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持续推进农村供水“四化”

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场景

核心提示

水是民生之本、生态之基、乡村之魂,农村供水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民生期待。

市委、市政府始终聚焦“大力推进南水北调水厂建设,让更多群众喝上甘美丹江水”,持续推进农村供水“四化”工作。

尤其是今年经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票决通过,持续推进农村供水“四化”工作被纳入许昌市2025年度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农村供水“四化”工作进入了“快车道”。

经过紧张的施工,如今7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4个水厂正在加快建设,管网铺设完成55.2公里,“南水北调”受益人口增加16万人。

随着农村供水“四化”工作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用上了甘甜的“丹江水”。8月11日,记者走进施工现场、走进农家院,感受这汩汩清流带来的幸福。

项目说明

项目名片:持续推进农村供水“四化”。许昌谋划农村供水“四化”项目9个,其中禹州市涉及白沙水厂提质增效、文殊水厂扩建、新建张得水厂,长葛市新建1个水厂,鄢陵县1个水厂进行管网延伸,襄城县新建1个水厂、1个水厂管网延伸项目,建安区新建2个水厂。

项目进展:截至6月底,7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4个水厂正在加快建设,管网铺设完成55.2公里,“南水北调”水受益人口增加16万人。

名词解释:农村供水“四化”就是指农村供水规模化、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

农村供水“四化”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民生工程,更是综合治理地下水超采的有效途径。

许昌市农村供水“四化”工作的开展,从根本上破解城乡供水水源、筹资、运营的难题,补齐农村供水工程“先天建设不足,后天管养不够”的短板,构建统一运营、统一服务、统一应急保障管理的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格局。

建安区东部水厂的智慧中控室

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用上了“丹江水”

“轰轰轰”“咚咚咚”……在禹州市小吕镇农村供水“四化”项目管网穿越工程施工现场,大型挖掘机挥舞着有力的臂膀,管线铺设沿路的泥土不断翻起,项目建设正有条不紊地推进。

“咦,这水甜得很啊!比原来的水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而在鄢陵县陶城镇十室村一户普通农家院内,村民打开水龙头,一股汩汩清流喷涌而出。

采访中,不少村民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用的自来水,与硬度较大的深层地下水相比,水不仅甘洌爽口,而且水垢很少。

现在,不少用上“丹江水”的村民都是烧水壶接上水龙头里的水,直接烧开就可以喝,而烧水壶旁边的净水器和饮水机早已拔掉了插头,显得毫无用武之地。

说起农村供水,许昌受制于自然条件,农村居民生活用水仍以深层地下水为主,水质多数硬度偏高,部分地区水体氟含量偏高。

农村供水水量不足、水质不优与“南水北调”指标消纳率不高的矛盾成了我市农村供水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农村饮用水地表化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村供水“四化”项目建设,努力构建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的新格局。

随着持续推进农村供水“四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用上了“丹江水”。那么,作为今年民生实事之首的农村供水“四化”工作进展如何?

记者从市水利局了解到,全市农村供水“四化”项目9个,总投资36.2亿元,目前累计完成投资20.6亿元,占总投资的57%。

其中,禹州市共3个项目,总投资9.2亿元,已完成投资8.9亿元。目前白沙水厂提质增效工程已完工;张得水厂主体建设已完成94.7%,文殊水厂扩建工程已完成90%,两个水厂设备正在陆续进场安装。

建安区共2个项目,总投资9.7亿元,已完成投资7.3亿元。其中东部水厂已完工通水;西部水厂建设进度已完成90%,管网已完成铺设16.4公里。

鄢陵县共1个项目,总投资3.9亿元,已完成投资2.6亿元,并于7月20日率先实现南部区域3个乡镇新增通水人口16万人;中部管网已完成管网铺设15公里;北部区域已完成管网铺设2.3公里。

长葛市共1个项目,总投资5.1亿元,已完成投资1.8亿元。西部水厂一期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6%。

襄城县一期项目已完成管道铺设1.36公里,目前正在加快项目二期建设方案优化。

建安区东部水厂厂区一角  本版图片均由许昌市水利局提供

守护农村供水“生命线”

炎热的天气,火热的干劲,农村供水“四化”工作仍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丹江水”如一股股清泉流入农家院。

“我们村在鄢陵县城的南部,距离县城比较远,以前村民用的是地下水,随着工程的推进,我们村率先用上了自来水。”鄢陵县陶城镇十室村党支部书记陈东坡说。

鄢陵县创新工作方法,开创“五个一”工作法(一件事,一张图,一群人,一鼓劲,一定成),于7月20日率先实现南部区域3个乡镇新增通水人口16万人;中部区域涉及14条支线40公里,正在加速推进,计划11月底达到通水条件;北部区域涉及9条支线44公里,已经动工实施,预计12月底达到通水条件。届时,鄢陵县将新增“丹江水”受益人口50万以上。

“我们结合鄢陵南北狭长的地域特点,采取由南向北、先主网后支线的方式,分片区、分类别推进工程建设。”鄢陵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在这场攻坚战中,党员干部与施工人员一道奋战,顶高温、冒酷暑,连续作战。目前,全县农村供水管道计划铺设196公里,已经完成管道铺设130公里。

鄢陵县陶城镇十室村村民用上甘甜的自来水,只是我市加快农村供水“四化”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许昌守护农村供水“生命线”的初衷不变。

许昌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发改、水利、财政等10个市直部门以及9个县(市、区)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尤其是今年,农村供水“四化”列入民生实事后,形成了由部门督促、政府督导、人大监督的推进机制,强力推动农村供水“四化”项目建设。

许昌把城乡供水一体化纳入乡村振兴工作总体布局,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一方面,做好统筹规划,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许昌市“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提升规划,制定印发《许昌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指导意见》《许昌市实施农村供水保障行动方案》,绘定我市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蓝图。另一方面,主动拓宽融资渠道,为项目推进提供了坚强的资金保障。

许昌健全完善“四化”项目调度机制,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考评”推进机制,每周召开一次调度会或现场会,形成推进项目建设的合力。

打造智慧化农村供水新体系

8月10日,建安区东部水厂的智慧中控室内工作人员看着大屏幕,对厂区各个生产环节进行实时监管。

中控室内,这块12平方米的电子显示大屏,取水口、沉淀池、滤池、送水泵房等各供水环节一目了然。值班人员可以通过智慧水务系统,全天候、全时段管控水质、水压、水量。

这只是建安区东部水厂拥有“智慧大脑”的一个区域。而在制水车间竟然看不见水?原来,这是建安区东部水厂采用的超滤膜制水工艺,在省内尚属首例,从进水到出水都是通过密闭的管道完成的,而且能够截留、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细菌和病毒等,让硬水变软水,口感更好。

据了解,建安区东部水厂设计规模每日3万立方米,目前日供水约1.5万立方米,年分配水量500万立方米,供水范围涉及建安区的五女店、张潘、陈曹、小召等4个乡(镇、街道),2个工业园区,受益人口23万人,受水面积284平方千米。

而在鄢陵县,农村居民用水需要经过十多道工序,才能“摇身一变”成为饮用水,由吸水井、取水泵房进入配水井、管道混合器、反应沉淀池、V型滤池、清水池、吸水井、送水泵房……最后进入供水管网,输送到千家万户。

鄢陵县从建设、运营、服务、监管层面入手,与中州水务公司持续深入合作,推行县级公司、片区和乡镇三级管理机制,对农村区域进行专业化、高效能运营服务。目前,正在谋划建设智慧水务平台、自动加药消毒系统、智能巡检系统,建立水质检测、维修养护、供水服务等规章制度,做到响应及时、服务到位,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

从服务到监管,我市水利部门全力打造长效运行模式,让供水企业稳定发挥效益。我市按照“统一管理、统一运行、统一维护”模式,同步探索建立健全农村供水工程县域统管机制。

严格农村供水水质监管,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行动。我市对每年丰、枯水期各一次的水质检测结果、张贴公示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化解水质风险,确保水质安全,让农村群众吃上“明白水”。

同时,我市还创新网格化管护模式,保证小修不过晌、大修不过夜;实行“查表、收费、宣传、联络、咨询、巡查”六位一体式服务,设置县、乡两级服务中心,供水统一调度,服务直接到户;全面推行供水信息公开,搭建县、乡、村一体化智慧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线上、线下”双服务,实现群众足不出户办理业务、问题诉求一键响应,形成“一张水网覆盖、一个模式运营、一个标准服务”的良性机制,不断提升用水户满意度。

“随着农村‘四化’供水工程不断推进,解决了农村供水水质不优、水量不足等民生难题,让更多的城乡居民吃上安全水、优质水、健康水。”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手记

织密“水网”惠民生

“路平,灯明,吃水用手拧一拧!”禹州市花石镇郭寨村居民郭信江边说边拧开水龙头,乐呵呵地接了一碗清澈的自来水,“尝尝吧,‘丹江水’,就一个字,甜!”

许昌市是水资源短缺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省人均占有量的一半,约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十分之一。全市农村人口曾经长期依靠深层地下水过活。地下水经过处理后,虽符合饮用水标准,但水质硬度偏高,部分地区水体氟含量偏高。

小小水龙头,关乎百姓事。

于是,许昌市委、市政府聚焦群众关切事,把农村供水保障作为办好群众身边具体实事之一,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巩固饮水安全保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农村供水“规模化、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通过谋划规模化供水工程与原有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联网并网,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确保全市农村群众喝上高质量的“南水北调”的水。

如今,随着农村供水“四化”工作的持续推进,城乡居民同饮“丹江水”的发展蓝图,正在逐步变为一根根管网连接,一条条供水“动脉”涌流……

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是农家院里的笑声,随着一股股清水流入千家万户,群众笑容更多、心里更暖了。

这不仅是水流的贯通,还是民心的连通。随着一座座水厂的建成投用、一项项管护机制的落地生根,许昌正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水润民生”的时代答卷,让城乡居民在“同饮丹江水”的幸福中,迈向更美好的生活。


编辑:龚政明   杜鹏勃     校对:刘操龙

责编:毛志刚                  终审:刘力华