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襄城县紫云镇孟沟村大地披绿、安静美丽。然而,历史不会忘记,81年前,日本侵略者在这里制造的那场骇人听闻的杀戮——六王冢惨案。
“六王冢,又称楚六王冢,坐落在襄城西5公里令武山北部半山腰,因埋葬有楚国的‘二王四公子’而得名。‘二王’为楚王熊员(郏敖)和楚灵王公子围,‘四公子’为熊幕、熊平夏、熊禄、熊罢敌。”中共襄城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王中合介绍。
抗日战争时期,六王冢惨案就发生在这里。“这桩惨案惨绝人寰,杀死无辜民众2000多人,仅六王冢前就有300具遗体,附近一口深井内被害群众遗体1000多具,几乎被填满。”提及六王冢惨案,王中合声音低沉,仿佛那段腥风血雨的悲惨历史就在眼前……
据《襄城县志》《襄城县文史资料》记载,1944年4月30日,日军进犯襄城,到处烧杀淫掠。群众纷纷扶老携幼逃到六王冢附近的林洞、孟沟、钱家沟、刘沟、李沟、杨沟等村庄一带躲避战火。
1944年5月3日,日军于令武山一带遭遇国民党抗日部队的顽强抵抗后,展开了报复,把聚集在附近的逃难群众集中驱赶到六王冢及附近村庄。傍晚,日军对手无寸铁的无辜群众进行集体大屠杀。他们在六王冢东边的一口井前围成一个大圈儿,把抓来的群众押进去,在周围架起数挺机枪,手里端着刺刀,不断捅向无辜的群众,并把遗体踢入井里。后来,日军杀累了,就用刺刀逼群众往井里跳,然后向井里开枪射击。杀戮一直持续到午夜,日军才把被抓的群众全部杀害。
日军走后,群众前来认领遗体,发现六王冢前有300具遗体,深井里至少有1000具遗体,六王冢西边有死后仍然绑在一起的群众遗体80多具,杨沟、李沟有300多具遗体,山上大沟里有100多具遗体,一座炕烟房里有50多具遗体。数日后,大量遗体仍无人认领,群众只能就地掩埋,十几具甚至几十具遗体被埋在一个坑里。
据不完全统计,六王冢惨案受害群众2000余人,受伤群众800余人,被奸污妇女200余人。六王冢附近受损村庄17个,房屋损失2000余间,牲畜损失500余头,生产工具损失300余件。
为了纪念遇难同胞,警示人们勿忘历史、珍惜和平,2001年,襄城县委、县政府对六王冢惨案遗址进行了保护,并建起了六王冢惨案纪念碑。与传统的纪念碑不同,这座纪念碑并不高大,却让人过目难忘。纪念碑左面正中呈圆井状剖面,剖面上白骨、头颅立体饰物镶嵌其中,再现了当时的悲惨场景。碑身右面上方刻有“六王冢惨案碑记”,简要介绍了惨案发生始末。碑身右侧下方及侧面均装饰有白色花圈,以表示对遇难同胞的哀悼和纪念。在纪念碑不远处,有一口石砌圆井,称“血泪井”,见证着日本侵华罪行。这是襄城人民苦难历史的纪念碑,也是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历史见证。
石碑静无言,国耻永不忘。如今,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六王冢惨案遗址早已硝烟散尽,襄城大地安宁祥和,但那段充满血泪与苦难的历史将永远被人们铭记,警醒着一代又一代人勿忘国耻、奋勇前行,以自强、自立捍卫和平的钢铁长城。
编辑:孙学涛 杜鹏勃 校对:张 良
责编:杨 仪 终审:刘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