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魏都区累计注册文明实践志愿者12.88万人,年均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万余场,服务累计时长196万小时——

志愿服务零距离 文明实践暖万家

8月6日,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组织省、市级主流媒体记者走进魏都区,开展许昌市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行动密码”主题采访活动。

“七一读书会,读出社区美。莲城一枝花,年年出精粹。奋进新征程,矢志再夺魁。”当日上午,在魏都区南关街道七一社区文明实践站活动中心,十余名老年人手捧册子,齐声朗读,共同沉浸在书香之中,汲取精神养分。晨光透过玻璃窗,在泛着墨香的书页上投下斑驳光影。

94岁的退休老干部何茂亭戴着老花镜,在学习资料上勾画圈点。旁边整齐的读书笔记,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的学习心得。每周三、周五的“书香莲城”读书会,总能看到“五老”团队成员或执卷诵读,或在书法兴趣小组挥毫泼墨。大家用阅读传递信仰,用行动践行使命,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

该社区立足辖区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众多的实际,于2017年9月依托社区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成员,成立了“书香莲城”读书会,结合党史、时政热点和红色经典,每周三、周五开展集中读书学习活动,并组织书写读书笔记,展示于学习园地。

“2017年至今,读书会已开展活动560次,其中专题党课宣讲56期,整理读书笔记8本。如今,读书会已逐渐扩大到面向辖区全体离退休老年人免费开放,从单一的读书学习扩大到书法、绘画等,增强了辖区老年人的党性观念和集体意识,丰富了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七一社区党委书记吴柳说。

同一时间,在西关街道许烟社区书画室,78岁的老人罗声云手握画笔,向围观的邻居展示着新作《荷塘清趣》。她的笔记本里存着几百张国画绘画知识,从构图到用色,每张画作都标注着创作心得。在社区提供的活动室里,居民们或专注手工制作,或练习舞蹈乐器,热闹非凡。“社区设备设施齐全,活动场地大,外放音乐也不扰民,而且工作人员非常热情。”罗声云笑着说。

近年来,魏都区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服务升级,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文明实践路径,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志愿服务温暖千家万户。

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魏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整合文化馆和图书馆资源,建设“一堂、一馆、一基地、五中心”,对全区13个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89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全覆盖,形成了多功能文明实践综合体,初步建成机构健全、队伍齐全、运行顺畅、内容丰富、活动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从区到街道,再到社区,形成沉底到边的全区域组织体系,把新时代文明实践覆盖延伸到各个角落,让群众可就近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以前是干部讲群众听,现在是群众演群众看。”魏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陈曦说。通过“1+13+89”三级阵地网络,魏都区256支志愿服务队将理论宣讲、健康义诊、环境整治等活动送到群众家门口。累计注册文明实践志愿者12.88万人,年均开展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万余场,服务累计时长196万小时。全区已建成10个爱心粥屋,累计发放鸡蛋等早餐89.4万余份,累计受益服务对象47.3万余人次,参与志愿服务3.4万余人次;文化魏都公益剧场开办170余场,到基层演出50多场,受益群众万余人;糖豆妈妈讲故事宣讲传统文化,受到万余人次小读者的热烈欢迎。

当读书声、欢笑声、宣讲声在魏都大地交织回响,一幅以文化人、以德润城的文明画卷正徐徐展开。“文明实践的根,就扎在群众需要的地方。下一步,魏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继续通过积分激励、能人带动、企业参与等创新机制,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受益者’升级为‘贡献者’,让文明实践中心真正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精神加油站’,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魏都样板’。”陈曦说。


编辑:刘    磊  杜鹏勃      校对:孙    辉
 责编:毛志刚                   终审:刘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