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刘门村地处禹州西部山区,凭借柿子种植实现华丽转身,算得上产业振兴的佼佼者。村“两委”立足本地海拔高、温差大的优势,选择发展柿子种植,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文旅融合的产业链条,用“小柿子”解锁了“致富密码”。刘门村的经验启示我们,找准方向并持之以恒,定能绘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禹州市磨街乡宣传委员、副乡长杨优贤
7月21日,一场雨短暂地驱散了盛夏的暑热。漫步禹州市磨街乡刘门村,绵延起伏的山头被一片片碧绿碧绿的柿子林覆盖。微风拂过,一个个孩童拳头大小的柿子随风摇曳、挂满枝头。
“俺村海拔高、温差大,土壤富含矿物质,结出的柿子个儿大肉多,晾出的柿饼软糯香甜,都很受市场欢迎。”正在察看柿子长势的刘门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亮说,今年村里又有800亩柿树进入挂果期,鲜柿、柿饼产量比去年增加不少。
刘门村地处禹州西部山区,有林果地1656亩、荒山3600亩。如何走出一条靠山吃“山”的新路?“经多次考察,我们发现发展柿子种植是个不错的选择,既能绿化荒山荒坑,又能产生经济效益。”李海亮说,在确定发展柿子产业后,村里的12名党员干部先行先试,成立“三洋”种植合作社,流转1230亩土地种植3万余棵柿树。
随后,该村又组织成立“绿航”等3家合作社和柿柿如意农牧发展有限公司集体企业,带动群众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将1656亩林果地全部流转,以土地出租的方式流转3169亩山地,并陆续建设了柿树育苗基地、种植基地、柿饼加工厂、现代化包装车间、柿子醋窖藏车间等,形成了种植、加工、研发、旅游、电商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发展。
“柿”业红火日子旺。目前,刘门村已种植柿树4825亩,其中有3320亩已经挂果,年产鲜柿170万公斤、加工柿饼40万公斤、加工柿子醋6万公斤,年产值约1800万元。同时,他们还建起了涵盖国内外117个品种的柿子文化园,带动周边群众种植柿树2800余亩。
“照目前这个情况看,今年柿子的个头尤其大,亩产三四千斤鲜柿不成问题。按去年每斤5块钱算,除去成本,俺这10多亩地能挣10多万块钱!”指着结满果实的柿子树,村民刘沫难掩喜悦之情。
谈及未来发展,李海亮信心满满:“计划新增种植320余亩新品种,对280余亩3个淘汰柿树品种更新换代;购进破碎、过滤、灌装等生产设备,深度开发柿子醋饮料、柿子酒、柿叶茶等新产品;完成柿子文化园二期工程建设,开发300亩的鲜柿、甜柿采摘专区,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编辑:李梦源 杜鹏勃 校对:樊迎喜
责编:毛志刚 终审:刘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