面提升生猪生产和供应保障能力,加快推进生猪屠宰厂标准化建设,积极发展烤肠、肉类预制菜及肉脯等系列产品。以禹州市、建安区为重点,打造牛羊优势产区,培育有特色有影响力的牛羊肉品牌。积极发展设施渔业。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210亿元。

■ 面制品产业链。积极打造小麦绿色原料生产基地,鼓励小麦主产区发展小麦等粮食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增加专用型品种、功能性食品有效供给。依托面制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速冻面制品、休闲和方便食品。引导小麦等粮食企业向各类园区集聚,优化提升仓储、加工、物流、质检、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功能。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120亿元。

■ 种业产业链。重点发展小麦、大豆、玉米、食用菌、辣椒等优势作物种业,提升种子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建设种质资源数据库,加快生物育种步伐。建设许昌市黄淮种业科创产业园,打造种业科创长廊。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30亿元。

■ 蜂产业链。发展壮大全国农产品(蜂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完善“协会+公司+合作社+蜂农”发展模式,依托蜂业小镇,打造“全链条、高质量、高效益”蜂产品产业化集群。大力发展蜂产品精深加工。持续培育蜂产品知名品牌。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60亿元。

■ 中药材产业链。以禹州市为重点,科学规划中药材种植区域,稳定种植面积。依托鄢陵县花木种植优势,积极打造现代化杜仲产业园区。加快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拓展中医药衍生产品,提升中药材产业竞争力。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120亿元。

■ 烟叶产业链。以全国核心烟区襄城县、禹州市、建安区为重点,科学规划种植区域,稳定烟叶种植面积,推进“上六片”烟叶提质增量。打造全国一流浓香型烟叶生产基地。提高卷烟现代化制造装备和工艺水平,打造知名品牌核心加工基地。建设集“两烟”加工、仓储、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烟草产业园区。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20亿元。

■ 花木林果产业链。以鄢陵县为重点,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化花木种植基地。巩固和拓展优质林果种植面积,优化柿、杏、樱桃等各类林果种植布局。建设集展示、交易、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化大型花木交易市场。加强花木林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禹州市磨街乡刘门村优质柿子、鸠山镇闵庄村优质杏等特色林果基地。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80亿元。

■ 农文旅融合产业链。深挖钧瓷、刺绣、社火道具等传统技艺潜力,创新发展以农文旅融合为代表的全域旅游新业态。建设禹州陶瓷创意产业园和刺绣产业园区。传承和发展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社火道具、襄城县铜乐器加工业,积极发展“非遗+产业”新模式。加强文旅产品创意设计,每年重点培育8-10个农文旅重点村。积极开展以赏花采摘、农事体验、非遗展示等为主题的特色乡村旅游活动。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60亿元。

■ 乡村商贸物流产业链。加快提升和完善乡村商贸服务网点。构建“县级枢纽+乡镇节点+村级站点”三级物流网络,推进中国供销集采集配中心、城乡冷链集散中心发展。依托规模大、影响力强的商贸企业,推广“基地直采+冷链配送”模式。积极发展农村电商业务,推动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100亿元。

4《方案》中有哪些具体举措

为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我市将通过多种方式,强化产业发展要素保障,进一步推进全市乡村富民产业取得实效。

把控质量严标准,推动农业品牌做优做强。构建“标准引领+品质认证+品牌赋能”三维质量提升体系。建立完善“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质量追溯系统。新培育绿色食品10个、省知名农业品牌15个、老字号企业15家。学习胖东来品控标准,探索“胖东来+”模式。加快培育“许农臻选”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助力打造品质消费的标杆之城。

壮大主体提实力,推动产业链条提档升级。持续推进国家、省、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级联创。积极引进和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每年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以上。加快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聚焦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创新科技促发展,推动富民产业高质高效。引导重点企业积极对接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高能级科创平台等,共建科创联合体。探索构建团队共引、平台共建、项目共研、难题共解的校企、院企协同创新模式,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大农机装备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力度,赋能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完善机制稳增收,推动联农效益持续稳固。支持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通过订单、服务联结等方式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合作模式,积极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推动短视频和直播带货,帮助村民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问题。

保障要素强支撑,推动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乡村富民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培育乡村产业技术人员3000人以上。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支持有条件的村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设施农业,鼓励探索利用非耕地资源发展设施农业。


编辑:李梦源  杜鹏勃       校对:樊迎喜
 责编:毛志刚                   终审:刘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